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为什么很多观众看了电影以后会对李白误读那么深?

蔻蔻元山 2024-02-21 11:35:51

《长安三万里》上映以后,从网上的跟帖来看,似乎喜欢高适的观众比喜欢李白的观众还多,这可能连编导们也没有想到。

从电影故事内容来看,片中的李白似乎有的只是大鹏展翅的抱负,而缺少脚踏实地的努力,尤其是关键时候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且好高骛远,只想着走捷径。反而是片中的高适呢,似乎是天分不足,至少是不如李白,但是他愿意勤勤恳恳从点点滴滴做好,经过几个十年的磨练和积累,终于在年过半百、人生暮年之际一飞冲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功誉不假其祖父。

古往今来,世俗世界对成功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功成名就,甚至是财富,如果是这样古代历史上有千千万万的成功人士,其中就包括厚积薄发,一朝暴发,恢复祖上荣耀的高适。然而,如果我们对成功人物的定义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而名垂青史的人‬才‬。

那么,在诗歌艺术上达到极高的造诣的李白为什么在‬这‬部‬影片中‬的‬形象似乎是‬一个‬“失‬败‬者‬”?这‬主要还‬是‬不‬少‬的‬观众观‬影‬时‬将‬俗‬世‬中‬的‬价值标准放‬在‬的‬历史时‬空‬中‬去‬了‬。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李‬白‬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再过一万年,人们依然还是在读李白的诗!

李白性格就因为不拘一格和狂放不羁,他的天赋才能释放,包括在电影中,尽管李白在高适面前已经很低调了,但他仍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他自认为比高适天份高的一面。比如他从安陆出来在梁园与高适对饮时,高适说自己总找不到做诗的感觉,李白接了一句“就算我有有时候也会……?从李白的这句话中,我们可见李白对自己的才华是自明的,也是自信的,也正是他的狂放不羁才能写千古名篇出来。

其实,高适这样的人才,在古代中国真的是有千千万,然而像李白这样的天才,却是世间少有。所以我们可以说:世间千百年来有千千万高适,确独有一个李白。

无论从任何维度来看,都不能将李白的人生当作失败的。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因为有了李白,中国的诗歌才达到了一个极峰,李白的不朽诗篇是中国璀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甚至是海外。

其实,如果我们从全片中高适对李白的态度即可看出:高适其实一直是在钦佩和赞赏李白的,尽管李白的性格使得他没能达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目标,但在高适的心底里一辈子都把李白放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全片当中,高适每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李白”二字,他都会一震,这可见李白在高适心中的位置。

为何会有那么多观众在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以后会误读李白?这很大程度上是不少的观众狭意地通过剧情来用今天世俗的眼光和观点来认识李白这个千古风流人物了。

0 阅读:6

蔻蔻元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