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安心坐忘法”:“五渐”和“七阶”

东巷文化 2024-11-12 06:19:28

司马承祯(639 年 - 735 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后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自幼好道,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授上清经法等道术,后遍游名山,隐居天台山玉霄峰,与陈子昂等被称为 “仙宗十友”。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都曾召他入宫。

司马承祯把儒、佛、道三家理论相结合,提出 “神仙亦人”,只要 “修我虚气”“遂我自然” 便可成仙,形成了以 “五渐七阶”为核心的修仙理论,著有近 20 种著作收入《四库全书・道藏》内。他的理论和著作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重大,对北宋理学的形成也有一定启发,为道教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五渐”

斋戒:这是修行的基础准备阶段,通过禁食荤腥、净化身体和心灵,使内心平静,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欲望的影响,为后续的修行创造一个纯净的身心状态。安处:强调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和修行场所,要求环境安静、清幽,能够让人远离喧嚣和纷扰,以便更好地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合适的安处环境有助于修行者保持内心的安宁,集中精力进行修行。存想:是一种通过意念引导的修炼方法,修行者在安静的状态下,集中精神想象特定的形象、场景或能量的流动。比如想象体内的气息运行、神灵的护佑等,以达到调节身心、增强精神力量的目的。这是上清派典型的内修法,也是司马承祯 “五渐” 的核心。坐忘:是在存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修行阶段,要求修行者达到一种 “物我两忘” 的境界。在静坐中,忘却外界的事物和自身的存在,内心进入一种虚无静寂的状态,摆脱对物质和自我的执着与束缚,实现与道的融合。神解:是修行的高级阶段,当修行者通过前面四个阶段的修炼,达到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后,能够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实现精神的解脱和超越。此时,修行者的身心与道合一,能够以一种超脱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不再受世俗的烦恼和困扰。

二、“七阶”

信敬:修行的第一步是要对道教的信仰和修行方法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敬重之心。只有真心相信并尊重道教的教义和修行之道,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去,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断缘:断绝与外界的不必要的缘分和联系,减少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包括摒弃名利、地位、财富等世俗的追求,避免过多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纠葛,使自己的内心能够保持平静和专注。收心:将分散的心思和注意力收回来,使其专注于内心的修炼。通过排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达到心神合一的状态。收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克服内心的浮躁和不安。简事:简化生活中的事务和欲望,避免过多的物质追求和繁琐的事务处理。只关注对修行有益的事情,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纯粹,以便更好地进行精神修炼。真观:以真实、客观的态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不被表面的现象和虚假的信息所迷惑。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洞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境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泰定:达到一种安定、平静的精神状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波动所影响。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的内心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也为最终的得道做好了准备。得道:经过前面六个阶段的不断修炼和积累,最终实现与道的合一,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超越。得道是修行的最高目标,也是修行者追求的最终境界。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东巷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