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为何被誉为人文初祖?他在人文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韬滔谈易 2024-08-07 20:04:06

自古以来,人们都将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是从黄帝时期算起的。大家是否想过,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从黄帝开始的呢?再有,难道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

然而,古基因研究成果表明,显然不是这样。

中华文明之所以从黄帝开始,就是因为黄帝是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黄帝始创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就记录在《易经》中,只可惜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文化瑰宝的《易经》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作为封建迷信进行诋毁。

黄帝陵

自古以来,《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化等等诸多领域均来源于《易经》,中国的道德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这样讲述:“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神农氏没落后,黄帝、尧、舜等先贤登上历史舞台,充分施展他们的政治才能,通过社会变革,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神而化之”就是强调文明教化的神奇作用,黄帝的政治主张经过尧舜的发挥光大传播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社会道德。

这段文字的最后以“盖取诸乾坤”结束,强调说明这些内容来源于《易经》的乾坤。乾坤是指《易经》的乾卦和坤卦,后人将这两卦的内容进行编辑,归纳并总结出一种思想体系,它的名称就叫乾坤,《系辞》开篇的第一章就对乾坤的思想体系进行概括性总结。本专栏在上一章节已对乾坤思想进行详细讲述,这一章节从乾坤两卦中探讨黄帝的政治主张。

乾卦是《易经》的第一卦,天天乾:元、亨、利、贞。

乾是卦的名称,元、亨、利、贞则是对卦名的解释或说明。

如果将乾看作是题目,元、亨、利、贞则是对题目作解释说明。

元、亨、利、贞就是黄帝的政治主张,为什么这样说?请看附在乾卦后面《文言》,《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段文字的名称叫文言,要准确了解其内容,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什么是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形成于殷商时期。五帝时期还没有文字,人们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如何保存信息呢?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发现远古时期的工具或器皿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仰韶彩陶盆上的鱼纹图,能够表达出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类图形图案就是“文”。

仰韶彩陶盆上的鱼纹图

“文”普遍出现在古人使用的工具或者器皿上,古人通过鉴别这些“文”,就能辨别出这些工具或器皿来自何处、价值如何等信息,因而具有等同于类似现在产品中的商标的作用,方便商人在市场中进行交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的繁荣,为了方便不同群族之间进行交易,这些图形图案逐渐简化或抽象化,最终演化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文字。为了区别之前的图形符号,经过简单化、抽象化的图形符号就称为字。故《易》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以上这句话就讲述了从“文”演化到“字”的历程,中国早期的文字多为象形字,而且由图形符号演化而来,“文”与“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限,统称为文字。

文言的“言”就是说话,讲清楚、讲明白。比如仰韶彩陶盆上的鱼纹图,它本身并不是真的会说话,只是后人看到这些图案后,似乎在听到古人在诉说什么,这就是文言,在看到某些图案后,似乎联想到某种特定的含义。因此,所谓“文言”,就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文”能够表达出某种特定的含义。比如,现在的考古就是通过分析出土文物的图形或图案,了解古人的生活,或者社会状况等等。

也就是说,《易经》的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在上古时期只是四组图形或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化成文字。在文字诞生并广泛使用后,古代圣人便将这四组图形图案的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故称《文言》。

这四组图形图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而且也不重要,就算有幸看到,恐怕也看不懂,想不明白。其实,如果能够将《文言》的内容了解清楚,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下面就根据《文言》的内容对元、亨、利、贞逐个进行分析,与大家一齐探讨,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元者,善之长也。”

从这句话来看,所谓的元,大概就是善的意思。如何了解“元”?不妨先了解“善”的含义。现在大家对于“善”这个字的理解,通常是指美好的心情或愿望,如善良、善意等等,但是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善”与“元”一样,大概就是一个图形或符号。至于它的具体含义,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呢?用善良或善意来形容水不太合适吧?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它的渗透力极强,简直无孔不入,而且普遍存在于周围的各种环境中。古人将这种特性归纳为“善”,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普遍性。所谓的“上善若水”,其实就是用水的特性来说明事物的普遍性,老子就用普遍性来解释他心目中的大道:大道似水,无形无味而无处不在。

《文言》中与元有关的内容还有:“君子体仁,足以长人。”那么,“仁”又是什么意思呢?

有个成语叫一视同仁,这里的“仁”就是公正平等、公平合理的意思,与我们平常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大家恐怕想不到吧?不过,这与“善”的普遍性却是一致的,也就是公平合理的意思,故《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那么,“君子体仁”为什么会“足以长人”呢?

这就要了解“长人”的意义。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会经常看到类似的情节,双方发生争执时,如果其中一方适当让步便有人跳出来叫嚷:“何必长他人志气呢?”

这里的“长人”就是鼓舞人心、振作士气的意思。“君子体仁”就是指作为领导的君子处事要做到公正无私,“足以长人”就是鼓舞人心、振作士气,能够得到下属的拥戴。

因此,乾卦的“元”就是作为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时要做到公平合理、平等无私的意思。黄帝就是因为提出了这种政治主张,所以得到天下人民的支持。

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只好用一个图形或符号来表示,这个图形符号经过一系列演化就变成了“元”字。“元”就是公平合理的意思,只是在文字出现并广泛使用后,为了方便交流和理解,有了更清晰、更详细的表达方法,它原来的含义就逐步被遗忘。

也许有人说,在原始社会,产品平均分配,这难道不够公平吗?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测,其实人性都是自私的,通过对古代墓葬考古发掘便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墓葬区,墓主人的陪葬品无论是数量或者质量都是千差万别,贵族,尤其是首领的陪葬品更加丰富,品质更高。人在死后还要将财富带进坟墓,更何况在生前呢?

《易》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市场的出现使得财富进一步集中,作为市场的创立者,共工氏可以刻意地提高某些产品的价值。象陶器、玉器,其原料无非就是石头和泥土,只是这些制作工艺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掌握的,因而它的价值就特别高昂。大家都听说过和氏璧玉吧?据说它的价值相当于十五座城。

共工氏就是上古时期的能工巧匠,一块石头经过他们的精雕细琢就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他们就是通过这种不平等的交易收割天下财富,这跟美国用美元来收割世界财富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凡事讲究公平合理,能否做到这点,展示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黄帝提出公平合理、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显然是针对共工氏。让共工氏接受平等,简直是要他们的命。那些受到共工氏压榨的群族、尤其是从事农业耕种的群族,在听到黄帝的政治主张后便深爱鼓舞,故《易》云:“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元”还有原始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乾卦“元”就是黄帝要重新制定规则,给每个人公理合理的竞争机会。正是因为这个主张,所以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黄帝这样做,显然是要将天下人民号召起来,一齐来革共工氏的命。

“亨者,嘉之会也。”

“嘉”就是美好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优点、优势。“嘉之会”就是优势高度集中。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于是用一幅图案来表示,这幅图案后来演化成为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乾卦的“亨”。

在讲“元”的时候说到,在开始时会给每个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但有所准备的人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因此能够做到“亨”者,就是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文言》中与“亨”相关的内容是:“嘉会足以合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十分讲究礼节,尤其在古代,人们在交往首先要相互行礼。礼是古人待人接物、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然而,礼是如何产生的呢?

提起礼仪,人们便会想到周礼,自然而然地认为礼仪是周朝才有的产物。其实,周礼只是继承了传统礼仪并将它发扬光大。

礼仪的产生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是文明传播的结果。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彼此之间的语言互不相通,不同部落之间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呢?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利用各种手势进行示范,直到对方明白为止,久而久之,某种手势动作就被人们熟悉并固定下来,逐渐变成“礼”。

“合礼”就是符合礼仪、礼节。借助手势动作虽然有利于双方进行沟通,但是,在某一个地方可以沟通的动作,换到另一个地方未必有效。只有将动作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够更加方便不同群族之间彼此进行交流。问题是,这个标准由谁来制定呢?

这就是“嘉会足以合礼”所要表达的含义,当各种优势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他便在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说话才有分量。黄帝提出了公正平等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天下人民的拥护,于是就能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现象?古代尤其周朝以前,最高统治者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是黄帝的后裔。

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礼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的礼仪,上古时期由于部落之间的语言互不相通,人们真不知如何进行交流,中国很可能会象欧洲那样,分裂成为众多的小国。在古代,封建的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或手段。

“利者,义之和也。”

“利”就是指权利,或者利益,“义”就是指义务,或者义气、正义。“利”与“义”是相辅相成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前面的章节讲述了乾坤之道的因果关系:“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句话所讲的就是播种与收获成果,其本身就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播种是义务,收获成果是权利。播种什么类型的种子就收获什么类型的成果,只有精心地播种,才能收获丰厚的成果。

《文言》中与“利”相关的内容是:“利物,足以和义。”

利物就是物质利益,或者说有利于物质的生产、获得,通俗地说就是利益、利润、当然也包括权利。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倾向于将物质利益摆在首要的位置,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会产生各种动力。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公司有利润,员工能够获得丰厚收才会有责任心和上进心。

如果没有利益,有谁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呢?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贞者,事之干也。”

“贞”代表忠诚,也就是守信用。我们经学会在书上看到某人坚贞不屈,如《红岩》中的江姐,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这就是“贞”。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士大夫对主人的忠诚。

古人将守身如玉,丈夫去世后也不改嫁的女子称为贞妇。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后,始终对自己的丈夫保持忠诚,这就是“贞”。《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经受不住西门庆的诱惑,背叛了丈夫,这种行为就是不“贞”。

在事业方面,“贞”就是要持之以恒,一旦选定目标就要坚持到底,这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所谓“贞固”,就是说,意志要坚定,决心要果断。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所以说:“贞固,足以干事。”

通过《文言》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乾卦的元、亨、利、贞分别对应仁、礼、义、信,而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形成于黄帝时期,经过后人的发扬光大,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只不过普通人不太注意这些,故《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0 阅读:13

韬滔谈易

简介:从《易经》中探讨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