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肯尼亚女孩给中国大使写信:我是郑和水手后裔,想来中国

旧梦的如风 2022-05-21 19:50:03

“大使先生,我叫姆瓦玛卡·沙里夫,是一位高中即将毕业的肯尼亚女孩。但是,我也是几百年前中国水手的后代,所以我也是半个中国人。我从小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一定要替我的祖先回到遥远的祖国——中国去看看,您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吗……”

这段文字,来自于2004年9月15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郭崇立收到的一封信件。

当时郭崇立刚刚结束与肯尼亚当地官员的会晤,在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工作人员将这封信件递到了郭崇立的眼前。

郭崇立

信中的内容让郭崇立有些吃惊。

“郑和下西洋”是所有中国人都知晓的几百年前的明朝的往事。

虽然身为大使的郭崇立在学识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造诣,但是,对于这封信件内容的真实性,郭崇立还是抱有一些怀疑态度的。

毕竟,在几百年前的明朝,竟然会有中国人在非洲留下自己的血脉,这样的事无疑有些匪夷所思。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郑和下西洋。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 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

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响有明近三百年。

也有观点认为,“不征”是明朝对内设定的最优外交目标,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而具体交往模式的选取,又与交往对象在明朝外交层级中的位置有关。

姆瓦玛卡·沙里夫

而在朱元璋死后,通过“靖难之役”而上位的永乐帝朱棣,也将这样的外交思想给传承了下来。

不过,对于朱棣来说,其外交思想相比于他的父亲朱元璋而言,显得要更加宏大。

朱棣不仅努力维持与明王朝与相邻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是将其目光放在了海外诸国之中。

早在刚刚登基的时候,朱棣就派遣了尹庆,于永乐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满剌加(当时尚未建国),又于永乐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苏门答腊。

这也为不久以后的“郑和下西洋”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除了基本的扩展明朝外交影响力的原因之外,在《明史·郑和传》当中,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

此外在民间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说法。

不过,不论其真实原因究竟是如何,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是为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华文明与世界的连接,都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

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

这一壮举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

截止到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其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环游地球早了114年。

当时的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

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

图片来自网络

自称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根据历史记载,郑和的船队最远确实抵达过非洲的东岸地区。

那么,究竟郑和有没有到达过肯尼亚呢?这从肯尼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之中就可以推测出来。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

由此可知,肯尼亚的地理位置恰好处在郑和的船队登录非洲大地的落脚点。

由此可见,这个女孩的心中所言,并非没有一定是事实的可能。

在得知这一情况以后,郭崇立马上联系了将此信寄到这里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从他们那里知晓了这个女孩的身份。

郭崇立

当住在蒙巴萨省的帕泰岛的沙里夫看到郭崇立大使的到来之时,顿时感觉异常激动。

她本以为,自己的信件会被当做是玩笑而被丢到一边,可没有想到大使先生竟然如此重视。于是,沙里夫一家人在当晚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招待郭崇立。

在与沙里夫的父亲交谈的过程之中,郭崇立了解到,沙里夫在信中所说的话语并非是空穴来风。

在他们一家,从古至今一直都流传着祖上是郑和水手的传言,而他们这些子孙对此也是深信不疑。

那么,为何郑和船队的水手会在当地留有血脉的传承呢?

根据沙里夫一家流传下来的记载,在600多年前,当郑和的船队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原住民们并不欢迎他们。

东非海岸

毕竟,那个时候的非洲还是原始社会,十分排外。

但是,当时在这片土地之上,有着十分严重的野兽作乱的情况。经常发生外出的村民被野兽袭击吃掉的事情,这让整个村落的居民都不敢踏出自己的村子。

没有人敢出去,就意味着食物的来源将大幅减少,眼看即将发生严重的饥荒问题。

这个时候,一直在海岸的船上居住的郑和船队,带着武器登上了陆地,帮助这里的村民赶走了野兽,解决了野兽作乱的问题,并为村民们带来了许多粮食,让他们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这让当地的村民对郑和的船队十分感谢,甚至一度认为他们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于是,他们一改往日冷漠和敌对的态度,热情地邀请了郑和船队的水手们来到村子当中居住。

肯尼亚当地的郑和纪念馆

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再加上非洲大地海岸线优美的风景,一想到回程还要花费几个月的时光,途中还有可能遭遇到难以预料的风险,许多水手顿时不想再回去了,纷纷留在了这里娶妻生子。

其中,就包括了沙里夫的先祖。

这个故事听起来虽然比较合理,但是其真实性已经难以去考量了。

而一直以来把自己都当做“中国后裔”的沙里夫,也在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回到先祖的“故乡”去看一看。

沙里夫

怀揣梦想来到中国

在沙里夫的家族记录当中,当年他们一家的先祖,正是来自于明朝的“太仓”,也就是如今的上海苏州一带。

沙里夫的梦想,就是想要去往先祖诞生的地方,毕竟那里,也是自己的“老家”。

在得知沙里夫的这一梦想以后,郭崇立决心,帮助这个小姑娘完成自己的梦想。

当时,中国与肯尼亚之间有一个合作项目,就是每年会接受一些肯尼亚的优秀学生来到中国留学。

刚开始,郭崇立还有些担心沙里夫可能会在学历这一方面难以过关,毕竟当时的肯尼亚,国民的识字率还不到百分之十五,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小学毕业,而想要作为留学生前往中国,最起码也要是完成高中的学业。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让郭崇立惊讶的是,沙里夫在上学期间十分刻苦,不但是高中毕业的学历,而且还多次荣膺当地学校的优秀学子。

这也让郭崇立能够帮助她顺利地完成留学手续的办理。

2005年7月,沙里夫跟随着肯尼亚的留学生队伍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

下飞机以后,看到蓝天白云,高楼林立,沙里夫的眼睛里流出了几滴激动的眼泪。

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她终于来到了自己祖先的故土,完成了自己和整个家族传承了数百年的愿望。

在前往了上海去先祖的故土之上走了走以后,沙里夫来到了南京,留在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之中学习。

沙里夫

在这里,她度过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七年时光。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沙里夫选择了治病救人的中医专业。

“我的先祖曾经拯救了一整个村子的人,如今我也要向他学习,将这些治病救人的知识,带回到肯尼亚,给那些没钱看病的孩子们治病。”

在完成了两年的中文学习和五年的中医学习以后,沙里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中医学者。

2012年9月7日,在成功从学校之中毕业以后,带着这些宝贵的知识,沙里夫返回到了肯尼亚,毕竟,虽然中国对于她来说是“故土”,但是肯尼亚才是她从小长大的“家乡”。

沙里夫

回到肯尼亚以后,沙里夫凭借着中医知识,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一个“神医”。

除了寻常的问诊看病以外,沙里夫还经常去往偏僻的乡下,给那些身患病症却无钱医治的人看病。

而中国文化也在沙里夫的传播之下,在肯尼亚当地迅速流传开来,为中肯两国之间的交流,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2 阅读:521
评论列表
  • 2022-06-07 19:37

    即是明朝人的后代,为何搞个满清的头饰,不伦不类的。

  • 2022-06-03 14:04

    中国非黑化不可

  • 2022-06-06 21:27

    别听她胡扯,想来占便宜的!

  • 2022-06-03 20:54

    肤色和脸型一看就像中国人的后代,来中国学习中医,很好![点赞][点赞]

  • 2022-06-06 12:03

    中医靠你们了。国内中医被打压了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