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原理如何鉴定古玉?

傲霜磊哥 2024-02-11 05:45:10

阴线是否一致,皮壳是否一致,这是鉴定高古玉需要观察的点。真品大多不一致,仿品大多一致,这是基本思想。但这仅仅是理论,一致还是不一致,需要具体分析。

一是史前到商周,体现不一致更明显。

从红山到西周,纯手工制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人就近取材,选用石核、玛瑙、燧石、砂岩、鸡肝石、锆石等岩石制玉,一个工具不会干到最后,不同位置也不会使用同一工具,这是基本逻辑。工具的变化,产生痕迹的不一致,尤其在商代玉器上,能明显感受到粗工,西周中期以后好一些,有了整体解玉砂磋磨皮壳,皮壳更精细,但仍能感受到不同痕迹下的制玉工痕残留。

二是砣具出现后,相对一致性更高了。

西周晚期出现砣痕,发展到汉代,古玉的阴线与皮壳,实际上是越来越精细,一致性更好了,但达不到仿品的绝对一致。这其中到了汉代出现铁砣,尤其有玻璃光之后,皮壳更加细致。我们要从整体“一致”中寻找“不一致”,这才是鉴定的关键。

三是一致性跟玉质、精细程度也有关。

比如地方玉,加工的时候,皮壳受到的物理作用更明显,容易产生千沟万壑的效果,这时候“不一致”性就特别明显。而如果是新疆和田玉籽料,本身就很难加工,磋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在精细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相对“一致”的皮壳阴线,进而形成我们常见的“精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大美如新,因为整体一致性强。但如果放大镜下细细观察,也是不一致的。

仿品局部

四是仿品往往体现绝对的一致性。

仿品不论机器开槽还是金刚砣加工、油石条打磨,都会呈现绝对的一致性,细密平行同组,平面显得单薄,缺少莹润感,这种一致是没有层次的,古玉的皮壳是层层叠加、不同工具产生的,仿品的皮壳是加工完大型之后,在最上面“伪造”一层看起来像砂感的样子,会给人一直“油腻”感,而不是“硬朗挺括”。

0 阅读:2

傲霜磊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