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指院监测的数据显示,全国100城商品房成交规模1-7月份较1-6月份下降6个百分点,数据创2016年来同期新低。在监测的100座城市中,90多座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值得一提的是,三四线新建商品房环比跌幅进一步扩大,这与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基本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三四线城市楼市这几年都不太好过,阴冷也不是一天两天。按理说,应该施以更多援手才是,然而,事实则不然。比如面对房地产拖经济发展后腿局面,这些天总能看到楼市的利好消息出来,可从现实情况看,一些表态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城市仍旧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挑大梁,基本看不到三四线城市的身影。这不难理解,因为还是以利好一二线大城市为主,比如城中村改造,就选择在特大、超大城市推进。
难道是国家不想恢复三四线楼市吗?答案显然不是!国家发改委早在2019年就表示过,对收缩型中小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公共资源向和人口向城区集中,要强身健体。说白了,中小城市本身就是大城市的虹吸对象,无论是资源还是人口,都注定无法与大城市抗衡,特别是遇到几年疫情,加上并不太平的国际环境,三四线城市远比一二线城市的楼市严峻得多。说直白点,三四线的产业、经济、人口、配套等,无法支撑起市场的再次扩大,否则就是资源浪费。
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对房地产市场而言,三四线还遇到一个颤抖的消息,会不会是压垮三四线楼市的一根稻草?我们拭目以待。
都知道,三四线城市房价集中上涨时间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一直到2016年。其主要原因就是棚改货币化释放出大量购房需求,一大批手握拆迁款的购房人持续涌入市场。而此时,一些嗅觉灵敏的房企则瞄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纷纷杀入三四线房地产市场拿地盖房,其中尤以碧桂园、恒大最为激进,这两家房企的规模因此做到了国内数一数二。
数据显示,碧桂园销售额从2008年的175亿增长到2018年的5508亿,同期恒大销售额从118亿增长到4662亿,两家房企风光一时无三,人称国内地产双杰。所以,不时有三四线城市的网友评论说,这两家房企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地价、房价的跨越式抬升,他们财大气粗,对这些人口规模只有几十万、小几百万城市来说,他们拥有市场价格主导权。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简单看看。
以碧桂园为例,在公司快速发展期,他们开始走的是以大城市郊区大盘路线,低价拿几个超级地块,然后建一座座城,后来借着国家去三四线城市楼市库存的政策东风,积极在三四线城市拿地,扩张到了什么程度呢?在2018年时,大摩调研发布了这样一份数据:
2017年,碧桂园新增的881块土地中,一二线与三四线的比重为3:7,在70个县级市市场占有率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5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有近一半的人买一家楼盘的房子,它的规模有多大,是不是有绝对的市场主导权?都知道,这些年碧桂园一直在喊着调整一二线与三四线的项目配比,但实际调整了多少呢?
这一点,可从碧桂园在今年3月份业绩发布会上可以看到,董事会主席杨惠妍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布局上,碧桂园原先的土储和产品偏重三四线城市,未来会转向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50%和50%的布局”。看到没有,努力方向是调整三四线比重,但三四线仍然占据大头,何况即便在一二线的那3成项目,大都也不在城市的核心地段,郊区、远郊才是大头,说直白点,就是船大不好掉头。时也命也,2020年恒大就开始暴雷,对大多数房企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掉头,房企人人自危,特别是民营房企,销售跌入低谷,特别是像碧桂园这样重仓三四线城市的楼盘,根本就来不及消化。果不其然,事出反常必有妖,碧桂园寻求政府支持、一纸公告让三四线市场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乌云”。
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归纳起来不外乎几点:1.上市15年来首次出现亏损;2.突然从高峰期销售五六千亿,一下跌到今年上半年只有1500亿;3更为重要的是负债1.6万亿,仅次于恒大;4.本金仅仅只有10亿美元的两笔债务利息(注意,是利息)支付不出来了,有机构统计说,年内还有101.9亿的境内债咋办?有人说,跟恒大一样,刚开始都是债务违约。
5.还有人说,股票走势也跟此前的恒大一样,近几天连续下跌,跌幅接近40%了。6.当然,那些先知先觉的碧桂园高管们提前在行动,比如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及其配偶在公告之前减持2800多万元的公司股份,还比如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向自家公益基金捐赠了价值64亿元的股份(有人说,公益基金即便破产了也不会被清算)。等等,与恒大有太多的相似。目前唯一不同的是,国家准备优化房地产政策,但东风奈何吹不到碧桂园重点布局的三四线,咋办?
从碧桂园的回复的公告内容看,几条路径力求自救,除了降低支出外,就是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回款安排。看内容看重点,降低开支,无外乎就是裁员等压缩成本,而拓展融资渠道,说说可以,这个时候谁还敢向你投钱?这条路就不要想了,即便有,相对于这么庞大的债务,不过是杯水车薪。最后的看点就是“加快回款安排”,这款从哪里来?那就是手中大量的三四线房子。
根据碧桂园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显示,当时在内地的项目遍布31个省,含1412个县、镇,可售货值达1.21万亿。看到没,这可是偿债的大头,如果真能把这么大一笔货值去化掉,债务问题也就能解决个七七八八了。都知道,现在的市场如果不把价格打到骨折,谁也不会轻易出手。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只有大幅降价去化,才能加快回款,以解决现金流、偿还不断到期的债务。但问题又来了,原本薄弱的三四线市场,能经得起这么大规模的降价吗?
合理推测几个可能:一是,为了维持当地市场平稳,地方不可能放行大降价,都降了,交不了房找谁去?二是,如果降价成行,当然,由于期房在这种情况没几个人敢下手,这仅限于已经建成的现房,那必然对当地市场形成影响,就那么大个城市,其他房源价格也会跟随调整。三是,如果没办法降价自救,那只能是第二个恒大,不敢让你倒,但也别想发展了,好好保交付吧,一个时代谢幕。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手被这些巨头炒起来的三四线,终究还是要回到原点。如果再算上具有地产风向标的李嘉诚家族七折卖房现象,如果说一二线还有产业、人口、资金等核心资源支撑的话,那么,对于大多数三四线来说,真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一下了,经济不行,人口被大城市虹吸,还有巨无霸房企想抽身。看看言不由衷的房产中介朋友圈,喊是喊不上去的,对于他们的未来,想不出来还有多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