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严谨的态度+八卦的眼光观:真实的历史
多尔衮、项羽,不论被评价为枭雄、战神、情痴还是权臣,两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妄图以个人力量抗争历史车轮,龙椅之外的枭雄泪,是皇权幻影下未上战场就注定失败的战将。
关于多尔衮,首先要分清正史与野史,排除清初文人对满清政权的各种蛐蛐,即:孝庄没秘史。
那么再来看看多尔衮对皇权的执念,真的就是一个宿命的悲剧。
公元1626年,后金覆育列国英明汗,后被追谥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病逝。彼时,多尔衮是大福晋阿巴亥所生,是八旗中最高贵的两黄旗,用中原王朝的观念,就相当于是皇后所生的嫡子。遗憾的是,当时的后金并没有嫡长子继承制传统。
没有了法定继承人,靠的就是实力说话了,当然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词:八旗民主制。当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执掌两白旗,战功赫赫、实力强大,而八旗的实权派人物们在后金崛起的进程中,也选择了实力强大的皇太极而非年幼的嫡子。
于是他们先是逼迫大福晋阿巴亥殉葬,打掉多尔衮最大的倚仗,之后皇太极在众人的拥护下即位,史称清太宗。皇太极上位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将自己的两白旗改成两黄旗,将原本的两黄旗变成了两白旗。
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历史惊人相似,也没有指定继承人。此时的多尔衮已不是17年前那个父母双亡的少年,手握兵权战功赫赫,他和他那些被降为两白旗的拥护者们希望夺回皇权,而此时的两黄旗索尼、鳌拜等人结盟,拥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八旗大佬齐聚盛京,商议皇位归属。多尔衮不同意豪格继位,豪格也不能接受多尔衮夺权,一时陷入僵局。后来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谈判出了一个符合各方势力底线的方案,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
清世祖顺治帝画像
之后辅政多尔衮开始了一系列操作:
顺治二年,掌控内三院(负责史料档案),搜集皇太极黑料;
顺治四年,打掉了济尔哈朗,成为唯一的辅政大臣;同年,裹挟朝臣请愿废除辅政大臣君臣礼,之后再也不对顺治行君臣跪拜礼;
顺治五年,逼死豪格,还和哥哥阿济格瓜分了豪格的老婆们;同年,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去世,八旗内没有能制约多尔衮的旗主了,多尔衮权势到了顶点,从此顺治对多尔衮的称呼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多尔衮为生母阿巴亥翻案,追尊为太皇太后。
就在这关键时刻,年仅39岁的多尔衮病死了,顺治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多尔衮画像
军功裹挟、权倾朝野十余载,登基路却漫漫无期,心心念念的龙椅,在死后才实现,其实妨碍多尔衮登基脚步的,不是索尼、鳌拜,不是孝庄,而是时代下宿命。
在多尔衮是嫡子时,后金是部落军事民主制,没有父死子继的观念,只有强者为王的认知;
在多尔衮是权臣时,满清全面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接受了嫡长继承的政治理念与君臣有别的礼仪观念,八旗民主推举制已成昨日黄花,他的谋夺成了夺权与不忠。
同样注定失败的战神还有项羽。
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于乌江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项羽也没有想通自己是怎么输的,唯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以今天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来看,项羽的失败,战术失误是小因,战略失败是根本原因:
刘邦追求的是创新的帝业,而项羽想要的是复古的霸业。
一个是历史的车轮前进方向,一个是历史曾经的眼泪。
这决定了双方施政理念的底层逻辑,即刘邦在使用秦制,让国家意志渗透到基层行政单位,掌握国家的所有人力与资源。
而项羽从一开始就是反秦战车的领袖,他选择放弃关中地利,回归故乡定都彭城,用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六国分封模式去对抗刘邦的秦制。
所以在秦汉争霸的过程中,项羽只有在正面战场打这一个方案,但是无论他多能打,像救火队员一样的满场打,也赢不了整场战争。
这是一场在鸿门宴之前,就已注定结局的争斗,也是新制度下的宿命。
项羽才是真的坑: 一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把自己从万人敬仰的霸王瞬间变成一介凡夫俗子的形象。让一票志士瞬间怀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