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主席派六大名将进军东北,为何一半多都没有去?

侃堪看史记 2024-01-05 04:55:18
前言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接下来党的工作中心就要放在解决内部矛盾中来了。

所谓内部矛盾,直白的说,就是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

同年11月2日,在毛主席的钦点下,有六位名将,将要率军前往东北地区,意在抢占占领东北地区的绝对先机,便于开展后续经济建设工作。

毛主席

六位都是曾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名将,毛主席对其也都深信不疑,可偏偏最后真正到达东北的只有两个人,黄克诚和杨兴初,其他四个一个都没到。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其他四个人没有“服从”命令支援东北呢?

为什么要先去占领东北

这个问题当然先要从东北这个地方,他本身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就更重要。

咱说打仗,打仗最关键的是什么,除了说有一个好的战略方针,作战策略,要有团结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但这些都意识层面的。

往实际上点说,那就是物资,是粮食。

没有充足的粮食,哪里来的力气打仗,你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肯定是不行。不管是战士还是军队领导,饭都要吃,自古没有了粮食,民心就乱了;

再说物资,打仗用到的方方面面,不管是衣物,还是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穿的暖和,有趁手的兵器,这是战争最基础的。

放眼全国,东北就是最佳选项。

首先东北地区黑土地的特质,就注定了这里粮食产量要更高,各种农作物生长的也更旺盛,在这里,只要不懒,粮食不用发愁;

东北地区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在日本人的占领下,他的工业发展就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

当初日本人在东北也是下了大血本的,比较有名的你像水丰水电站,还有修建的铁路,钢铁的生产也大大翻倍了,汽车行业东北地区的产量比全国生产的都还多。

当然了,日本人在东北地区的这些建设,都是建立在满足自身的利益之上的。但不管是谁建的,我们只要他为我所用。

那要从军事力量上来说,东三省也是最强的,东北野战军,一支王牌军队,后来在1949年的时候,被改编为让人闻风丧胆的第四野战军。

在1945年时候的东北野战军,总兵力也将近三十万,等到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的时候,最高规模达达到二百一十万人,战斗力上来说,兵力火力装备上,四野也是占尽了优势。

关键的一点就不得不说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了,真正的意识到,东北的战略价值,实在是太高了。

占据了东北,那就有了战略大后方,会源源不断的为全国各地的战争所需的资源持续输出,有了青山在,才能有柴烧啊。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东三省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日本最早侵占东北,后被苏联打败,苏联要侵占,抗日胜利了,中国夺回来了,又被蒋介石惦记上了。

那为了让东北地区不落入贼人之手,就务必做好坚固的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调派了六位名将,前往东北支援镇守。

可这被调派过去的六个人当中,为何只有黄克诚和梁兴初达到了?其他四个人呢?

为什么有四位名将没去东北

没到东北的其中就有开国大将之一的陈赓,陈赓作为毛主席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何也没“服从”毛主席的命令呢?

毛主席的指示中,是让陈赓率领他的第四纵队,到东北支援。就在部队准备向东北地区开跋的时候,一道命令下来,计划全部改变。

陈赓接到的任务是负责阻断同蒲路,同蒲路战略位置重要,必然是要派靠谱的军队去守。

陈赓

正好太岳解放区是陈赓的地盘,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陈赓成了最佳人选,就这样,放弃了北上支援东北的计划,转战同蒲路。

在同蒲路的战场上,陈赓率领第四纵队,在军队实力不如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靠战术取得了胜利。

所以因为同蒲路战役,陈赓大将没能到东北支援。

杨得志也没有到东北,也是因为接到临时紧急调令,率领他的队伍在漳河以北,邯郸以南两地夹击的地方,阻止国民党军队北上,这就给东北地区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了。

虽说这杨得志的部队没能到东北支援,但是做的是幕后英雄,把要进军到东北的敌军,不但阻挡住了,还都给歼灭了。

杨得志

赵尔陆当时是因为晋察冀地区陷入了危机,古北口被敌军占领,晋察冀若是失守,那东北地区必然增加了压力。

赵尔陆已经开始北上的军队又临时掉头,迅速赶往古北口。

古北口一战,敌军元气大伤,赵尔陆率军队守住了古北口,守住了晋察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守住东北做了贡献。

赵尔陆

叶飞没能去成东北,是因为临时接到了陈毅的调令,本就驻守山东的叶飞,接到毛主席北上支援东北的消息之后,连夜组建北上的军队。

可就在紧要关头,蒋介石率先占领了山海关,叶飞的军队要入关就异常艰难,加上山东当时也时局动乱,经过陈毅从中协调,还是把叶飞留在了山东。

叶飞

把山东站稳了,也牵制了一大部分北上的国民党军队。

四位名将,虽然未能“服从”命令到达东北支援,但在各自的战场上所有付出,都为守住东北做了保障。

如果没有这些名将们在各自战场阻碍敌军北上,东北地区要面临的压力不敢想象。

这也是上级领导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东北解放

再说达到东北的两位名将,黄克诚。

黄克诚率领三万军队,浩浩荡荡挺进东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农村以及县级地区建立根据地,率先发展群众基础。

黄克诚

建立好了群众基础之后,开始逐步向城市进攻,从四平,到长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很快东北地区大部分都已经成了红色的海洋,国民党军队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包括顺利到达东北的梁兴初,带领的王牌军队,也是积极配合东北地区作战计划。

一直到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爆发,在辽沈战役中二人都率兵与东北军默契配合,英勇作战。

于同年11月2日,解放沈阳后,东北全境彻底解放,取得解放战争的初次大捷。

也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更为全国人民的解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不管是到达东北支援的两位名将,还是未能达到的四位,甚至在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或者说不光是解放军,各界爱国人士,都为全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阅读:395

侃堪看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