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出最易背的诗,却拥有从悲穷文人到一代大家的潇洒人生

品史悟过去 2024-02-06 05:41:34

前言

诗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表达心迹的最好方式。

相信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有背诵过流传下来的诗词名篇。可是否有哪一篇能让你看一遍,便能轻松背诵的?该诗几乎都是数字组成,又为何能被后世奉为经典呢?

这就不得不从诗的作者郑板桥开始说起了。

出身贫苦,努力向学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的一个书香世家。

可此时已然家道中落,加上当地连年的水灾,更是给了这个破败的家以沉重打击。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这让少时郑板桥的生活过异常艰难。

幸运的是,继母郝夫人对他还不错,加上乳母贾氏的细心照顾,才得以茁壮成长。

稍长些便跟随父亲读书,虽熟读四书五经,但并不算是神童之才。只是因为他舍得花时间苦读,用心钻研罢了。

背书:不管在船里、马上、被子里,他都能沉浸其中。甚至有时候吃饭都忘记拿筷勺,和客人交谈都能忘记自己要说的话。

练字:他平日起早贪黑地练书法,见到古人墨迹更是如痴如狂,走在路上都一刻不闲,用手指隔空比划。甚至在娶妻之后也日日如此。

苦心人天不负。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左右的他考中了秀才。之后他继续学习,但为了养家,他成为了一位私塾老师。

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了好多年,但命运的重击还是来了。

命运坎坷,躲债扬州

1923年(雍正元年),他的父亲去世,突然成为一家之主的郑板桥,却不料父亲留给他一屁股欠债。

被债务逼到绝境的他,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他决定出去看看,寻找机会。说得好听点是环游世界,说的难听点就是四处躲债。

于是他前往了扬州,以卖画为生。可要在扬州这样一个富庶之地生存下来,他也是吃尽了苦头。

后来又接连失去了一个儿子和结发妻子,给他以沉重一击。

尽管生活困苦,郑板桥却从未被困境压垮。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豁达的心性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结识好友,经典“数字诗”

在扬州的日子里,郑板桥偶然结识了马曰琯、马曰璐两位盐商兄弟。

他们都喜欢结交文人雅士,所居住的小玲珑山馆更是藏书甚富,各种藏书七百余种,为全国之冠。

郑板桥与兄弟二人相见恨晚,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日,扬州城大雪纷飞,寒风凛冽。

无法卖画的郑板桥,冒着大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老友,路上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

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裳,一股子穷酸样,便以为他不懂作诗,想戏弄一番。

书生开口道:“既然有缘相逢,何不也作诗一首,让大家来品鉴一番。”

面对书生的故意刁难,郑板桥略一思索便吟出了这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吟诗结束,郑板桥也不再理会众人,自顾自地向着远方走去了,只留下了不明所以的书生们思索着他所留下的诗。

这首诗看起来虽简单,全文几乎由数字组成,内容也非常好理解。

纷飞的雪花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成千上万片数也数不清,但飞入梅花丛中都消失不见了。

但是这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巧妙地描绘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的美景,展现了郑板桥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蹉跎半生,当官、创作两不误

郑板桥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官场上也崭露头角。

1732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考中举人。1736年(乾隆元年),他终于考中进士。但因为没什么背景,只能等着朝廷安排。

直到他49岁时,才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当了一个七品小官,后又历任范县县令、潍县县令等职,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他的政绩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和百姓的赞誉,但因贪官污吏举报而无奈被撤职罢官。可他却不以为意,开始醉心于山水,诗书画创作,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如《竹石图》《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等等,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也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

结语

郑板桥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与豁达。正是这样的性格与才华,使他能够创作出如《咏雪》这般简单却深邃的诗篇。

他的一生很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图文整理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品史悟事儿,感恩相遇,感恩关注。

0 阅读:74

品史悟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