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哪一国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当属曹魏无疑。哪一国最没有可能统一全国?不是势力最弱的蜀汉,而是孙权治下的东吴。
可能有的朋友不服气,怎么最没可能统一全国的是东吴呢?东吴的实力明显超过蜀汉嘛。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因为孙吴在战略上有一个致命缺陷。
应该说,东吴的战略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转变,一个集团的战略,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其实奥妙就在孙策死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中,“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也就是说,孙策是创业型人才,孙权是守成型人才,孙权当政,注定东吴再也不会有孙策率领将士纵横捭阖、开疆拓土的攻势。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三国志便知,孙权的战略是“划江自守,偏安一隅”,尤其是其当政原来,东吴的势力范围始终没有得到大的拓展,一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活动。
当然,孙氏政权盘踞东吴80余年,也打过一些堪称经典从战争,但多数属于防御性作战。
在对三国格局重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几场战争中,凡有东吴参与的,孙权基本上都不处于守势,可不是么?赤壁之战中处于守势,夷陵之战中同样处于守势。
当然,其实不止诸葛亮北伐,孙权也有过几次北伐战争,如:黄武七年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黄龙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淩觉而走;嘉禾2年3月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琼征六安,皆不克还等等。
与诸葛亮北伐时倾全国之力的大动作不同,孙权的北伐就显得有点小打小闹的意思,不仅没有举全国之力,而且每次颇有适可而止的意思,不但以失败告终,而且从未突进过魏国的纵深地区。
如果说,蜀汉的北伐要用轰轰烈烈来形容的话,那东吴的北伐只能是隔靴挠痒,不知道前方的将士打的过瘾不过瘾,反正我们这些看史书的人看的是相当不过瘾。
吴国北伐的这种疲势,与孙权这个首脑采取的保守政策有莫大关系。因为一直采奉行守卫政策,使得整个政权系统和军队体系在不觉间陷入了安于现状、贪图太平的颓势。
历史并不是没有给过孙权机会,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天赐良机,被这位善于守成之君给浪费掉了。
曹操率军平定汉中时,如果孙权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就应抓住曹魏后方空虚的千载难逢战机,孤注一掷地大举北进。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孙权怎么做的?他确实被进了,但逍遥津只败给魏将张辽一次,吴军便立刻缩回江东,再不露头。我在想,如果孙策在世,定将举全国之力,直捣曹操老巢。
诸葛亮六出祁山,魏蜀两国打的不可开交,东吴应在东线有所作为,但孙权却只是进行了保守型的小打小闹,每次都是吃了一点亏之后,便龟缩回了江东。
魏蜀祁山之战结束后,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当时不仅中原军力空虚,而且魏属两国兵疲力竭,摆在孙权面前的这个机会真是太精彩了,纵然面对如此精彩的机会,孙权竟在举棋不定中错失良机。
长江,是东吴的天然屏障,但长江也限制了孙权的眼界和格局,正是因为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太过于依赖长江,最终反被长江困于东南一隅。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道理,即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无进取则难以自保。
历史曾眷顾过东吴,命运也曾青睐过孙权,但在划江自守战略的指导下,孙权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将孙策时代的进取精神消耗殆尽,虽有长江之险,但被别国吞并,已是东吴无法逃脱的宿命。
三国中,哪一国最没有可能统一全国?孙权的东吴,为何?问题出在他们的战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