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晚年的黄维,虽已72岁,但看起来还是非常倔强。

栀子沧桑史 2024-10-16 11:42:03

(一)黄埔岁月,性格迥异

陈赓出身将门,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思想进步。在黄埔军校,他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的见解,擅长武术,幽默风趣,广交朋友,成为 “黄埔三杰” 之一。而黄维出身农家,曾是小学教员,在方志敏影响下报考黄埔军校。他读书死板,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缺乏主见,身体素质也比陈赓差。在黄埔军校,他没有陈赓那么受欢迎,思想容易受他人影响。

(二)分道扬镳,各为其主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清洗。陈赓坚定地选择了共产党,他看出蒋介石并非救国救民的领袖,执意离开。而黄维却追随蒋介石,被蒋介石的 “知遇之恩” 所打动,脑子里全是 “忠义” 思想,一条道走到黑。从此,两人走上不同道路,成为战场对手。在抗日战争时期,陈赓是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旅长,带领部队在华北大地上与日寇厮杀,取得不俗战绩,但受限于弹药补给困难,大兵团作战能力未充分发挥。黄维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大反攻等战役中有所表现,但头脑不灵活,部队损失惨重。他还因耿直得罪何应钦,性格变得更加执拗,战术思想更加刻板。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接踵而至,两人在淮海战役中迎来了大碰撞。

二、战场交锋,黄维被俘(一)黄维参战,困入绝境

1948 年,华东、华中一带迎来大决战。国民党第七兵团被解放军围困于宿县,蒋介石急令黄维指挥的十二兵团进入战场。黄维的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和一个快速反应纵队,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装备精良,绝大部分为美式装备,不乏大炮、坦克等重武器。黄维兵团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一路遭遇阻击不断,且涉水过河严重影响部队机动性。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将军的起义,让战局发生变化,黄维兵团陷入孤立境地。

陈赓深知黄维指挥死板,缺乏实战经验,在浍河南岸的南坪集摆开架势阻击敌人,等待命令。中央军委同意先歼灭黄维的建议后,陈赓立刻后撤,让出道路给黄维。黄维不知是计,引兵跟进,结果在度过浍河之后遭到伏击。黄维发现自己被包围后,向固镇方向突围,却因廖运周阵前起义而措手不及,只能退守到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被包围的黄维兵团虽战斗力强,但中原野战军经历了挺进大别山等战役,自身损耗极大,缺乏重武器,一时间难以吃掉黄维兵团。

(二)被擒之时,心服陈赓

1948 年 12 月 15 日,黄维在一个小村被解放军活捉。开始他态度非常不好,觉得自己只是打了败仗,并无罪过,甚至要求再打一次。但一听说伏击他的人是陈赓后,他立刻蔫了下来。黄维和陈赓同为黄埔一期学员,在学校时黄维就知道自己各方面不如陈赓。如今在战场上被陈赓打败,他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打不过陈赓。从这里可以看出,黄维对陈赓还是比较服气的,并且也接受自己战败的事实。

三、功德林内,别样故事(一)陈赓探望,调侃科研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大将时常挂念着那些曾经在黄埔军校的老同学。一日,陈赓来到了功德林看望这些战犯老同学。当他看到黄维时,就指着黄维开玩笑地说:“你小子不适合打仗,你适合搞科研。” 黄维听了,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一方面,他对陈赓的调侃有些不服气,但另一方面,又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失败,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其实,黄维在功德林里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对 “永动机” 的研究。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研究永动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陈赓探望之后,黄维更加坚定了自己搞科研的决心,继续投入到永动机的研究当中。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项目上,仿佛这是他在功德林里唯一的寄托。

(二)艰难改造,固执依旧

黄维在功德林的改造过程可谓是充满了波折。一开始,他对改造极其抵触,认为自己只是打了败仗,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常常在学习讨论中发表一些反动言论,对揭露国民党四大家族剥削劳动人民的书籍表示反对,甚至还写下 “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维的态度也有了一些变化。1952 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在治疗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共产党对他的关怀。这场大病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待改造的态度也有所转变。他开始参加一些劳动,积极学习新的思想。虽然他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只能干一些轻巧活计,比如养兔子、锄草、种西红柿、养鸡等,还参加过缝纫小组,做棉衣棉褥,但这已经是他思想上的巨大改变。

不过,黄维的固执依旧存在。他虽然在行动上有所改变,但内心深处仍然对国民党抱有幻想。他对永动机的研究就是一个例子,他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国民党的理念并非完全错误。在改造的过程中,他时常会陷入矛盾和挣扎当中,但始终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坚持。

四、晚年岁月,传奇人生(一)特赦之后,研究不止

1975 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重获自由。被特赦后的黄维并没有放弃对永动机的研究,他依旧执着地投入其中。黄维的这种坚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子女。

黄维的长子毕业于金陵学院,后来到山东农学院任教,农学虽与传统理工科有所不同,但也与科学研究有着紧密联系。小儿子黄理考入了浙江大学机械系,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黄理本来报考的是浙江大学化学系,但是因为黄维正醉心研究永动机,硬是动用父亲的权威让儿子报考了机械系。毕业后的黄理被分派到南昌江东机床厂负责机械设计工作,仿佛真的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父亲对机械研究的执着。

黄维的大女儿黄敏南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多次劝父亲不要沉迷于永动机的研究之中,因为世上没有永动机。但黄维固执己见,不听女儿的劝告。就连妻子来探监劝他不要搞永动机,都被黄维骂滚。可见黄维对永动机的痴迷程度之深。

(二)传奇落幕,留有余韵

黄维的晚年,虽倔强依旧,但也有了许多感慨。他经历了漫长的改造岁月,从一个顽固不化的战犯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些贡献的人。他积极参与政协工作,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努力。

黄维对自己的一生有着复杂的情感。他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战场上经历了辉煌与失败。被俘后,他在功德林的改造过程充满了波折,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对永动机的执着,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探索,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回顾黄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战争年代的表现,既有英勇顽强的一面,也有固执死板的一面。在改造时期,他的倔强和坚持让人印象深刻。而在晚年,他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的努力,也值得人们铭记。他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缩影,留有余韵,让后人不断思索和感悟。

0 阅读:0

栀子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