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两辆军用车护送一妇女回家,邻居得知打麻将的她是个特工
那是1949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南京城内一座普通的民居前停下了两辆军用卡车。邻居们透过窗户,好奇地望着这突如其来的"大场面"。只见一位穿着考究的妇女从车上优雅地走下来,正是平日里经常和街坊们一起打麻将的"张太太"。
往日里,这位"张太太"总是端庄地坐在麻将桌前,时而赢些,时而输些,与其他太太们谈笑风生。她住在这里已有数年,大家都觉得她不过是个富家太太,终日无所事事,打打麻将、逛逛街罢了。
可如今,怎么会有解放军的军车护送她回家?更令人不解的是,街坊们偶然发现,这位"张太太"竟然能直接进出军管会,还能与当地高级军官谈笑自若。这位衣着讲究、举止优雅的麻将伙伴,到底是什么身份?她为何能获得如此殊荣?而她那些年来的真实身份,又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秘密?
一、从小家庭到革命道路
1908年,张晓梅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经商世家。这个家族在清末民初时期靠着丝绸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当地颇有名望。张晓梅的祖父曾在同治年间担任过盐运使,父亲则继承家业开设了多间丝绸庄。
然而在张晓梅六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当时北洋政府为筹措军费,向各地商户强征商税。张家因拒绝缴纳高额税款,被当地军阀查封了商铺。不久后,张晓梅的父亲在赴上海筹措资金的途中遭遇意外去世。
变故之后,张晓梅的母亲带着她搬到了杭州投靠亲戚。母亲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坚持要让女儿上学读书。1920年,张晓梅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接触到了大量进步思想。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校园中仍在持续,许多学生都在热烈讨论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
1922年春天,张晓梅参加了学校的一次读书会,认识了来自上海的进步青年李明。李明向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讲述了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的革命活动。这次谈话让张晓梅深受触动。
1923年,张晓梅通过李明的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她开始利用假期到杭州的工厂区做调查,亲眼目睹了工人们的艰苦生活。在一家丝织厂,她看到十多岁的女工们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却只能拿到极少的工钱。这些经历让她下定决心投身革命。
1924年夏天,张晓梅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在那里,她以一个商人女儿的身份作为掩护,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她白天在一所女子中学教书,晚上则秘密参加党的活动,负责传递情报和联络任务。
1925年的五卅运动爆发后,张晓梅积极参与组织学生游行。她亲自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反帝爱国示威。在一次游行中,她差点被巡捕房的警察抓捕,幸亏群众掩护才得以脱身。这次经历不仅没有吓退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这一时期,张晓梅还在《妇女日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号召更多人加入革命队伍。她的文章常常以笔名"冷雨"发表,在进步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情报站上的双面人生
1927年,张晓梅接到组织指示,前往南京开展地下工作。为了掩护身份,她以商人遗孀的名义在南京定居,以"张太太"的身份融入当地上层社会圈子。她在城南租下一处幽静的院落,每周定期举办麻将聚会,吸引了不少军政要员的夫人参加。
麻将桌上的交谈成为获取情报的重要渠道。张晓梅善于利用这些太太们的闲谈,巧妙地套取军政要员家中的动向。在一次麻将聚会中,她从某将军夫人的无意谈话中,获悉了国民党军队即将在江北地区调防的重要信息。
除了麻将活动,张晓梅还开设了一家古玩字画店,这不仅为她提供了合法的经济来源,更成为地下党联络的绝佳场所。1928年春,她通过这家店铺成功建立了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情报网络。店内的伙计、常客,甚至送货的脚夫,都是她精心挑选的地下党员。
1930年的一天,一位自称姓李的军官来到店里,声称要购买一幅宋画。张晓梅从此人的言谈举止中觉察出异常,立即通知了其他同志提高警惕。果然,这位"军官"是特务机关派来的密探。通过事先的防范,整个情报网安然无恙。
1932年夏天,张晓梅遭遇了一次严峻考验。一天深夜,特务突然搜查了她的住所。所幸她早已将重要文件藏在了古董花瓶的暗格中,并在书房摆满了麻将和时尚杂志。特务搜查了整整两个小时,只发现了一些普通的家庭用品和麻将牌,这反而印证了她"纨绔太太"的身份。
1935年,张晓梅建立了一个更大的情报网。她利用古玩店的业务往来,在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这些联络点以运送古董字画为掩护,实则传递着重要情报。她还通过麻将圈结识了几位海关官员的夫人,从她们口中得知了不少军需物资运输的信息。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晓梅的情报工作更加繁忙。她打着收购古董的名义,经常出入军政要员的住所,暗中记录下大量军事部署信息。在一次茶话会上,她从某高官夫人处获知了一批军用物资的储存地点,随即将情报递送给了游击队。
到了1940年,张晓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她不仅在南京城内有多个情报点,还在周边城镇设立了分支。这个网络不断为党组织提供着敌人的军事部署、人员调动等重要情报,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张晓梅经常要冒着巨大风险进行核实。有一次,她借口去扬州选购古董,实则是去核实一处军火库的具体位置。途中遭遇特务盘查,她临危不乱,拿出一堆古董行情的票据,成功蒙混过关。
三、关键时刻显身手
1948年底,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张晓梅的工作进入了最紧张的时期。一天深夜,她通过情报网获悉,国民党特务机关正在秘密策划一项代号为"焦土"的行动,准备在撤退前破坏南京的重要基础设施。
张晓梅立即启动了紧急联络机制。她让古玩店的伙计以送货为名,分头打探具体的破坏目标。很快,情报网就掌握了敌人计划炸毁的六个重要目标,其中包括发电厂、自来水厂和重要桥梁。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晓梅成功策反了一位负责执行破坏行动的国民党军官。这位姓王的军官是她麻将圈中一位太太的远房亲戚。通过这位太太的引荐,张晓梅以讨论古董生意为由多次与王军官接触,最终说服他暗中破坏"焦土"计划。
1949年1月,一场更为危险的行动摆在了张晓梅面前。她得知三位地下党同志被关押在郊区的一处秘密监狱中,随时可能被处决。利用与狱警家属的关系,她打听到了关押地点的具体布防情况。
为了营救这些同志,张晓梅精心策划了一场行动。她以举办古董展销会为名,邀请了包括监狱长夫人在内的多位太太参加。在展销会上,她故意输掉一大笔钱,借机与监狱长夫人熟络起来。通过这层关系,她成功获得了进入监狱探视的机会。
探视时,张晓梅暗中将监狱的内部构造和守卫部署都记了下来。根据这些情报,地下党组织很快制定出了营救方案。在她的配合下,营救行动顺利完成,三位同志安全脱险。
1949年3月,渡江战役前夕,张晓梅又立下了一大功。她从一位军官太太的无意间透露中,获知了国民党军队准备在长江沿岸布设水雷的计划。这个情报被及时送到了人民解放军指挥部,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张晓梅还成功获取了一份重要的密电本。一天,她在麻将桌上听说某参谋长的太太准备变卖一批家具。她立即表示要去"挑选",趁机在那位太太家中发现了被遗忘在书桌夹层里的密电本。这本密电本记录了国民党军队的通讯密码,对解放军侦破敌军通讯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渡江战役前的最后几天,张晓梅通过情报网掌握了大量敌军调动的信息。她将这些情报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给了解放军。根据这些情报,解放军成功判断出敌军主力部署和可能的突围路线,为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4月21日,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张晓梅临危不乱,指挥情报网的同志们分头行动,保护重要的档案和设施,同时密切监视敌军的动向。她及时向解放军报告了敌军的撤退路线,使得解放军能够有效切断敌人的退路。
四、解放后的新身份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南京。当天下午,张晓梅接到通知,要她立即前往军管会报到。街坊邻居们这才第一次看到,平日里那个喜欢打麻将的张太太,竟然能在解放军的护送下进出军管会。
在军管会,张晓梅被任命为文物保护组的副组长。这个职务与她此前经营古玩店的身份完美衔接。她立即组织人员对南京的文物古迹进行普查,并着手保护工作。在她的建议下,军管会迅速对明故宫、夫子庙等重要文物古迹实施了保护措施。
5月初,一件棘手的事情摆在了张晓梅面前。有人举报说,某撤退官员的住宅中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她带队前往调查时,发现这些文物大多是从故宫南迁时流落下来的珍品。在她的主持下,这批文物被妥善登记保管,后来全部交由文物部门收藏。
同年夏天,张晓梅又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军管会要求她协助清查南京地区的特务残余势力。由于在地下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她很快就锁定了几个可疑的窝点。在一次行动中,她认出了一个冒充古董商人的特务头目,当场将其识破。
1950年初,张晓梅开始参与南京市公安局的筹建工作。她将过去建立的情报网络改组为治安信息网,为维护城市治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她的建议下,许多原来的地下党交通站改建为派出所,让革命经验得到了新的运用。
这一年的春天,张晓梅还参与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有情报显示,一些反动分子试图利用旧式古玩店进行投机倒把活动。她运用多年从事古玩生意的经验,帮助当局摸清了这些不法分子的活动规律,成功打击了一个投机倒把团伙。
到了1951年,张晓梅被调任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她开始致力于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工作。在她的推动下,南京成立了多个文物保护小组,对城市内的历史建筑和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普查和保护。
这期间,她还组织开展了文物知识普及活动。每个月都会在各区举办文物展览,向市民介绍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她还特别注意发掘和保护在战争中受损的文物,组织专家对这些文物进行修复。
1952年底,张晓梅参与筹建了南京市博物馆。她将自己过去经营古玩店时积累的专业知识用于博物馆的展陈工作,对文物的分类、陈列提出了许多专业建议。在她的努力下,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还成为了群众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1953年,张晓梅着手整理南京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料。她走访了许多老党员,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了南京革命历史纪念馆的重要馆藏。同时,她还帮助联系和安置了一些以前的地下工作者,使他们能够在新中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五、晚年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1954年,已年过半百的张晓梅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协委员。她积极参与政协工作,特别关注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她提出了《关于加强南京明城墙保护的建议》,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1956年春,张晓梅开始着手整理地下工作时期的重要档案资料。她将二十多年来收集的情报网络资料、联络方式和重要事件记录进行系统整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后来被收入南京地方志,成为研究抗战时期地下工作的重要史料。
1958年,张晓梅参与筹建了南京革命历史纪念馆。她多次带领工作人员走访老党员、老同志,收集整理革命文物。在她的努力下,纪念馆征集到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包括地下党使用过的密电码本、联络用的暗号物品等。
1960年,张晓梅开始为年轻一代讲述革命故事。她经常到学校、机关单位作报告,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年轻人听。在南京师范学院的一次报告会上,她详细讲述了地下党员如何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情报网络的经过。
1962年,张晓梅参与编写《南京地下党斗争史》。她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关于情报站建设和地下联络网络的具体细节。这些资料为研究抗战时期南京地下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1965年,已经年过六旬的张晓梅仍然坚持工作。她担任了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的顾问,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专业建议。在她的建议下,多处革命旧址得到了及时修缮和保护。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晓梅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但她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1972年,她的问题得到澄清后,重新投入到革命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中。
1975年,张晓梅参与组织了一次老地下党员座谈会。会上,她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回忆了当年在南京开展地下工作的情况,为革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口述资料。
1978年,已经74岁的张晓梅依然坚持每周去革命历史纪念馆工作。她指导年轻的讲解员如何更好地讲述革命历史,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1980年,张晓梅开始整理个人回忆录。她将自己22年的地下工作经历详细记录下来,包括建立情报站的过程、重要情报的获取经过等。这些记录后来成为了研究抗战时期地下工作的重要史料。
1982年,在整理完最后一批革命历史资料后,年迈的张晓梅因病逝世。她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即使在晚年也始终在为革命历史的保存和传承而努力工作。在她去世前,她将保存多年的地下工作笔记和重要文件全部移交给了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