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看到枯败荷叶,你会想到什么呢?有人觉得痛苦,有人觉得凄美,有人觉得顽强,还有人觉得可以感悟生命。唐代诗人王翰写过一首《题败荷》,看看他说了什么,在想什么。王翰就是写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那位诗人,作品比作者名气大。
王翰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科举入仕担任过随军文官。见过了边塞风光,见过了烽火狼烟,对他从事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也许是他家中富裕的缘故,他不在乎能否升迁只在乎能否畅快尽兴。他传世诗作不多,每一首都流露个性,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美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无法考证,从内容看应该是他中后期的作品。
为什么说中后期作品而不是晚年作品,王翰壮年早逝,死的时候还不到40岁。由于家中富裕,即便步入官场也没改变王翰恣意纵横的本性。宰相张说很认可王翰的才华,将他调任京城。任京官期间,他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杜甫就是他的座上客,二人一见如故。杜甫写过一首诗,他说,“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王翰有才情,性豪迈,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当他的邻居。
按理说,这样的人不会以枯败荷叶为题进行创作,不符合他的性格。当他写了,就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还要分析诗中是否暗有深意。诗中提到的西湖,是不是杭州西湖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人统计过,古代有几十个西湖,只要是位于市井西侧的水面都能称之为西湖。
王翰说,他曾经乘船游湖,载酒畅饮。等到游船返回的时候,天气晴朗湖面上飘散着荷花香气。再去西湖游玩,看到荷花凋落,荷叶枯败。阵阵秋风把荒凉之意送到王翰身边。羁旅漂泊,他一个外来游客独自一人欣赏萧瑟景象,心中的酸楚溢于言表。
从写作手法看,王翰采用了对比。曾经满目繁华,再去荒凉落败。这种对比因季节变化产生,按理说不会让他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看到“客衣”两个字才知道,他为何这样敏感。客衣,就是客行者的衣着。出门在外要忍受漂泊之苦,尤其像王翰这样的富家子,肯定有种种不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情绪会被放大。西湖荷塘的变化,不仅仅是季节流转。在王翰心里,这是他的人生经历。
作为富家子弟,他可以任性而为。作为一个诗人,他有理想抱负。不同的身份让他具有多面性,身处矛盾之中。矛盾一旦爆发,他情绪就会跌落谷底。看到枯败景象,让他感到人生无奈,年华易逝,这才是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