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留一方,专门止痛!头顶疼痛,胃中冷痛,它都管,请你学习

陈群实 2024-04-04 02:58:01

今天,我想和你说一张方子,它是张仲景留给我们后人的止痛方,它就是吴茱萸汤。

这个方子的基本组成,就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抛开复杂的医理不说,我直接给你讲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医案记载姓张,当时年纪是47岁。有一年的夏天,她就在自家院子里头乘凉,一不小心,就受了点凉。这一下可不得了,患者很快就发作头痛,痛得十分厉害,脸色发青,直想撞墙。

啥地方最疼呢?就是巅顶疼痛。除了疼以外,患者还手脚发凉,凉过手腕和脚踝,伴随恶心,吐清水。家人见状,十分惊骇。

说老实话,此人从最近这十三年以来,一直有这个头顶疼痛的毛病。以往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是这一次痛得如此剧烈,家里人还是第一次见,全都傻在那里了。怎么办?赶紧就医吧。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弦,舌质略偏于紫淡,舌苔有些白滑。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特别简单,就区区五味药:吴茱萸、生姜、党参、甘草、大枣。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2剂,剧烈疼痛就缓解了。接着,原方再用6剂,疼痛完全消失。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从前参加经方学习班的时候听说的,你看神奇不神奇?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故事,这是经方大师刘渡舟的验案,我也给你说说。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32岁,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疼,胃反清水,吐涎,而且心烦。脉弦无力,舌苔水滑,而且舌质淡嫩。

一开始,刘师想,你胃疼吐清水,是胃阳不足。心烦,那是心阳虚。于是,用桂枝甘草汤,加上砂仁和木香。这些药材,温胃行气,兼能温通心阳。可是,患者用下去,不好使。

这怎么回事?刘师又琢磨琢磨,忽然想起了什么,问患者脑袋疼不疼。患者说,额头疼。话音刚落,刘师就把方子改了:

吴茱萸、生姜、党参、大枣,服用3剂以后,患者诸症悉平。

你看,神奇不神奇?

细心的你会发现了,这两个故事里,都用到同样的方子,就是我开篇提到的吴茱萸汤。用药,基本就是吴茱萸、人参(党参替代)、生姜,大枣。

为什么会用这方子呢?

因为这两个故事的患者,虽然前者以头痛为主,后者以胃痛为主,但是病因病机却是同样的一个,即肝胃虚寒。

啥是肝胃虚寒?咱用通俗的话理解,就是寒邪,把一个人的的肝和胃伤了,影响两脏和相关经络的功能。

肝经怎么走啊?直接走脑袋,入巅顶的。所以对于第一个患者来说,肝有寒以后,脑瓜顶就疼。面色青,手足冷,这都是有寒邪的表现。肝寒传导给脾胃,胃就寒,所以患者胃气不降,她就恶心吐清水。脉沉,主里证,病势在里。脉弦紧,主痛。舌暗紫,苔白滑,主寒凝,气血郁滞,水湿不化。

再看第二个故事里的患者,她的主要问题在于胃疼,吐清水,心烦意乱。这一点,和故事一里的患者类似。同时呢,她还额头疼。这和上一个患者的情况,也有点像,大家都是脑袋疼。这怎么回事啊?同样也是肝胃虚寒。胃寒,所以胃气不降、呕吐清水。寒邪循肝经上入头部,于是患者额头疼。

可见,这两个患者病因病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说啊,医家在调治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都用到了吴茱萸汤。

这个方子,就是张仲景先师在《伤寒论》里头留下的方子。干啥的?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的,就是肝胃虚寒、阴浊上逆。其中的吴茱萸,散肝寒,还能暖脾胃,又能降逆止呕。生姜,降逆止呕,散胃寒。人参和大枣,补益中焦之气。如此,驱邪扶正,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就消失了。

所以我说,这个吴茱萸汤,其实是一张止痛方。肝胃虚寒、阴寒上逆导致的头痛、胃痛,常常可以拿来用。患者的主要表现,一定是有寒象。上面两个例子,你要仔细品读。一般来说,患者都是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沉迟,或沉紧,或弦而无力。

由此可见,在中医这座大观园里,有太多的珍宝值得我们挖掘。

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珍宝依然可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为我们造福。因为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基因没变,我们的体质没变,我们身上的病,也没咋变。既然如此,古老中医里的方剂,怎么可能会过时呢?我们怎么可能随便遗弃呢?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0 阅读:6

陈群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