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陈汤和甘延寿消灭了北匈奴,但是这场大战也是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
于是,陈汤和甘延寿效法当年的冯奉世,一面将郅支单于的首级派人送往长安,一面将自己囚禁在乌垒城中,等待朝廷发落。
当然了,随着郅支单于的首级一起进长安的,还有他们的自辩奏折,说明他们为什么擅自用兵诛灭了北匈奴,当然一定会附着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看到陈汤和甘延寿的奏折,汉元帝喜出望外,匈奴可是一直围绕着秦、汉两大王朝的最大外患,如今被彻底解决,实在是可喜可贺,他汉元帝也会因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有人不愿意了。
这个人自然又是石显。
这么大的好事,为何石显不愿意呢?
难道石显像后世的秦桧一样,是匈奴人的间谍?
当然不是,石显不愿意的不是匈奴问题被解决了,而是只针对甘延寿这个人。
石显和甘延寿又有何恩怨呢?
原来石显想把自己的大龄剩女姐姐嫁给甘延寿,结果被甘延寿断然拒绝了,理由很简单,甘家不会和祸国殃民的奸臣家结亲的。
就因为这,石显开始处处与甘延寿找麻烦,甘延寿能去做西域都护就是石显的手笔,原意是让甘延寿去到最危险的地方,随时小命不保,却没想到成就了甘延寿一生功绩。
石显想对付甘延寿,但是他和甘延寿的恩怨现在朝堂里无人不知,自己下手太过明目张胆了。
于是,石显找人帮忙,而这个人,就是当朝丞相匡衡。
我们前面说过,匡衡为了保住难能可贵的相位,一直处于中立派。可是现在朝堂里的形势大家都心知肚明,宦官派掌权,所以匡衡就倒向了宦官派。
匡衡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匡衡的墙头草式的为官之道,大家千万不要学。
匡衡接到石显的命令,立刻上书弹劾甘延寿假传圣旨擅自用兵,希望汉元帝严惩不贷,从此断绝此等劣行。
汉元帝听后觉得有理,于是下令司隶校尉前往乌垒城将已经自囚的甘延寿和陈汤二人押回长安受审。
甘延寿和陈汤的自囚只是做个样子给朝廷看,没想到真的要被押回长安受审,那二人可不愿意了。
于是,陈汤又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奏折上说,如今汉家和西域各国团结一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都是我们消灭了郅支单于换来的结果,陛下不因此给我们记功,反而要给郅支单于报仇吗?
汉元帝一看,陈汤说的有道理,不管是什么方式,消灭了郅支单于对大汉王朝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这样还要处罚大臣,那自己还是个明君吗?
于是,汉元帝又下了一道圣旨,去抓捕陈汤和甘延寿的司隶校尉不要再去了,改任务为组织沿途郡县夹道欢迎与热情招待陈汤和甘延寿回归的队伍。
石显仍不放弃,又指挥匡衡再次上书,陈述擅自用兵的诸多坏处,特别强调如果大家都学着擅自用兵,那还要皇权干什么?总有一天他们会擅自用兵推翻皇帝的。
汉元帝一看,背脊发凉,这是给自己留后患呀。
于是,汉元帝又改了圣旨,司隶校尉继续前往抓捕陈汤和甘延寿回长安受审。
司隶校尉接到新圣旨都蒙圈了,这三天一个新旨意,逗我们玩呢?到底有没有谱?
恰好此时,我们的老朋友刘更生出现在了司隶校尉面前。
哦不,他现在已经不叫刘更生了,几次上书不被重用后,刘更生找人算了一卦,说他的名字不吉利,于是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刘向。
刘向对司隶校尉说,麻烦你们派人将我这封书信送往长安,陛下看过之后,你们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司隶校尉中有认识刘向的人,当年还未刘向鸣不平,于是答应了下来。
刘向的书信从历史、鬼神、辩证法等多方面分析了灭匈之战各个环节的利弊,最终得出结论,此战是历史的必然,是天佑大汉王朝才借助陈汤和甘延寿之手发动的。
汉元帝看过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大的封赏陈汤和甘延寿。
咱就说,汉元帝如此优柔寡断,还想被称为明君,这不是笑话吗?
最终,陈汤被封为关内侯,升官为射声校尉;甘延寿被封为义成侯,升官为长水校尉。
为庆祝匈奴大患彻底解决,汉元帝大赦天下,举国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