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发明一个字,被全国女性追骂好几年,如今我们却天天用它

爱为亿善 2024-11-12 10:27:34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宁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些变革,无论是科技的飞跃还是文化的变革,往往伴随着质疑、争议,甚至激烈的反对声音。这种现象不仅源于新事物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更深层次地,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既定秩序的情感依恋和对未知的恐惧。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就有这样一位文学家,因发明了一个新汉字,而遭受了全国女性的多年指责与非议,他就是刘半农先生。然而,时至今日,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她”。

1920年,刘半农先生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旅,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深造,最终获得了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这段海外求学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日后的文字创新埋下了伏笔。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刘半农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中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并无性别之分,而英语的“He”和“She”则明确区分了性别。这种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尽管当时有人尝试用“伊”来指代女性,但这一用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显得生硬且不统一。

面对这一难题,刘半农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字——“她”。他巧妙地将“他”字中的“亻”旁替换为“女”,既保留了原有的结构美感,又实现了性别的明确区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和流畅。然而,这一创新之举并未立即获得社会的广泛接纳,反而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议。

女性群体成为了这场争议的主要反对力量。她们认为,既然男女平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为何在语言中还要刻意区分性别?此外,“女”字作为偏旁部首,往往与一些贬义词相关联,如“婊”、“奸”、“妖”等,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认为“她”字的引入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更有甚者,一些人担心“她”字的出现会破坏已有的语言系统,导致语言混乱。

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她”字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很快得到了一些文化名人的认可和支持。音乐大师赵元任为刘半农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独特的文字魅力,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流行的经典之作。同时,鲁迅、周作人、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率先使用“她”字,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新字的普及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乃至日常交流中开始频繁使用“她”字,女性群体也逐渐意识到,这个字的引入并非是对她们的歧视,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性别差异,促进语言的精准和丰富。1932年,教育部正式将“她”字列为常用字,收录到各类字典中,这场关于“她”字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她”字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她”字早已存在,只不过读音与现在完全不同,读作“jiě”,且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字。刘半农先生并非“她”字的首创者,但他却赋予了“她”新的生命和意义,使其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任何一项创新都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和人们的接受过程。刘半农先生的“她”字发明,虽然一度饱受争议,但最终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实用性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生动例证。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持续交流,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之举能够涌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新的力量。

0 阅读:19

爱为亿善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