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两银子建的桥,只卖了三两——韩城毓秀桥

英杰聊旅游 2023-06-11 00:23:09

前年自驾去山西,很大的成分是想去陕西韩城。之前的2015年我曾在运城转过一圈,在河津跨过了龙门大桥,都到了韩城的地界,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在韩城玩,想以后有机会再说。前年和闺女一商量,去看看壶口瀑布,去韩城看看,去拜拜太史公。

在临汾看完汾城古城,我们没再停留直接跑到了韩城。在韩城去了太史公祠、党家村、普照寺、城里三庙和城南毓秀桥、城北的纠纠塔。

在韩城第二天,早上去太史公祠,中午回韩城,到城南不远,看见路边有牌坊很漂亮。下车去看看。原来这是韩城南门外毓秀桥的木牌坊,四柱三门重檐歇山顶,四层斗拱,好繁复精美。中间的门楣上牌匾书有“示我周行”四字,盖引自《诗经-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句。

柱子两边的石雕好玩。

往前就是毓秀桥。

桥头两边有头戴风雪帽的石人,看衣着不像中原人。

桥南北走向,跨过澽水河,对着韩城的南门,看来这是当年进城的必经之路。桥建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历时五年建成,时称“南桥”。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更名“集胜桥”,乾隆二十一年(1756)后改名“毓秀桥”。

建这桥的刘荫枢(1637-1723),字相斗,号乔南。明崇祯十年生于韩城,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曾任吏、刑部给事中,江西赣南道副都御使,云南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贵州巡抚。雍正元年(1723)赐金归里,翌年病故,享年87岁。在任期间,颇有政声。如在他到任江西期间,赣俗健讼,荫枢昼夜平决,惩妄诉者,讼渐稀。将吏私征门税,荫枢令革之。米市有牙课,牙人籍以婪索。荫枢以其钱置田,徵租代课,除民累。

清康熙四十一年,刘荫枢回乡探亲,看到澽水河两岸百姓过河很不方便。于是,他尽出家产十几万两银子在河上建了这座桥。据传,为不让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他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桥成了官桥。看来此刘公是个好官。

每个桥孔上各雕一镇水兽。

桥长180米,呈拱形,都是花岗石条砌筑,桥面宽4——5米。古时候并排两辆马车应该没问题。两边的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的雕刻比较粗旷,形态各异,好像是桃、西瓜、葫芦等水果。但很多栏板风化的很厉害。这也就三——四百年的时间呀。

站在桥上,看见韩城的南门了,可是看这桥有点斜着,可能是因为澽水河的流向所使。

这季节澽水河没什么水了,只有中间一溜小溪。环境搞得不错,好像搞成了湿地保护区。

韩城的南门,一看是新修的,怎么门上写的“韩城门”?有点不明白。原来城门应该有名字呀。城门前面好几百米的大广场,一点遮挡都没有,好晒。这倒是,要有人攻城,非晒死他不可。嗨,开个玩笑,可能是县里把这当一个可以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不过这南门没有地方停车,从南边过来怎么进城里玩?有点莫名其妙,可能还没想好怎么着。

从桥南边看,十孔联拱,有点气势,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不小的桥了。

站在现在新的的公路桥上,正面看古桥。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