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盈:关于推进数字赋能古籍活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善本有墨香 2024-08-01 08:22:41

近年来古籍数字建设、内容融合与活化传播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成效显著。然而,受到内容挖掘深度、技术应用水平、宣传推广渠道、标准规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古籍利用率和公众参与度仍有待提升。本期要报建议从内容开发、技术应用、传播推广、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数字赋能古籍活化利用。古籍不仅蕴含古人智慧,也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集体记忆。推进古籍活化利用,就是要将古籍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推动古籍的数字化转化、应用与知识传播。一、古籍数字活化利用的发展现状(一)古籍数字建设稳步推进古籍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古籍的保护逻辑。在数字采集与加工方面,数字摄影、OCR文字识别、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了古籍内容的自动识别与影像采集。在虚拟修复与再现领域,现有计算机技术与AI、PS等修复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古籍虚拟数据的提取与修复。一方面,垂直细分领域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已成趋势,其中代表性项目有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另一方面,在古籍数字整理与出版领域,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的古籍数字资源总平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其目标是建设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一站式”古籍数字资源枢纽体系。(二)古籍知识服务成果丰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是古籍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大数据、语义网、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对不同类型、不同颗粒度古籍关键知识点信息的提取,通过条目编辑的方式扩充与古籍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知识信息,整合构建丰富的知识内容网络。同时,围绕古籍年代、编撰者籍贯、古籍收藏地等古籍数据关联,利用大数据算法开展社会关系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全面考察版本的源流,理清古籍的流变脉络,进一步提高文献考证价值。(三)古籍普及传播加速融合通过“媒介扩展+全域覆盖”方式构建了融媒时代古籍新型传播矩阵,古籍的大众化传播普及成果全面开花。《典籍里的中国》《山海奇幻夜》《穿越时空的古籍》等视听节目不断探索古籍影像的叙事策略创新,助力“古籍破圈”的短视频的能见度也越来越高。同时,通过“沉浸感知+景观呈现”的方式让典籍里的中国智慧更加直观化、故事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3D数字人,借助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开发古籍元宇宙、VR互动等新型体验项目。例如,国家图书馆打造的“5G全景VR《永乐大典》”和“《古籍寻游记》VR展览”等新型古籍数字内容展示作品,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二、古籍数字活化利用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文化IP的开发亟需破壁创新。古籍主题的开发往往集中于文史领域,不少经典文学巨著已被不同建设单位反复开发,但中医、数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主题尚未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呈现。二是古籍与新技术的融合力度仍需加强。虽然出现了一批以古籍IP 为主题的 VR/AR/MR 作品,但古籍数字活化作品的沉浸性、智能化、交互感等潜力还远未发掘,“数字古籍+智慧文旅”的应用空间广阔。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有望为开创古籍数字活化利用的新局面提供崭新的思路。三是古籍大众传播的快餐化、同质化等现象逐步出现。古籍题材创作缺少垂直领域深耕作品,受众通过碎片化信息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古籍知识体系,古籍成体系的宣传推广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现象。四是古籍知识内容标引的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古籍数字化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基层古籍知识化标引的工具和平台普及率仍然较低,古籍内容著录、标引、检索等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三、推进古籍数字活化利用的对策建议(一)创新古籍内容开发模式古籍文献作为公共资源,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与精神财富,官方收藏单位应摒弃门户之见,增强服务和开放意识,共同推动古籍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古籍内容开发利用过程中,更多应用现代视角解读古籍中的艺术概念和审美元素,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与当今社会热点建立链接,让古籍也变得年轻起来。同时,不断丰富产品“打开方式”,从爆款的古籍类新型阅读产品入手,开发适配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多重场景的系列产品。通过大数据、算法优化等新技术手段,提高优秀作品曝光率,为优秀作品吸引流量。(二)推动AI技术赋能古籍数字化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级古籍语料库建设“正当其时”。通过整合各类古籍语料素材,突破语言、时空、专业限制,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古籍自动翻译、自动点校、词法分析、数据挖掘、逻辑分析和历史场景虚拟重现等功能。同时,努力推动古籍领域大模型建设,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古籍数字借阅、参考咨询、权限审批、数字展陈、读者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管理,促进古籍数据的价值转化和增值。(三)构建数字化的古籍传播推广体系应以古籍文化IP为抓手,从文化符号展示进阶为对中国精神、中国意境、中国价值等精神层面的提取,打造“古籍话语体系”。并以短视频等轻量化的形态作品聚集人气,打造更专业、更深入的长篇专业知识阐释作品,让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助力。同时,加强对VR/AR/MR 沉浸式技术以及AI 特效等智能化技术的政策、资金支持与追踪评估,加快改进数字体验作品内容表现的丰富性和用户体验的多感官性。加快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应用,推动古籍数智产品进校园,促进数字体验“遍地开花”。(四)强化古籍数字化制度供给一是完善标准配套。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规范标准、技术标准、人才配套等微观实施细则,在古籍知识内容标引的元数据规范、技术选型、平台功能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二是形成长效机制。畅通行业主管部门与公共图书馆、互联网企业、出版社在古籍数字化建设中的联通渠道和共享机制,在技术研发、资源利用、IP授权、集成管理等方面形成互动合作的发展局面。三是加强路径监管。出台有效的监管措施,完善古籍数字化建设版权保护,制定针对古籍数据存取、技术研发、IP确权、高效访问、集成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版权认定与保护细则,加强用户引导,规范行业与市场发展。作者:周笑盈来源:文化和旅游智库要报第107期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0 阅读:0

善本有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