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字是可以感染人的,读了它的人会感同身受,甚至痛哭流涕。有这样一篇文章,它让汉初的治世能臣蒯通和主父偃放声大哭,这就是乐毅的《报燕惠王书》,《史记》记载“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何它能够打动蒯通和主父偃,他们联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介绍这篇文章之前,先说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乐毅雕像
乐毅是燕国大将,深受燕昭王信任。他为了帮助燕昭王报仇,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入了齐国首都临淄,将齐湣王赶到了莒地,围剿齐国五年,仅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攻占。
久攻不下之际,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本来和乐毅关系就不好,加上齐国离间,燕惠王就让其他人替代乐毅作为前线指挥,而要将乐毅撤回来。
乐毅影视形象
乐毅刚被换走后,齐国迎回齐湣王的儿子做齐王,并在田单的带领下发动反攻,很快就收复了失地。
乐毅本来就和燕惠王不和睦,这种情况下他不敢回燕国,于是去了赵国。赵国则对他很器重,封他为望诸君。让他来制衡燕国和齐国。
燕惠王像
燕惠王撤换乐毅换来大败,一方面他悔恨不应该不相信乐毅,另一方面也怨恨乐毅叛逃燕国并给燕国带来威胁。于是他给乐毅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您的功劳很大,我不敢忘记。我刚刚即位,还不成熟,旁边又有很多小人说三道四,所以才做了让别人替换您的错误决定。我也想让您多休息休息,并共同商讨接下来的计划。可您听信了谣言,误以为我将不利于您,就抛弃了燕国归顺了赵国。您这样本无可厚非,可您辜负了先王对您的一片好意。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燕惠王来信了,乐毅必须回信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篇《报燕惠王书》。文章大意解读如下:
我才能不够,怕伤害先王的圣明以及您的道义,才逃到赵国。我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所以回信给您。
圣明的君主论功行赏,先王就是圣明的君主,所以我从魏国来到燕国,先王抬举我,让我做了亚卿,而我也奉命行事,从不推辞。
先王说燕国怨恨齐国,虽然燕国力量薄弱,也希望能够向齐国复仇。我觉得齐国是霸王之国,军事力量很强大,如果想要讨伐齐国,应该联合天下诸侯。我们应该先结交赵国,楚国惦记齐国淮北的土地,魏国惦记齐国原来宋国的土地,四国一起攻打齐国,一定能成功。
先王认同我的建议,于是让我出使赵国,很快就联合了各国兵力,一起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齐国都城被攻破,齐湣王逃到莒地,宫廷中的财宝都被燕国收走,燕国被齐国夺取的宝物也都物归原主,自五霸以来,还没有人能达到先王的高度。先王认可我,赏赐我一块地方,让我比肩小的诸侯。我自认能够按先王命令行事,所以并没有推辞。
圣明的君主,建立功业不废弛,所以能被《春秋》这类的史书记载;有识之士,功成名就而不毁坏,所以称颂于后世。先王报仇雪恨,平定齐国这样的万乘强国,收纳了齐国八百余年的积蓄,直到他离开人世,政令仍然在执行,大臣们修法令,讲礼仪,善待百姓,都可作为后世楷模。
以上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了燕昭王的圣明,以及对乐毅的信任,乐毅也以自己的能力报答了燕昭王的信任。
创业容易守业难,善始未必善终。当年伍子胥说服吴王阖闾,吴国打到了楚国都城郢都;可夫差却将伍子胥赐死让他的尸体在江面漂流。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可以建功立业,所以把他沉入江中而不悔悟;伍子胥没有预料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气量,所以被沉入江中也死不瞑目。
避免杀身之祸,杀敌立功,来彰显先王的功绩,是我的上策。遭遇诋毁我的诽谤,有损先王的名声,是我恐惧的。我逃走只是为了免除杀身之祸,不敢对燕国有任何的威胁,这也是道义所不允许的。
以上是第二部分,主要是用伍子胥的例子说明了两代君主对忠臣的不同态度,导致伍子胥悲惨的下场,说明了自己害怕而逃走的原因就是不想重蹈伍子胥的覆辙。
古代的君子,即使绝交也不说别人坏话;忠臣即使离开国家,也不洗刷自己的冤屈。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多次被君子指教。我担心您听信左右的谗言,体察不到我的良苦用心,所以写信给您,希望您留意。
最后是表态发言,说明了自己不会对燕国造成威胁,希望燕惠王好好治理国家。
整篇文章情真意切,即表明了理想,又说明了态度,说明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多么重要,君主能听信臣子的良言相劝多么难能可贵。燕惠王看了也很受感动和教育,他并没有原因乐毅没有回来,反而对乐毅的儿子另眼相看,封他为昌国君,这时乐毅在燕国时的封号。
可见乐毅打仗勇猛自不必说,难得也非常讲道理和重感情,品德也非常过硬,也因此后世称他为“儒将”。乐毅一直位列“武庙十哲”之一(武庙供奉之人多次变化),也是非常有资格的。
蒯通和主父偃为何又会“废书而泣”呢?这也要从两人的经历说起。
蒯通游说韩信
蒯通是个谋士,曾经辅佐过韩信。他帮助韩信大破齐军,因此韩信被封齐王。蒯通又劝韩信自立为王,这样和项羽、刘邦成三足鼎立之势,自己也比较主动。可韩信不听,结果导致“兔死狗烹”的结局。因为蒯通要韩信自立,刘邦就想把蒯通一起杀了,蒯通解释说各为其主,不能把异己都铲除,才免于一死。后来曹参到齐国任国相,将蒯通奉为座上宾。
当年韩信不听蒯通之言,正如燕惠王不信任乐毅,蒯通看了乐毅的这封信,一定是想到了自己的抱负无法得以施展,自己没有遇到信任自己的人,才放声大哭吧。
主父偃影视形象
再说主父偃,他出身贫寒,虽然饱读诗书却不被重用。后来他上书给汉武帝,得到重用,一年之内四次升迁。主父偃有四次上书对汉朝政治影响深远。一是主张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专制的权利;二是建议迁徙天下豪杰富户于茂陵,一方面削弱了地方大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京城;三是建议在朔方屯田设郡,充实了北方边境,有效地防止了匈奴南犯;四是建议立卫子夫为皇后,使宫中及朝堂得到了稳定。
主父偃被汉武帝信任,四次建议都被使用,他看了乐毅这封信,自然是感慨自己遇见了对的人,是汉武帝让他有用武之地。他也应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
蒯通和主父偃一正一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君主用人的重要性,难怪乐毅的这封《报燕惠王书》会引起这么多大臣的共鸣,想必他们在日常陪伴君王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些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