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方建军节宣传片中仿生机器鸟的列装引发国际热议,不少国际军事评论员表示中方在仿生学上的成就已经领先美方,达成军中标准使用的水平。
对于仿生学军用手段,其中最常利用的性质是隐蔽性,借由智能化设备,实现信息探测等功能配备,一开始各个国家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美方为例,就是用鸟类实现隐蔽侦查。
在其内部研究领域,斯坦福大学首先拿出了构想,通过仿生机械爪,模拟了鸟类抓住枝条的行为,然后再加装旋翼无人机,就形成了简易版本的仿生机器鸟。
但是这样的设备并不能运用在军事领域,反而最终在天气、温度观测领域应用比较广泛,除此之外,美方的消防部门也引入了这种无人机用于大型火灾处理。
从这里可以看到,美方的研究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民用转至军用的壁垒,毕竟民用的仿生机器鸟仍旧不具备隐蔽性和精细探测能力,首先从体型上就存在问题,无法加装高精度探测仪。
另外还有本身的外形,去掉旋翼就无法保障滞空,不去掉旋翼隐蔽性也没办法达成标准,再加上美方内部偏向于将无人机应用在自杀式打法中,所以就稍微拉低了研究经费。
而中方则是发现了仿生学机器鸟的优越性,第一,大型战役冲突是很难发生的,不论是俄乌还是巴以冲突,我们都会发现即使双方态度强硬,也没有进行全面的进攻行动。
比如俄方的核武器,或者说伊方没有下场进行导弹袭击,那么,经过多次地区冲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就能将这一点确定下来,而在缺乏广域武器的背景下,局部冲突就会成为主流。
将冲突范围缩小,再去分析战事对峙行为,无人化设备的优越性就开始体现,具体可以根据克里米亚袭击事件来看,当时乌方使用无人机进行袭扰,且进行自杀式攻击。
一度将该地驻守俄军压入颓势,只是最后被重型武装反制,可这么一算下来,还是俄方消耗较多,因为拦截耗费多于无人机的成本,众所周知,局部冲突也要消耗大量后勤储备。
为了尽可能保证续航能力,需要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大的成果,因此,无人化设备的优先级就被提高了不少,而且,由于成本较低、体型可控,携带的装备也可以适当调整。
换言之,在局部冲突当中,使用智能化无人设备既能够降低安全风险,也能够压缩军备成本,有了这一认知之后,我们就能了解仿生设备的战略意义。
在实施侦查乃至打击行动任务时,无人化设备会有一个显著劣势,那就是因为雷达探测暴露方位,同时也容易被弹药锁定,可中方研发的仿生装备,能够在更多场景应用。
以研究方向来说,美方发觉无人机设备会被雷达探测失去威胁后,就发明了小型高机动无人机,这样一来,探测系统就很难发现这些小东西,但同时也限制了它的携带物品。
一般来说,美方都会将其用作侦查机,如果遇到需要进行打击任务的目标,仍旧要使用较大型号的无人机,而中方的研究方向则是在无人机上增加反探测装置,同时增加其外部密惑。
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雷达探测,又能躲开人眼识别,可以说具备了显著优势,毕竟体型上不进行缩减的加装,可以保证无人机的火力配备,一种机型就可以完成多项任务。
根据美方评论员表示,这种仿生机器鸟在战场很容易就会被忽视,要知道,就连正常的无人机当下的雷达都不能完全拦截,更何况这种加装反探测的无人机。
当前战场上乌方的无人机战法已经给了世界军事领域一个教训,那就是不要小瞧这些火力配备较弱的无人机,如果还不能重视其威胁,未来肯定会吃大亏。
中方研发无人机步入新的阶段,无疑让不少国家有了相应的紧迫感,同时代表智能化更进一步,从以量取胜来到以质取胜的平台,估计还会有不少研究团队加入其中展开斗争。
当然,我们绝不能因此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扑翼飞行机器人的造价是以往普通无人机的数倍,这说明其中还有可以优化的方面,需要科研人士不断借力,拿出更好的军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