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马车就像是那时候的“豪车”加“出租车”加“运输车”,全看你是谁、你要去哪、你想干啥。
古代的大街上,轰隆隆地驶过一辆马车,那可比现在的汽车拉风多了。马儿在前面昂首挺胸地跑,拉着后面那个木头做的大箱子,箱子上面还盖着个布篷子或者干脆敞开着,坐在里面的人可以一边赶路一边欣赏风景。
这些马车,大多数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座驾,装饰得金碧辉煌,马儿也挑最壮的,跑起来那叫一个快,感觉都能追上风了。
坐这种马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无形中告诉别人:“看吧!我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普通老百姓坐的马车没那么豪华了,他们的马车是简单的一个木板车,上面搭个棚子遮风挡雨,马儿也不是特别健壮,但也能满足日常出行的需要。
如同我们现在骑个电动车或者打个出租车一样,方便又实惠。
除了出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马车还是古代运输的重要工具。
商人可以用它拉货,军队可以用它运粮草,甚至还能当穷人的临时小屋,在野外过夜。
可以说,古代的马车是那时候人们生活中的“多面手”,真可以说是“一车在手,天下我有”。
朋友们,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坐马车的要求相当严格。怎么样严格呢?大家仔细往后看,就知道了。
第一点,马车规格与装饰要求。
不同级别的官员乘坐的马车,所配备的马匹数量有严格规定。
大多数情况下,官爵越高,马匹越多。
比如在汉代,天子驾六匹马,诸侯与卿驾四马,大夫驾三马,士驾二马,庶人只能驾一马。这种规定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并作为衡量官员身份的重要标志。
车厢的装饰也体现了官员的品级。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障泥”颜色、车辆上遮阳避雨的车盖材质等都有明确规定。
比如,西汉景帝中元六年的规定中,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体现了官员的品级差异,还强调了官员的节俭和清廉。
第二点,乘坐礼仪要求。
乘坐马车时,官员的装束必须齐整。这不仅是对官员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朝廷威严的尊重。
高规格的车骑出行队伍,还会有专人负责检查乘坐者的御礼是否符合规范。
乘坐马车时,官员的言谈举止也需符合礼仪规范。
坐乘者需手抚车轼,眼睛注视前方,不能大声咳嗽或指指点点;立乘者则右手执车绥,左手屈臂按剑,保持端庄的仪态。
同样的,乘坐马车在途中遇到他人或事物时,官员需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场合行不同的礼。
遇到长寿的老者要行揖礼;经过宗庙、墓地或土神的社坛时要下车表示敬意。
以上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官员的教养和风度,还强调了社会的尊卑有序。
第三点,违规处罚要求。
在古代,对于违反马车乘坐规定的官员,朝廷会给予相应的处罚。
在汉代和明代都有因违规乘坐马车而被弹劾、削爵或罚俸禄的案例。
总之,古代官员坐马车的要求涉及马车规格与装饰、乘坐礼仪以及违规处罚等多个方面。
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还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官员行为的严格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