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酒后吐真:我被大材小用了!毛泽东大怒:你想把我送给老蒋?

陶陶读历史 2024-06-05 12:31:44

如果说解放军的五大野战军(加上华北野战军)是五个儿子。那么彭德怀帐下的西北野战军无疑是家长的长子,他向来是最懂事,最吃苦耐劳,无论什么好东西都让给了弟弟们,却将最艰苦、最危险的担子挑在自己身上

综合将领数量和兵种数量,西北野战军无疑称得上兵微将寡。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突入陕甘宁边区,开启了所谓“重点进攻”。陕北虽然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却并非我军重点经营的战略方向。当时留守陕北的部队仅有第一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警备第一、第三旅共1.7万余人。后来到处扣扣搜搜,也只扩充到2个纵队、6个旅的2万多兵马。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第一野战军建军,全军上下不过15万人。反观刚刚入关的东北野战军,一个纵队就有6万多人马,两三个纵队就能顶一个第一野战军。太原战役后,华北第18、 19兵团驰援西北,才将第一野战军的兵力扩充到34万人,但依然远远不能和第三、第四野战军相比。

而从将领方面来说,第一野战军所出的高级将领也是最少的,一共一位元帅(彭德怀),一位大将(许光达),五名上将(张宗逊、甘泗淇、王震、彭绍辉、贺炳炎)。至于杨得志、周士第两位上将,实际是华北野战军的。

反观第四野战军,一共出了521位开国将军,其中高级将领包括2位元帅、3位大将以及19位上将。

一野兵微将寡,所担负的责任却丝毫不轻。一方面,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一直在陕北与国民党军周旋,彭德怀必须担负近卫保护之责。一旦主席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胡宗南部是国民党军的战略预备队,如果这样一支强大的军团杀入华北、华东乃至于中原,都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可以说,彭德怀是一肩挑两担,哪一边都不能倒。哪一边坍塌,都可能造成整个战局的崩塌。

然而彭德怀手中只有区区数万人马,却要和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等人周旋,这又谈何容易,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网友们都说“绝境看彭总”,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漏屋偏逢连夜雨,山西军阀阎锡山又插了一脚。阎锡山的晋军渡过黄河,不断向陕甘宁方向挤压,让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又平添了一份压力。

对于彭德怀所面临的困境,毛泽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西北野战军必须得到增援,必须要得到强有力的支援。于是毛泽东将目光投向了陈赓的太岳纵队

在我军之中,陈赓的地位相当突出,他精明强干、思维缜密,打起来仗来天马行空。解放战争开始后,陈赓打了一连串的大胜仗,其战绩与华东的粟裕不相上下。在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毛泽东曾两次向全军表扬陈赓,而这种待遇曾经只有粟裕享受过。

有鉴于此,毛泽东打算让陈赓西渡黄河,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这样一来,又可抵御胡宗南、保卫党中央,又可随时支援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

早在抗日时期,彭德怀和陈赓就是老相识、老搭档。彭德怀脾气火爆,而风趣幽默的陈赓则正好与其互补。太岳纵队中,有周希汉、陈康、查玉升、李成芳等一干猛将,彭总帐下将星黯淡的窘境也必将得到改善,可谓是一举多得。

1947年7月,中央军委在小河村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的行动。毛泽东已经做好决定,陈赓在这次会议后将西渡黄河,开赴陕北,参加攻打榆林的战斗。

接到会议通知后,陈赓限制让后勤部门购买了一些木耳、虾仁、白糖、纸烟、蘑菇、茶叶等土特产带给中央军委。陈赓说:

“中央机关在陕北转战,非常艰苦,我们解放了20多座县城,条件比他们好,应该慰劳他们。”

7月19日,陈赓一行到达了小河村。小河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山顶尚有古战场遗迹。当时的党中央就驻扎在山上。

当时的会场很简陋,就设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居住的大院子里。会场临时用树枝搭起一个凉棚,勉强抵御盛夏的暑气。

谁能想象,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竟然会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召开。

听说陈赓来了,毛泽东亲自走出窑洞迎接。对于这个陈赓,毛泽东可是爱的不得了。陈赓在军中是个“活宝”,无论遇到谁都敢耍宝,即使是毛泽东也不例外。一次毛泽东主持会议,陈赓径直走向主席台,然后拿起主席的搪瓷杯一饮而尽。然而立正报告:“主席,我口渴了,想喝水。”对于陈赓的“犯上”举动,毛泽东非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

在小河村会议上,陈赓并没有“耍宝”,然而毛泽东却发了一顿大脾气。

会议很快就开始了,周恩来首先分析了敌人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然而又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在会议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提出,要立即发动战略反攻,将战火引向蒋管区,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胸膛,让蒋军首位不得兼顾。

一连几天,陈赓都听得非常认真。据毛泽东警卫员李银桥所说,往日快言快语的陈赓,似乎显得很沉默,会议当中他一直低着头,不时在笔记上记着什么,一言不发。

李银桥还发现毛泽东时不时地会看陈赓两眼,似乎在示意他说点什么,但陈赓依然不说一句话。

会议很快就进行到了第六天。当天傍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毛泽东的窑洞中举办了一场小型餐会,陈赓也有参加。

宴会开始后,警卫员们端来几盘简单的饭菜。

“来,陈赓!”毛泽东首先举杯,直呼其名,“我和恩来请你,一为你洗尘,二为你接风,三为你庆功!”

周恩来也将酒杯举向陈赓:“来,干杯!”

陈赓举杯在手,站起身一饮而尽:“谢谢主席!谢谢周副主席!”

喝完几杯酒后,陈赓突然放下了酒杯,然后对主席说

“主席,恕我直言——你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

李银桥当时在场,酒桌前的所有人都为感到一惊,然后又为陈赓捏了一把汗。调陈赓西渡黄河,是早就确定好的战略规划。会议都开几天了,陈赓不在会上说自己的意见,倒是在酒桌上发言了。李银桥后来回忆当时的想法:这陈赓的胆子比彭老总的胆子也不小啊!

毛泽东并没有气恼,而是直言:“说下去,我洗耳恭听。”

随后陈赓用手蘸着酒水,在桌子上画起了地图。小河村会议决定,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则在鲁西南进行策应。两路大军挺进中原,向南可以直逼武汉,向东可以威压南京,就像两把刀子插进了反动政府的心窝。陈赓说:

“对于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陈赓感到非常佩服。”

然而陈赓话锋突然一转:“可是全国战场一盘棋,我这枚棋你却摆错了地方。”

陈赓一言,举座皆惊。质疑毛主席的战略决策,和毛主席顶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毛泽东一边吸烟,一边示意陈赓继续讲下去。

陈赓说:

“主席,你不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你应该把我拿出去,南渡黄河、东砍西杀,再给敌人的胸口插上一把刀!至于保卫陕甘宁,可以就近考虑;把我调过来,不谦虚地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了……我认为让四纵回师陕北,不是主动进攻,这是消极防御,是一招险棋。”

听完陈赓的发言,毛泽东终于发火了。

毛泽东调陈赓进入陕北,可绝不是为了用来保卫自己,而是为了牵制住胡宗南集团,不让轻易进入中原。

“你们都想在中原辽阔的战场上跃马纵横、杀个痛快,却不想想陕甘宁的兵力是何等空虚?你让我就近调兵,我调哪一个?你最近,我都调不动!我晓得你曾救过蒋介石的命,难道这次想把我毛泽东拱手送给老蒋吗?岂有此理!”

在盛怒之下,毛泽东甚至拍了几下桌子,这可把陈赓给吓坏了。

他连忙站起身来说:

“主席,我这只是一己之见……”话说得有些发颤,只见他脸色发白,嘴也不大听使唤了,“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

看到陈赓如此窘迫的样子,毛泽东突然哈哈笑了起来:

“陈赓啊,陈赓,说一句玩笑话,吓你个半死。你怕么子嘛!跟你说句心里话,你同中央想到一起了!”

事实上,陈赓所考虑到的,毛泽东也早就想到了,在心里推演了很久。毛泽东在酒桌上的“愤怒”,不过是和陈赓开个玩笑。事实上,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就决定改变计划了。

在全国战局中,西北战场充其量也就是个次要战场。彭德怀虽然兵微将寡,但以其盖世英才,对付个志大才疏的胡宗南还是手到擒来的。有彭总这个定海神针在,胡宗南入不了中原。

至于毛泽东所率领的党中央,也是不用担心的。我军对陕北的地形了如指掌,而且还有人民支持,根本不怕胡宗南他们的搜捕。况且彭总也不可能让胡宗南为所欲为。

而阎锡山呢?其麾下晋军的战斗力不强,且又惦记着山西的一亩三分地,不可能大入陕北。刘邓大军杀入中原后,主席已经为他安排了对手。刚刚从疾病中痊愈的徐向前。有徐向前在,阎锡山也不足为虑。

因此我军完全有力量祭出陈赓这把“大杀器”,让他去中原杀个痛快。毛泽东说:

“刘邓挺进大别山,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追堵,胡宗南又钳制在陕北。这样豫西的敌人不多,是个空子。你师出这里,有战略意义;东向配合刘、邓与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这样一来,陈赓就不是西渡黄河,而是南渡黄河了。

毛泽东又问陈赓:“你知道破釜沉舟的典故吗?”陈赓立即心领神会:“您是要我大踏步前进,只能胜利,不能后退吗?”

毛泽东点了点头:“对啦!弹药不足从蒋介石那里要;伤员安顿靠群众,我们从来是这样办的。根据地是创造出来的,不是一切搞好了采取革命。你们去好好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革命的高潮推动起来,就一定能胜利。”

会议结束后,陈赓离开了小河村,毛泽东将他送到了村外。陈赓依依不舍地说:“主席,您还是过河吧!河东毕竟要安全一些。”

毛泽东大笑道:“不要担心,你们打得越厉害,打的胜仗越多,陕北人民的安全越有保障,我的安全也越没有问题。”

临行前,陈赓命令他带的警卫部队,把缴获的卡宾枪等好枪全部交给了中央的警卫部队,让他们好好保卫中央。

就这样,陈赓回到了太岳军区,开始布置经略中原的事宜。

为了帮助陈赓,毛泽东不仅给了他驰骋于中原的权力,更给了他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陈赓原本带领的第四纵队外,还给他配备了新成立的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和光荣加入解放军的第38军,一共8万余人。这支部队由陈赓当司令员,由谢富治当政委,因此整个大军被称为陈谢兵团,或者是陈谢大军。

这支部队一度独立于任何一支野战军,可以称得上是“小野战军”或者是中央直属部队。这已经是中国唯一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团了。毛泽东在处境如此危险的情况,毅然将这支大军派往最需要他的地区,而不是用来保护自己。堪称大智大勇、高瞻远瞩。

刘伯承听说陈谢兵团也要进入中原,高兴地说:

“好呀!三只大军一同出动,即陈粟、陈谢和我们大别山摆成一个鼎足之势,我们在前面突破,2个梯队跟着步子……3把锥子向中原锥。”

1947年8月11日,陈谢兵团大举南征。到了8月24日,陈谢兵团突破黄河天线,杀入河南境内,切断了陇海线。由于敌人早就被引走了,因此陈赓此行犹如一场武装游行,如入无人之境,一连解放了十多座县城。

这一战虽然歼敌不多,却对国民党方面造成了震撼性的影响。在台湾方面编纂的军史上,国民党军史学家心有余悸地说:

“晋南陈赓部,自八月上旬起,除留置一部继续骚扰外,亲率主力,趁刘伯承穿插南下,彭德怀进攻榆林之机会,分沿太岳、中条山区逐次秘密南移。并动员当地民众,大量征集渡具,准备南渡……八月二十三日,陈赓部全面南渡,由晋南进入豫省西北。陇海路西段交通,迅即中断。郑州与西安旋告分离,豫鄂皖地区又遭沦陷矣。”

听闻陈赓南渡黄河,柳亚子高兴地写道:

“十载征诛铁啷当,陈郎才气不寻常。中原万里纵横意,会见红旗下洛阳。”

陈赓在豫西站稳脚跟后,先是利用牵牛战术,全歼李铁军部。而此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面临着白崇禧的围剿,压力巨大。陈赓又以其深邃的眼光,做出了破击确山的计划,稍稍解了大别山之围。

邓小平在一封电报中指出:“此次我陈粟、陈谢大破平汉、陇海路,战绩辉煌。”

随后陈赓与刘邓大军频繁互动,解放了中原重镇——洛阳,活捉邱行湘。

陈谢、刘邓大军的配合,也激发了粟裕的灵感,让他想出了三支大军“忽集忽分”的战法,并将之写在了自己“斗胆直陈”的“子养电”中。在此之后,全国战局终于豁然开朗。

6 阅读:3039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