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份证长啥样?没有照片,他们怎样辨别彼此身份?

云帘逸仙 2024-10-17 17:01:56

文|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你的身份证呢?”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问过。

现代社会,身份证是我们证明“我是我”的法宝,可是,在遥远的古代,没有照片、没有身份证的年月,古人又是如何辨别彼此的身份呢?

其实,古人的身份证可不只一种,从皇帝的金印玉玺,到官员的符节印信;从僧侣的度牒,到商贾的路引;从精美的牙牌,到简朴的腰牌……

这些五花八门的“身份证”,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特权的体现。

虽然古代没有照片这一说,但古人凭借这些独特的“身份证”,照样能精准识别每一个人的身份。

不仅如此,从战国的“照身帖”,到唐宋的“鱼符”,再到明清的“牙牌”,古代身份证的样式和制度也在不断演变,从中折射出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

那么,这些古代“身份证”到底长啥样?它们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古人的身份证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演着身份辨识的历史大戏。

当今,我们只需掏出口袋里的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就能证明“我是我”,可在古人眼里,这身份可没那么好辨。

你可曾想过,在那遥远的过去,没有照片、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古人又是如何分辨彼此的身份呢?

其实,古人对身份辨识的重视丝毫不亚于今人。

《礼记》中就有“男女不同椸枷,不交手以物”的记载,在古代,无论是衣着还是饰品,都有着身份的烙印。

皇帝的龙袍、官员的补子、士大夫的儒巾、商贾的花绫……每一件衣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身份。

可惜,这些身外之物终归是虚幻,古人需要更可靠的身份证明,于是,符牌和传信应运而生。

它们是古代身份证的雏形,虽然样式简陋,却功能齐全。

符牌,顾名思义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身份的牌子。

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虎符就是王权的象征,而到了唐宋,符牌越发精致,不同的材质、形状、花纹都暗含着主人的官阶品级。

比如,亲王的鱼符用金制成,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用玉,而六品以下的小官,就只配铜制鱼符了。

传信则更接地气些,它是古代的“介绍信”,不管你是上京赶考的书生,还是入关做生意的商贾,都离不开一纸传信。

这传信上写着你的籍贯、年岁、相貌,还盖着官府的大印,走到哪里都能证明你的身份,可别小瞧了这些符牌传信,它们可是有着不同的“级别”呢。

在古代,身份证也分三六九等,等级最高的,当属皇帝御赐的符牌,这可是金口玉言,谁见了都得俯首帖耳。

不过,有这等殊荣的没几个,都是皇亲国戚、名门望族,寻常百姓别想沾边。

再低一等的,就是官家发放的符牌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将,各种官员都有自己的专属符牌。

这符牌的材质、纹饰都透着一股官威,证明主人是朝廷钦点的“官家人”。

至于传信,那就是百姓的身份证了,老百姓办事,盖个官印就成,这传信虽然不如符牌贵重,但胜在方便实用。

从乡野到城郭,从街头到巷尾,但凡需要证明身份的场合,掏出传信准没错。

除了按等级划分,古代身份证还按职业分类。

比如,僧人们的度牒就是他们的“通行证”,度牒上写明僧人的法号、寺院、戒臘,是他们云游四方的凭据。

官府验明正身后,还会在度牒上盖个大印,以示真实。

还有一些身份证,就属于“临时工”了,比如,古人出门在外,常会携带路引。

这路引详细记载了持有人的身份信息和路线,是一次性的通行证,类似的还有铁券、关照等,都是官府特批的“限时身份证”。

古代的身份证虽然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或彰显尊贵,或证明平民,或限定职业,无一不是在为社会的有序运转保驾护航。

今天,我们手中的身份证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它既是每个公民的身份凭证,也是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最早的人口普查

在古代,可没有手机APP随时查人口数据,皇帝想知道自己有多少子民,可是一个大工程!

不过,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就想到了办法——从人口普查到户籍制度,古代的人口管理可谓是越来越高明了。

最早的人口普查,要追溯到商朝。那时的甲骨文上就有“正月上辛,王在大司马宫册人”的记载。

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商王坐在大司马家里清点壮丁的数目,毕竟,打仗需要兵源嘛。

到了西周,人口普查升级了,跟土地制度挂上了钩,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按人口给诸侯分封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提升军事实力,又把人口普查和兵役联系在一起。

秦朝一统天下后,人口管理迈上新台阶,从中央到地方,专门的官员负责户口登记,层层上报,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口管理体系。

隋朝的人口普查就更规范了,不仅要登记户口,还要核对,造册立档,做到账册相符,如果查出问题,还要严惩不贷。

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的另一大法宝,它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已经跟兵役、赋税紧紧捆绑在一起了。

各国规定,男子年满二十,必须服兵役,为了保证兵源,就要限制人口流动,于是,户籍制度成了控制百姓的利器。

秦朝统一后,户籍制度更趋完善,户籍簿上不仅有姓名,还有年龄、家庭状况、田产数量等详细信息。

一家一户,逐年登记,可谓严丝合缝。

明清时期,黄册、鱼鳞册等户籍档案的出现,让古代户籍制度达到巅峰,它们详尽记录了每个人的身份信息,编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牢牢控制着百姓的一举一动。

纵观古代身份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细,从分散到集中。

这其中凝结着古人管理民众的智慧,也倒映出统治阶级的如意算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不禁感慨万千,曾经,为了登记户口,官吏们挨家挨户,手持册簿,在烛光下奋笔疾书。

而今天,短短几分钟,我们就能在网上完成身份证的挂失和补办,这一切的变迁,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进步,更离不开前人累积的制度基础。

今天的身份证,早已不再是统治的工具,而是每个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凭证。

它见证了我们从“皇帝的子民”到“国家的主人”的身份嬗变,这小小的一张卡片,承载了我们民族的记忆,也必将助力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结语

纵观古今,身份证的形式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身份认证和社会管理工具的本质从未改变。

无论是古代的“照身帖”,还是现代的居民身份证,都在诠释着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是谁”。

在这个问题面前,古人和今人殊途同归,我们或许不再佩戴精美的牙牌,也不再携带画有大印的路引。

但我们依然需要一个身份的证明,去探寻自我,去认识世界,这,就是身份证永不褪色的魅力所在。

0 阅读:23

云帘逸仙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