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317年—420年),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是晋朝的继续。虽然东晋是偏居一隅的王朝,但是,能够和北方游牧民族抗衡一百多年,这说明东晋还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在此基础上,东晋也诞生了不少武将,其中以下面六位最为著名。
一、谢玄
谢玄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大举南下,连克重镇,朝野震动。谢玄率军解三阿之围,大败秦军,收复盱眙、淮阴,迫使其败退淮北。以功进号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众所周知,这是一场双方兵力差距悬殊的战役,类似于赤壁之战、昆阳之战等战役。
在淝水之战中,谢玄出任前锋都督,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后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在此基础上,太元九年(384年),谢玄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以功封康乐县公。到了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病逝于会稽郡,时年四十六岁,东晋朝廷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二、陶侃
陶侃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东晋初期,陶侃被授为荆州刺史。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成功讨平叛乱。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之后,他病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因此,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这堪称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了。
三、祖逖
祖逖出身大族,性格豁达坦荡,少年时与刘琨结交,并留下了闻鸡起舞的历史典故。西晋末年,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命其为徐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以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祖逖携麾下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时各地坞主拥部曲自重,祖逖派人招抚。
大兴四年(321),晋元帝司马睿遣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州刺史,以监督祖逖。祖逖见王敦与朝廷对立,内乱爆发,北伐难成,自身又不得朝廷信任,遂忧愤成疾,当年卒于雍丘。而这,自然是东晋朝廷的一大损失。
四、王镇恶
王镇恶前秦丞相王猛之孙,河东太守王休之子。王镇恶长于谋略,处事果断。太安二年(386年),王镇恶随从叔父王曜南渡东晋,客居于荆州,起家临澧县令。义熙五年(409年),受到太尉刘裕赏识,授太尉行参军,参与作战,颇有战功。义熙十二年(416年),王镇恶联合名将檀道济北伐,攻克洛阳、潼关和长安,灭亡后秦,迁冯翊太守,辅佐桂阳公刘义真镇守长安。
义熙十四年(418年),王镇恶被同僚沈田子设计杀害,时年四十六岁,谥号为壮。等到刘宋取代东晋后,王镇恶配享宋武帝庙庭。
五、刘牢之
刘牢之出身尚武世家,深沉刚毅,足智多谋。应召进入北府兵,任卫将军(谢玄)参军,屡立战功,升任广陵相。淝水之战时,大破前秦名将梁成,攻陷谯郡,拜龙骧将军、彭城太守。召回朝廷后,刘牢之平定多处叛乱。王恭第二次起兵时,刘牢之暗中投靠司马元显,屡破孙恩起义军,最终将其驱赶斩杀,迁江州刺史,参与讨伐桓玄,临阵倒戈,导致司马元显兵败被杀。
不过,等到桓玄掌权时,刘牢之失去兵权,出任会稽太守。元兴元年(402年),刘牢之在部下离散、误信儿子被害的情况下,自缢而死。由此,刘牢之也是不得善终的结局。
六、桓温
桓温不仅是武将,也是东晋著名的权臣。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辅国将军。后参与庾翼北伐,升迁徐州刺史。永和元年(345年)后,桓温掌握长江上游地区的兵权。溯江而上,灭亡成汉,声名大振,累迁大司马,册封南郡公。
桓温掌权期间,劝课农桑,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疾苦,改善教育。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桓温三次出兵北伐,败北于苻健、慕容垂,在声望受损后,奢求朝廷加九锡,但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终未能如愿。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