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硬刚四代帝王的奇葩王爷

白驹说 2024-02-23 14:41:51

01

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北平府。

北平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数万攻城明军再一次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而手握钢刀劲弩的督战队也瞬间淹没在了溃兵的洪流之中。

明军主帅李景隆见状,不由得恨得咬牙切齿。连日来,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城,原以为这座兵少将寡的孤城旦夕可下,可谁成想,这一次明军竟一脚踢在了铁板之上。

北平守军不过万余老弱,但在燕王世子朱高炽的悉心部署下,全城百姓同仇敌忾,妇孺皆上城御敌。北平城俨然固若金汤,任凭明军如何冲杀,竟也无法撼动半分。

攻城失利还则罢了,更让李景隆气愤的是,可恶的燕军竟还敢出城偷袭。

在夜色的掩护下,朱高炽多次组织敢死队夜袭明军大营。突如其来的敌情立刻引发明军营啸,自相残杀枉死者不计其数,无奈之下,李景隆只得下令后退至数十里外扎营。

就这样,朱高炽带领燕军居然硬生生扛住了数十倍于己方的明军,双方僵持不下。

这头,朱高炽正在死守北平城,而另一头,某些人却在背后算计起了朱高炽。

某一日,太监黄俨向征战在外的燕王朱棣密报了一则消息:世子朱高炽勾结朝廷,意欲为朝廷固守北平,以对抗燕王。

朱棣听后又惊又疑,忙询问一旁的次子朱高煦:“你兄长素来孝顺,他真会这样做吗?”刹那间,朱高煦与黄俨交换眼神,遂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兄长确实孝顺,但太祖健在时他就和朱允炆极为亲善啊。”

干着掉脑袋的买卖,朱棣日夜提心吊胆,朱高煦的这句话显然令他疑心病大犯。更要命的是,明廷也探得朱棣对朱高炽态度的微妙变化,果断耍起了离间计,大摇大摆地派出使者前往北平拜会朱高炽。

面临险境,朱高炽二话不说,立刻将使者和书信打包送至朱棣军营,以此表明心迹,这才化解了朱棣的猜忌之心。

随后,朱棣裹挟宁王朱权以及他的朵颜三卫回援北平,与朱高炽夹击李景隆,明军大败亏输,北平之围遂解。

经过这场艰苦的北平保卫战,朱棣不禁对自己这个端重沉静的长子刮目相看,而对于朱高炽,此战也进一步积累了政治资本,从而稳固了世子的地位。

△明仁宗朱高炽

当朱棣和朱高炽为大捷庆功之际,朱高煦则在某个角落以忿恨不甘的眼神盯着这位兄长,他的第一次阴谋挫败了。

02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封建王朝亘古不变的原则。

朱高炽世子的名分是朱元璋定下的,朱高煦本不该对此心存妄想,然而,坏就坏在朱棣的态度过于暧昧。

朱高炽体型肥胖,且患有足疾,每次行动都需要近侍搀扶,就这样还会时常摔倒。而朱高煦活脱脱就是型男一枚,身高七尺有余,样貌英武,弓马娴熟,就连朱棣也认为朱高煦颇有自己年轻时的风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朱棣自然对朱高煦更为青睐。

长得帅也就罢了,朱高煦还是一员虎将。在靖难期间,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更是多次救朱棣于水火之中。

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中,燕军被盛庸所部明军团团围住,在火器和毒箭的猛攻下,燕军大溃。值此危急关头,朱高煦率精骑及时杀到,毅然冲击明军,硬是撕开了包围圈,助燕军脱困北撤。

对这个能征善战的宝贝儿子,朱棣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甚至曾对朱高煦直言:“我老了,你应当多努力,世子他体弱多病。”有了老父亲的疯狂暗示,别说本就野心勃勃的朱高煦了,换谁都会忍不住想入非非。

靖难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称帝,很快,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该选谁来当帝国的接班人。

皇帝的一举一动,朝堂上下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任谁都知道,相较朱高炽,朱棣更偏爱次子朱高煦。正因如此,大明的文臣武将们纷纷开始选边站队,以实际行动声援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人选。

恪守儒家礼制的文官们大多站在朱高炽这边,立嫡立长是原则问题,况且朱高炽宽仁爱民,堪称人君之典范。

部分武将则选择支持朱高煦,在他们看来,昔日一同浴血奋战的朱高煦功劳最大,更有资格成为太子,也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为争夺储君之位,双方你来我往,摩擦不断,大明朝堂因此暗流涌动,凶险万分。

朝臣们明争暗斗,但决定权终究是在皇帝手中。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左右为难的朱棣不得不开始征询朝臣们的意见。

某日,朱棣召见翰林学士解缙、侍读黄淮、尹昌隆,商谈立储一事。

对此,黄淮直言不讳道:“立嫡立长,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言下之意没什么可商量的,立朱高炽就对了,尹昌隆亦举双手赞同。

当问及解缙时,解缙微笑着向朱棣作揖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接着不忘补了一句:“好圣孙!”

这“好圣孙”三个字可算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自己最疼爱的皇孙朱瞻基显然为他的父亲加分不少,再加上文官集团坚持拥立朱高炽,礼法和民意不可违,朱棣不得不慎重思量,胜利的太平逐渐向朱高炽倾斜。

立储形势日趋明朗,不死心的朱高煦决定发起最后一搏。

在他的怂恿下,淇国公丘福、永春侯王宁等勋臣不断游说朱棣,朱棣不胜其烦,最终斩钉截铁道:“居守北平的功劳远高于随军扈从,何况立储皆由嫡长而定。朱高炽仁孝贤明,又是太祖所立的世子,是真正的社稷之主,你们不必再说了。”

得,这下算是没戏了。

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朱棣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同时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至此,永乐朝的立储风波尘埃落定。

朱高煦的夺位计划再次落空,然而,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又岂会善罢甘休……

△朱高煦(《大明风华》剧照)

03

前往封国就藩是所有藩王的宿命,朱高煦也不能例外。

知子莫若父,为了防止朱高煦狗急跳墙,朱棣遂将其置藩于数千里外的云南,这下子,朱高煦不乐意了。

错失储君之位已让朱高煦忿忿不平,现在又被“流放”到了云南,对于老爹这番安排,朱高煦怒不可遏,公然叫嚣道:“我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要驱逐我到万里之外。”

你封你的,老子就是不去!

面对朱高煦的无赖行径,朱棣舐犊情深,还是妥协了,将就藩一事搁置起来。非但如此,朱棣更是让朱高煦执掌京师天策卫,朱高燧统领北平兵马司,双双被授予军权要职。

这样的安排无疑再次助长了朱高煦的嚣张气焰。于是,在朱棣北征、太子监国期间,认为有机可乘的朱高煦联合朱高燧,向朱高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攻势。

首先便是可恨的解缙。因私自入京觐见太子,这位朱高炽的铁粉最先遭遇朱高煦的谗言攻讦,不久就被朱棣投入诏狱,最后埋雪而死。

此后,朱棣北征归来,太子迎驾稍迟,朱高煦再次借题发挥,中伤东宫属官辅佐太子不力。本就北征失利的朱棣因此大发雷霆,拿东宫属官当成了出气筒。黄淮、杨溥、王凯、金问等数百人统统论罪,而黄淮和杨溥最惨,足足吃了十年牢饭。

朱高炽自身难保,敢怒而不敢言,直到登基以后,每每与张皇后谈及此事,仍会痛哭流泪。

帝王心术,变幻莫测。

在敲打朱高炽之余,精明的永乐皇帝也没忘了盯着朱高煦的一举一动。

相比朱高炽的低调行事,朱高煦显然就是另一个极端了。朱高煦豢养三千私兵,劫掠百姓,为非作歹,此事形同谋反。朱棣得知后震怒不已,当即将朱高煦扒了衣服绑缚于西华门内,打算贬为庶人。

仁厚的朱高炽急忙赶来请求朱棣网开一面,最终,朱棣将朱高煦削去两护卫,遣至山东乐安州就藩。事后,朱棣语重心长地对朱高炽说道:“我这是在为你做长远打算,不得不有所割舍。你难道要养虎为患吗?如今我削去了他的两护卫,又将他安置在了山东乐安州,距离北京很近,一旦听闻有变,早上发兵傍晚就能将其擒获。”

随后,朱高煦不得不前往乐安州就藩,虽已远离政治中心,但不死心的朱高煦仍在时刻窥伺着时局的变化,等待绝地反击的时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第五次北征无功而返,行至榆木川时骤然驾崩。随军出征的杨荣和金幼孜担心朱高煦借机谋反,于是秘不发丧。

二人命匠人赶制出密封朱棣遗体的锡桶,并将匠人全部处死灭口,此后一如往常行军,一番漫天过海之下,大军顺利返回了北京城。等到朱高煦收到朱棣驾崩的消息时,朱高炽早已在北京顺利登基,大局鼎定。

至此,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皇位争夺战中,朱高煦竹篮打水一场空,终究是输给了自己的大哥。

然而,造化弄人,当了二十年憋屈太子的朱高炽竟如此福薄,只当了九个月皇帝便驾鹤西去了。

朱高炽一死,朱高煦胸中那团本已熄灭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而这一次,他将向他的大侄子朱瞻基发起挑战。

△明宣宗朱瞻基

04

朱高煦很早就意识到,大侄子朱瞻基远比他那敦厚老实的大哥更难对付。

靖难成功后的某日,朱棣带着皇子皇孙们拜谒明孝陵。当日雨天路滑,朱高炽行动不便,一路跌跌撞撞,洋相百出。

此情此景,身后的朱高煦不禁嘲讽道:“前人失足跌倒,后人知道警诫。”

正当朱高煦得意之时,岂料他的身后也有人开口道:“更有后人知道警诫也!”朱高煦回头一看,皇长孙朱瞻基正一脸阴沉地盯着自己,令他不由得大惊失色。

正因如此,朱高煦一直颇为忌惮这位好圣孙。等到仁宗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监国,朱高煦接报一拍大腿,这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于是,朱高煦调兵遣将,在朱瞻基回京途中设下埋伏,意欲截杀之。

然而,张皇后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机会。强忍丧夫之痛的张皇后一面稳定朝局,令襄王朱瞻墡暂时监国,一面派杨荣前去迎回太子。朱高煦的刺杀计划随之落空。

但朱高煦坚信,这辈子总该有一次属于自己的靖难之役。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初十,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举兵反叛,立誓要让侄子朱瞻基成为建文帝2.0版。

为此,朱高煦开五军都督府,命心腹诸将分领前后左右四军,并安排诸子作为监军,他自己则坐镇中军。此外,朱高煦不忘鼓动各方守将与其一同谋反。

然而,这注定只是一场毫无胜算的荒诞闹剧。

想当初,燕王朱棣率精锐边军靖难,尚且经历九死一生;现如今,朱高煦早已被父亲剪除羽翼,坐困于乐安州这弹丸之地,此时谋反,无疑于蚍蜉撼树,自取灭亡。

汉王反叛的消息迅速传至京师,举朝哗然,杨荣等人当即上奏,请朱瞻基发兵平叛。叛乱是必须要平定的,但在平叛统帅的人选上,皇帝与朝臣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毕竟是自己的亲二叔,刀兵相见,难免会让外人看了笑话,因此,朱瞻基倾向于让薛禄为帅。朝臣们纷纷表示反对,他们希望皇帝能够御驾亲征,杨荣为此直言道:“皇上难道忘了李景隆的旧事吗?”

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子点醒了朱瞻基,就这样,朱瞻基点齐兵马,亲率大军征讨朱高煦。果真如朱棣所料,明军朝发夕至,迅速将乐安城围成铁桶一般。

朱高煦万万没想到,朱瞻基竟敢以身犯险,御驾亲征,并迅速对乐安州形成合围之势。值此危急关头,叛将王斌决意誓死效忠,他给朱高煦打气道:“如今两军对垒,我等请求与之决一死战,宁愿战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军一轮铳矢齐发,声震寰宇,乐安城中人人闻风丧胆。

大军压境之下,不可一世的朱高煦终究还是怕了,而且是怕得要死。他连夜派人出城请降,并奏请今夕诀别妻子,明旦只身赴军门归罪。第二日,朱高煦身穿白衣,主动出降。

在京师恢弘的献俘礼上,大义凛然的于谦高声历数朱高煦之罪状,可谓振聋发聩,朱高煦则战栗着跪伏于地,惶惶如丧家之犬。此刻,朱瞻基志得意满,开怀大笑。

而经此一役,朱高煦一族皆被废为庶人,圈禁于京师,他那数千党羽,不是被诛就是流放。至此,汉藩被连根拔起,朱高煦永无翻身之日。

时间转眼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这天,朱瞻基前去探望他的二叔朱高煦。也不知朱高煦是脑子抽风了还是神经短路了,在朱瞻基转身离开之时,朱高煦竟出人意料地伸腿绊倒了朱瞻基,毫无防备的朱瞻基摔得够呛,狼狈不堪。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

朱瞻基龙颜大怒,立刻命人用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铜缸罩住朱高煦,朱高煦也是条硬汉,一时蛮力大发,竟将这重物顶了起来。

你行,你真行!

随后,朱瞻基让人挑来无数木炭,将炭堆在了铜缸之上,炭火闷烧之下,朱高煦被活活烤死。一代奇葩王爷,终以这样奇葩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离奇的一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朱高煦没有朱棣的命,却得了朱棣的病,自以为离皇权仅一步之遥,但却从未意识到,这一步是他走了一辈子都无法逾越的鸿沟……

不切实际的执念和妄想,是这世上最害人的东西。

END

22 阅读:17679
评论列表
  • 2024-03-06 11:09

    李景隆肯定是朱棣的内应。其父李文忠一世英名,竟然毁在这个赵括式的大将军手中。[笑着哭]

    佰欣监理 回复:
    从哪方面看也是卧底
  • 2024-07-03 07:56

    看名字他的兄弟们都是“火”在旁边借势(高炽、高燧),而他(高煦),火在下面煮,应有这样的下场

  • qq 11
    2024-03-21 11:31

    还不如让朱高煦在东南亚就藩,然后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把东南亚都打下来,最后打到澳洲。

  • 2024-03-12 04:13

    建文帝果真就好吗?成祖学李二,最起码还有永乐大典

    用户15xxx89 回复:
    好不好是相对而言,朱棣比起朱允炆当然是好的
    fanyi 回复:
    为了孙子能成功即位,朱元璋杀死了所有的淮西“老伙计”!除了汤和。能打的将领都没了,为四子造反铺平了道路。
  • 2024-03-08 21:15

    建文登基时,朱棣曾有循规蹈矩恪守成规,直到削藩起兵也只有寥寥数百。所以说,唯恐天下不乱,引宗室内斗,怂恿朱高煦以及后来的宁王等藩王谋反者,才是真的其心可诛。

    努力 回复:
    朱棣是被朱允炆逼反的,湘王被逼自杀,不反也得反!
  • 2024-03-12 08:39

    朱高煦是逗比,你绊他干嘛?哪怕去给他一耳光也行啊!

    冰河长夜 回复:
    还不如直接上手击杀呢
  • 2024-03-08 08:40

    比起李世民和李建成,朱高煦致命伤大概就是没得到文臣的支持,还有想当太子坚决不能就封国。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