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八章)苏轼为何两面不讨好,新旧两党执政都不受重用?

惊心鸟 2024-05-22 14:12:19

宋朝自王安石熙宁变法之后,政治环境变得非常恶劣,新旧两党之间党同伐异。新党上台必然对旧党大肆打击,旧党上台必然力图废除新法,驱逐新党官员。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为了自保纷纷站队,政治上出现了两党内斗的态势。从官场逻辑来看,这种选择都是明哲保身的,保证自己至少不被一个党派针对。然而著名的大文豪苏轼却成了这些大臣中的奇葩,他作为旧党中蜀党的领袖,居然在党争之中同时受到两党官员的排挤,政治环境中两面不讨好,让人感到非常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苏轼陷入如此政争漩涡呢,下面就来剖析一下。

苏轼在中国的民间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大文豪,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是宋词成就最高者。然而在历史上的苏轼不只是在文化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在政治上也有独特之处,一度成为朝廷重臣。可自从陷入新旧党争的漩涡后,苏轼的官场之路变得坎坷起来。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年间,朝廷由新党执政,大肆推行变法改革,这对站队旧党的苏轼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更倒霉的是,新党炮制了著名的乌台诗案,用文字狱的手段打击迫害旧党大臣。而苏轼作为此案的核心人物险遭杀身之祸,因王安石出面说情才逃过一劫。

他作为旧党中的要员,在新党执政时遭到文字狱的迫害,这本在情理之中。可宋神宗去世后,旧党官员纷纷起复的政治环境下,他依然没有被排挤出朝廷,这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当时是宋神宗英年早逝,刚即位的宋哲宗赵煦年方九岁,无法执掌朝政,所以让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滔滔掌握大权后召回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人,新一轮的新旧党争再次拉开帷幕。由于有高滔滔做后台,司马光等人很快驱逐了蔡确、章惇等新党领袖,掌握得了朝廷大权。然后他们将被贬各地的旧党官员召回,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按照官场逻辑,旧党驱逐了新党,旧党官员必然东山再起。苏轼作为旧党中名声最响的人物之一,受到朝廷重用几乎是必然的。苏轼也以为自己的寄回来了,但结果却大大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旧党刚上台时对他还是不错的,让他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之后又下诏召回出任礼部郎中。回到东京汴梁半个月后,苏轼又晋升为起居舍人,又过了三个月调任中书舍人。不久之后他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一年之中他从暂居常州无官无职的状态,成为朝廷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升官速度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此时的苏轼可谓是春风得意,认为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熟悉宋朝官制的朋友都知道,这样职位是非常不简单的,在宋朝有着大用的先兆。按照宋朝官场潜规则,在出任朝廷宰相之前,官员必须经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知制诰三职其一。这三个职位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最大的权力就是起草圣旨,所以对朝廷的影响力很大,也被民间称为储相。到了这个阶段,如果苏轼能够做出一番成绩,以后入阁拜相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然而让苏轼意想不到的是,这是苏轼官场之路的极致,此后就陷入了不断贬官流放的怪圈之中。

苏轼在东京汴梁做了两年多的官,然后就因为与执政的旧党大臣不合,被调任龙图阁学士,外放到杭州当知州。没过几年,因为政见冲突,他再次被朝廷打压,调到更偏僻的颍州当知州。在颍州待了一年,他先后被调任扬州、定州。于是在旧党执政期间內,他作为旧党中蜀党的领袖,不但没被重用,反而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高滔滔去世后,宋哲宗赵煦亲政,新党卷土重来,对旧党官员反攻倒算。苏轼再次成为这场政治风波的受害者,被朝廷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下派到远在岭南的惠州为官,一年后又被下放到海南岛儋州。

岭南、海南岛在中国古代是有名的艰苦之地,尤其是海南岛,被誉为仅次于死刑的刑罚。苏轼被流放到了此地,可谓是被迫害到了极点。哪怕是新党恨之入骨的司马光、文彦博等人,都没有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刑罚。而苏轼在旧党中还算是温和派,多次对旧党迫害新党官员表示不满,出面给人说情。可新党上台后却没有念这些旧情,将苏轼一贬再贬。如果说在旧党中找到一位被新党迫害最严重的官员,这个位置非苏轼不可。苏轼连续遭到新旧两党的迫害,也让后世的学者们非常不满,尤其苏轼的粉丝对两党重臣各种贬低。

苏轼为什么会两面不讨好,遭到如此严重的迫害呢?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原因,这里面既有苏轼耿直豁达的性格所致,也是他遭名天下的声名所累,更多的则是两党官员嫉贤妒能的惧怕。苏轼这人豪放豁达,说话比较耿直,有什么不同意见都直接说出来。他被迫害的乌台诗案中,搜查到很多通信中的诗作反对新法。他通过这种方式与官员们交流,却也留下了迫害他的证据。宋朝名义上政治氛围比较开放,实际上都是伪善的面目。如果官员们真的公开辩论,没有不遭到政治迫害的。在这种伪善的政治气氛下,耿直的苏轼难免被人针对。

苏轼不善于伪装,在朝廷中有什么说什么,这是他与弟弟苏辙最大的不同。新党执政时他抨击新法,遭到政治迫害还算合乎官场逻辑。旧党执政使他仍然遭到迫害,就不只是政治理念之争那么简单了。从史料来看,苏轼被旧党朝廷打压,是从司马光死后开始的。司马光死后旧党出现分裂,朝廷中的旧党官员分成洛党、蜀党和朔党三个阵营。苏轼是蜀党的领袖,在三派内斗中被针对是必然的。而苏轼性格耿直,为人豪爽义气,不会阴谋诡计,在斗争中落入下风并不意外。但毕竟是旧党内斗,苏轼虽然被赶出东京汴梁,却还没有下死手。

从史书来看,整个过程中有个极大的疑点。苏轼虽然被认为是蜀党的领袖,但他从来没有主动攻击旧党同僚,就算是抨击新法也是处于温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人将矛头对准他呢?分析当时政治斗争的过程,可以发现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旧党三派斗争中最为活跃的苏辙,反而没有遭到洛党和朔党的攻击。他不但在斗争中平步青云,还一度坐上了副宰相的高位。一向与人为善的苏轼最倒霉,一向最好斗的苏辙反而官路最通畅。真的是因为苏辙的官场智慧比苏轼高么?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这都是苏辙故意为之,让苏轼帮他顶锅造成的。苏辙到处引战,然后躲在苏轼身后谋求政治利益。而苏轼却成了背锅大侠,是洛党和朔党攻击的主要目标。而苏轼又是耿直的性子,不会隐瞒自己对他们的反对意见,这就让他在政治斗争中更加被动了。苏轼虽然交游广阔,但都是君子之交,不涉及任何政治利益。苏辙则不同,他是见利忘义的伪君子,先后抱过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的大腿。所以苏辙在政治斗争上有更强的势力,背后有一群党羽帮忙。而苏轼空有蜀党领袖之名,实际上有名无实,根本没有斗争的本钱。

说白了苏辙就是在借用苏轼之名拉拢党羽参加政治斗争,出了事就将苏轼推出去当挡箭牌。洛党和朔党要打倒苏辙,则非先把苏轼拔掉不可。于是苏轼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被贬出东京汴梁,到处流浪。因为苏轼名声极大,又是旧党中人,所以洛党和朔党不便于下死手,只有采取不断给他换地方做官的法子。因为只有这样苏轼才扎不下跟来,没有多余的精力组织反击。而苏辙对此也乐见其成,看着哥哥颠沛流离,帮他吸引火力,他才能机会组织反击。等苏辙在政治斗争中占了上风,然后再组织力量营救苏轼。

世人皆知苏辙营救苏轼的操作,为他们兄弟之情而感动,却不知道这背后都是苏辙在搞阴谋诡计。苏辙根本不是真君子,而是典型的伪君子。他为了政治斗争不择手段,就连亲哥苏轼也成了他的工具。俗话说,君子可欺之以方。苏辙就是看准了苏轼重感情,不愿意让兄弟为难,甚至主动给弟弟当肉盾炮灰。站在政治斗争的角度,苏辙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齿的。苏轼半生颠沛流离,生活异常艰苦,都是拜苏辙所赐。而苏辙傍上北方官宦大族的大腿,即便在斗争失败时也能勉强自保,反而苦了给他当肉盾炮灰的哥哥苏轼。

宋哲宗赵煦亲政后,以章惇为首的新党卷土重来,旧党大臣成为他们打击的目标。因为苏轼的名声太大,在旧党老一辈纷纷去世后,他成为旧党中资历最老的大臣,又有乌台诗案形成的影响力。所以成了集火的目标。而且苏轼交游广阔,天下官员都以他为楷模,这让新党更不敢放过苏轼。一旦苏轼起复,天下反对新党的官员景丛,新党将面临极大的政治危机。所以他们必须要置苏轼于死地,从扬州一直贬到了儋州。而旧党当时人人自危,树倒猢狲散,就连苏辙也只顾自己,苏轼因此成了最大的牺牲品,深受流放之苦。

纵观北宋中后期近百年的党争史,可以说完全是一副伪君子和真小人内斗的场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在政治斗争中无所不用其极,频频突破政治底下,毫无政治操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为靖康之变埋下了大患。而这场党争中,如果还有真君子的话,只有王安石和苏轼两位。

他们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奔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行动。虽然他们政治理念不同,立场也有差异,但最终目的是相似的。这样的君子在往往在小人群体中被猜忌,受到各种打击和迫害。于是庙堂之上,朽⽊为官;殿陛之间,禽兽⾷禄,以⾄狼⼼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1 阅读:30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