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没想到小孩子还会得癌症...“12岁女孩妍妍确诊甲状腺癌后,她的父母完全懵了,焦急又疑惑。
很多人都以为,癌症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但近年来甲状腺癌却特别青睐年轻人群。
从《寄生虫》女主朴素丹、歌手冯提莫再到热搜新闻的12岁女孩,“甲状腺癌逐渐年轻化”的话题一次次引起社会关注。
◎ 图:锐景视觉
2018年WHO发布的全球甲状腺疾病报告显示,在全球每十万人中,有6.7个人患有甲状腺癌,而中国高于全球水平,为10.1个人。
在2018年上海市肿瘤发病报告中,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已经超过乳腺癌,成为第一高发恶性肿瘤,其中20~40岁年轻女性患者占女性患者的35%。
为什么年纪轻轻也会得甲状腺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医生谢小军介绍,这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生活方式不好有关。年轻人长期吸烟饮酒、长期熬夜、长期压力过大、长期情绪不良等,会容易诱发身体癌变。另外,超重肥胖、甲状腺本身病变,也是发病的高危因素。
01
被甲状腺癌“偏爱”的年轻女性
Elise是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的甲状腺结节的。当时医生在她的脖子上多摸了一会,眉头紧锁,然后让她再去做一个甲状腺的彩超项目。她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
彩超结果出来后,上面显示“ACR TI-RADS 5类”,她问医生是什么意思,医生直接说:“是恶性肿瘤”。甲状腺结节被分为1-5类,4类以上大概率是恶性肿瘤。
Elise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后面医生还说了什么,她已经听不清,也不知道是怎么走出诊室的,只记得自己蹲在医院门口哭了好久。
◎ 图:123rf
今年是Elise步入职场的第3年,她在互联网公司负责电商运营,一年里每个月都有大项目,加班是常态。每天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还没处理完的工作。压力一大,她就容易焦虑紧张,情绪崩溃,只能靠喜欢熬夜追剧来消解,饮食不规律,也不喜欢运动。
“其实早有端倪吧......”相比起害怕,她更多的是后悔,认为是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损害了甲状腺的健康。
她在豆瓣上写下了自己确诊的经历,希望能为年轻朋友敲响警钟,同时也收到了很多读者为她加油鼓劲的私信。
现在,Elise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害怕、焦虑、后悔、愤怒、无奈接受,转变为积极寻求治疗方案。她从医生那了解到,甲状腺癌又被称为“幸福癌”,因为它发展较缓慢,如果早发现并得到正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生存率高,而且自己患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最轻的一种。
不过,她比较担心手术后脖子疤痕的美观问题,综合病情考虑后,她决定选择胸腔腔镜手术,这样脖子就不会留疤。“毕竟我是女孩子嘛,还是很爱美的......”Elise说。
◎ 图:锐景视觉
和Elise相比,另一位年轻的甲状腺癌患者佳佳,心态则比较放松。
佳佳患病时21岁,当时正读大三,因为疫情学校一直封校,她憋坏了,想找个正当理由出校门逛逛,就决定去医院体检。
体检医生发现她脖子有结节,建议她去做深入检查,然后造影、抽血、穿刺、PET-CT......当拿到报告说是恶性肿瘤的时候,她反而有种石头落地的奇怪感觉。
"我觉得还好,虽然心里有一点担心,但没有太焦虑和害怕,只知道接下来要做一个手术,好好配合医生就行,怕也没用。”
佳佳在小红书上搜“甲状腺癌”,发现好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女性,不过大多是30到40岁左右的,她笑称自己是“最年轻的甲状腺癌患者”。
佳佳很幸运,住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后,很快就排到手术,迅速地给一侧甲状腺做了切除,并且恢复得不错,术后两周就投入了注册会计师的备考中。
虽然手术在她脖子上留下一个蜈蚣状的疤痕,差不多有10厘米,一摸还有凸起,但佳佳完全不在意,反而觉得有疤是一个很酷的事情。她去面试实习工作,面试官问起这个疤,她都很坦然告诉他们自己得过甲状腺癌,现在已经没事了。
“我想对确诊的朋友们说,这个事情其实没什么,对你的影响真的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也不要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手术后只要按时服用优甲乐,定期复查便好啦。”
02
艰难的选择:手术还是观察?
对于早期甲状腺癌,目前采取的主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即对甲状腺进行部分或全部切除,以最大限度防止病灶的转移或复发。
不过,查出甲状腺癌后,“马上动手术”也不是唯一的方案,还有很多人选择“观察疗法”。
丁霖刚确诊的时候,一直在纠结要不要马上做手术。她的肿瘤直径小于1cm,属于低危微小癌(简称低危 PTMC),其特点是肿瘤不靠近气管或喉返神经、无临床发现的淋巴结转移、不是恶性程度高的乳头状癌亚型。
◎ 图:锐景视觉
丁霖顾虑的是,手术毕竟要失去身体的一个器官,而且切除甲状腺组织后,需要终身服用优甲乐,和疤痕共处,还要担心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作为职业摄影师,她经常要到各地出差,客户的订单也没法延期,很担心做手术会影响后面的工作。
为了得到更多专业的意见,丁霖四处奔波求医,西医和中医都看了,最后决定先不手术,选择观察,定期复查、主动监测。
近年来,医学界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治疗的争论,一直在进行。
2014年,日本甲状腺专科医院Kuma医院的Akira Miyauchi教授等人发表了一项直接支持低危 PTMC随诊观察的研究:在 1235 例低危PTMC患者中,通过近20年的长期观察发现,出现穿刺证实的淋巴结转移的只有 1.7%和 3.8%。作者认为低危 PTMC临床结局良好,是肿瘤的惰性而非治疗的结果。
今年6月,这家医院的宫内昭医生公布了另一项数据:从1993年起,他对低危微小癌患者进行追踪随访,30年来,选择观察的3222名患者中,出现淋巴转移的患者不到2%,出现肿瘤增大的患者不到10%。
◎ 甲状腺肿瘤示意图。/ 123rf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张彬,也比较偏向“观察派”,他对门诊中的低危微小癌患者,一般更推荐观察,其次才是消融和手术。在他看来,手术不会明显延长低危微小癌患者的生存期,反而会造成很多副作用,比如全切可能损伤喉返神经,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又可能引发心律不齐和骨质疏松问题等。
虽然有支持低危PTMC随诊观察的证据,但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面临是否选择随访时仍然会有两方面的担心,一个是局部肿瘤侵犯,另一个是转移。
很多年轻的甲状腺癌患者,他们的事业刚起步,还没成家生子或者孩子年龄还小,所以他们中很多人会因为恐惧这个“定时炸弹”而选择手术。
◎ 图:123rf
张洁在3年前确诊甲状腺癌时,先是选择了观察随诊,后来还是做了全切手术,“纠结了很久,因为知道它是恶性的,也需要按时随访,留在身体里感觉挺隔应的,还是割了省心”。
北京同仁医院肿瘤中心的主任医师介绍,现在国内一些医院针对微小乳头状癌也在做随访研究,“如果到时候研究结果显示不干预(指观察)和干预(指手术)差不多,那可能我们就干预的少一点儿,如果发现差异还是很大的,那就还得早治,它毕竟是癌”。
03
甲状腺癌被“过度诊断”了吗?
2021年3月,《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发表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统计研究的25国数据报告中指出,全球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迅速攀升,是由于过度诊断。
今年7月,我国福建省肿瘤医院团队在 Cancer Science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指出:我国近9成甲状腺癌存在过度诊断。
什么是“过度诊断“?
通俗来说就是,医生对于患者的诊断是准确的,没有问题的,但是患者所患的疾病,即使医生没有诊断出来、患者也没有接受相关治疗,这个疾病也不会在患者的有生之年出现症状,或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 甲状腺超声检查。/ 123rf
现在很多单位都重视体检,大部分年轻人的身体检查会比老年人的更到位,能及早发现异常情况,然后接受更细致的甲状腺超声检查。
中山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指出,在甲状腺癌发病数最多的几个地区,过度诊断比例高企,上海 85.0%,广州、武汉、北京均超过 80% 。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居民,拥有较高的健康管理意识。
◎ 甲状腺超声检查扫描图。/ 123rf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甲状腺外科专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杨晓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客观地看待”过度诊断“的现象。
他认为,一方面,肿瘤直径<1cm的甲状腺癌也是早期癌,国内多家医院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微小癌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30~40%左右,还有不少存在较广泛的淋巴结转移,这些显然都属于早期需要手术的病例;另一方面,甲状腺癌虽然预后很好,但是这个结果离不开众多医生努力治疗,如果完全不治疗,结果恐怕没有这么乐观。
杨晓东还表示,肿瘤的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是要坚持,而如何区分预后风险,如何筛选出真正危险的个案,哪些需要治疗,哪些需要观察,判别哪些治疗是“过度治疗”,是当下肿瘤学研究的一系列热门课题。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甲状腺肿瘤大多到老都没事,不要过度检查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