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怨天,不尤人,不责己

阳明心学之一体之仁 2023-12-07 14:46:27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王阳明先生就是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他的人生事迹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不怨天、不尤人、不责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内心和谐与平静的道路。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集,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传习录》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事哲理。如果此时你正被生活所困,不妨读读《传习录》,相信它能给你指点迷津。

01、不怨天

公元1506年,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位于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环境恶劣。

有一次,王阳明偶遇一位小官,带着儿子仆人。三人见这里荒无人烟,山路崎岖难走,心生愁怨。

两天后几人便相继离世。王阳明听闻这个消息,可怜三人的同时,也不由感慨:“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

很多时候,人不是败给环境,而是先败给自己的千愁万绪。扫掉心上的垃圾,保持达观心态,任风雨再大,也能保持一份淡然。

王阳明形容过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科举失败,数次贬谪,百姓唾骂,奸臣刁难……他受尽了命运的折磨。可是落第后,父亲想要开导他不要放心上,他自己笑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被贬龙场时,山路难走,官粮时常供应不上,他自己开荒种地,还写下一首《西园诗》,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种菜的过程。

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把情绪关在心门外,不忧不惧,自然能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且行且歌。

正所谓,心之所向,境之所在。当你修得一颗积极乐观之心,生活再难,你也不会被轻易打倒。在飘摇的命途中,不抱怨、常快活,人生之路自能柳暗花明。

02、不尤人

《传习录》中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一个喜欢指责别人的人,他就只能看到别人的过错。但若能反思自己,就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然后对症下药,弥补过失。当生活出现了问题,唯有向内求,才有机会扭转局面。

人生在世,我们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难关。如果始终把目光瞄在他人身上,一味指责他人,就会看不清脚下的路,最终让自己误入歧途。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越是清醒的人,越不会随意责怪他人。他们总能责人先问己,留一只眼睛来审视自己,在低谷中不断修正自己。

当你也能遇事少指责,处事就会变得更加睿智通透,前路也会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03、不责己

王阳明年轻时,耿直的他曾因为打抱不平被打入天牢。

那些日子他披头散发,精神萎靡,直到瞥见了墙壁上镌刻的一段《史记》。他恍然醒悟:司马迁能忍辱负重,自己也不该自暴自弃。

想通了这一点,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提笔作诗道: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后来王阳明便不再懊悔,而是静下心来开始参悟心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一个人过去的错误尽管无法挽救,但未来仍旧大有可为。人在低谷,自责不如自省,颓丧不如奋进。

公元1519年,王阳明前往赣南剿匪。在第一次与土匪交手中,他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前往前线助威。

哪知半路中了土匪的埋伏,一向文弱的王阳明,一下子就被土匪刺下马来。幸好随身护卫以死相救,才带着他冲出了包围圈。

出师第一战,便因为他的鲁莽而战败。回到大本营后,将领们生怕王阳明想不开,便一同前去安慰他。

等到他们推开帐帘,才发现他正坐在沙盘前,仔细复盘战局。半晌过后,王阳明决定将计就计,下令向外传递自己撤退的假消息。

夜里,趁着土匪们大摆庆功宴,王阳明兵分三路,一举歼灭了土匪。面对失利,王阳明没有太过自责,而是迅速调整方案,这才使得大军反败为胜。

正如《传习录》说所言:“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一个人肯悔悟是好事,但若是过分自责,困于内耗,则会慢慢丧失信心。

人生最大的不值,就是在反刍中折磨自己,将未来葬送在过去。面对过往的错误,要敢复盘,能翻篇。

当你学会不灰心,不气馁,重拾起信心,自能实现逆风翻盘。

中国哲学泰斗王德峰曾说:“《传习录》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读的书。”这部书中不仅有着王阳明深厚的学问,更藏着他为人处世之道。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