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宗教战争摧毁的中东明珠:黎巴嫩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高博三方视野 2024-02-13 07:27:53

马克思说宗教战争本质上“是为十分明确物质,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战争”。

宗教以虔诚、狂热的宗教信仰为思想基础,以精神因素激起信徒强烈的复仇心理,使战争表现得异常激烈和残酷。

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往往都是宗教战争。

“近东巴黎”黎巴嫩就是被宗教战争摧毁的中东明珠。

一,没有石油的中东富国黎巴嫩。

黎巴嫩没有石油,但1975年爆发内战前,黎巴嫩靠推行世俗化、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成为旅游中心,金融中心,被誉为“近东巴黎”,“中东明珠”。

1973年黎巴嫩人均gdp高达1466美元,葡萄牙人均gdp1747美元,以色列3500美元,香港人均1893美元。

(70年代的黎巴嫩。)

2022年以色列人均gdp5.49万美元,黎巴嫩人均gdp8000美元。

二,宗教矛盾让黎巴嫩从中东小巴黎滑向内战深渊。

黎巴嫩位于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汇处。

1860-1943年在英、法的主导下黎巴嫩成为了中东唯一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

(70年代的黎巴嫩)

1943年独立前夕,人口约130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为6:5,各教派在人口比例的基础上,基督教马龙派和世俗穆斯林一起掌控了这个国家。

此后数十年,在马龙派和世俗派穆斯林统治下,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旅游、银行、过境贸易给其带来高额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与石油国家不相上下,首都贝鲁特更成为与苏黎士并称的国际金融之都和中近东交通、教育、文化中心,号称“近东巴黎”。

(70年代的黎巴嫩。)

由于穆斯林更喜欢生孩子,五六十年代,伊斯兰教派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居全国多数,穆斯林要求更多的军政权力。

伊斯兰教派与基督教派的矛盾逐渐加剧,就如一堆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会爆燃。

(70年代的黎巴嫩。)

三,巴解组织是黎巴嫩内战的导火索。

1970年9月因意图颠覆约旦王室,巴勒斯坦40万难民和巴解游击队主力1万多人被约旦赶到黎巴嫩境内,巴解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继续袭击以色列,黎巴嫩成为以色列与巴解组织的战场。

(巴解组织进入黎巴嫩。)

另外阿拉法特还支持黎巴嫩的伊斯兰教派,因而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当局的强烈不满。

1975年4月13日,巴勒斯坦游击队枪击了一座基督教教堂,打死4名长枪党(马龙派的政治组织)党员和数名平民。

基督教长枪党以牙还牙,在当天伏击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分子)的公共汽车,将其乘客全部杀害。

黎巴嫩内战(1975年4月13日——1990年10月13日)全面爆发。

(废墟之上的黎巴嫩人。)

四,以色列,叙利亚等国参与黎巴嫩内战。

1976年10月18日,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科威特、沙特和巴解五国六方首脑在利雅得举行会议,达成了在黎实现停火、派遣“阿拉伯威慑部队”、执行黎、巴之间的《开罗协议》等决议。

3万多阿拉伯威慑部队(其中叙军28000人)进入黎巴嫩,让形势更趋复杂。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以巴解组织袭击以色列为由,大举入侵黎巴嫩,打击巴解组织,并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近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后,巴解,黎巴嫩长枪党、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伊斯兰武装在黎巴嫩打成一团。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遇刺,悍然出兵进攻黎巴嫩,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土地,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大部分基地。

巴解的大部分武装人员在9月初被迫撤离了黎巴嫩,前往突尼斯、也门、苏丹等国。

(阿拉法特。)

1989年在美国,及沙特等国斡旋下,黎巴嫩各方和解,签订《妥协折中的《塔伊夫协议》,黎巴嫩内战结束。

五,黎巴嫩真主党崛起。

1991年4月30日,黎政府按计划开始进行解散各派民兵组织、收缴武器的工作,并开始收编原民兵人员,政府军陆续接管原民兵控制区。

唯有真主党强烈抵制政府上述举措。经伊朗斡旋、叙利亚同意,黎政府允许真主党在黎南部保留部分武装。

(黎巴嫩真主党军队。)

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2005年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

黎巴嫩真主党在伊朗,叙利亚的支持下,控制了黎巴嫩南部,成为了黎巴嫩最大的政党。

以色列在解决了加沙哈马斯之后,很有可能北上打击黎巴嫩真主党,但只要伊朗存在,以色列就无法解决被伊斯兰武装袭击的问题。

0 阅读:2

高博三方视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