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赵氏别具一格的现象:“完美大臣”特别多,其中原因是为何?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5-09 21:55:48

进入战国后,晋国一分为三,韩、赵、魏三氏成为最后的幸存者。这其中,赵氏却有一现象显得别具一格。

西周晚期时,赵氏祖先从周王室来到了晋国。春秋中期时,因为忠心辅佐晋文公,赵衰回国后当上卿士,赵氏从此发迹。赵衰之后,儿子赵盾又被晋襄公任命为正卿,从此独揽晋国大权长达二十余年。

可惜,好景不长。

赵盾之子赵朔死后,因为其妻赵庄姬与叔叔赵婴齐私通,引发了一场大祸:为报复叔叔赵同、赵括拆穿自己丑事,赵庄姬竟污蔑赵氏造反,推动晋景公发起下宫之役,差点让赵氏灭门!

因为赵氏这场灭门惨案,就传出了赵氏孤儿的故事:为救赵朔遗腹子赵武,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一人送死、一人养孤,将赵武抚养长大后报仇雪恨。虽然这一故事出现在《史记》中,但其中漏洞重重,几乎不可能是史实。但程婴与公孙杵臼拼死保护赵氏孤儿的故事却流传下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忠臣典范。

到了春秋晚期,因为赵鞅擅杀邯郸午,引发了晋国六卿又一场大内乱。几经反转,先期被范氏、中行氏攻打的赵氏,反而得到了智氏、韩氏、魏氏支持,迫使范氏、中行氏铤而走险,发兵攻打晋侯。如此一来,范氏、中行氏彻底转变为反叛者,在晋国被孤立。

就在局势出现反转的微妙时刻,智氏家主荀跞却突然向赵鞅提出一个要求:杀死家臣董安于。董安于是赵鞅肱骨之臣,不但总管赵氏家事,还修建了晋阳城,替赵氏留下了一座“保命”之城。正因董安于太过能干,智氏家族才视之为最大威胁,必杀之而后快。赵鞅为此痛心不已,可董安于知道后,却说:“我死能让晋国稳定、赵氏安全,那我还活着干嘛?人人都难逃一死,我算是死得晚了!”说完,就直接上吊自尽了。见董安于已死,赵鞅才狠心将他暴尸市集之上,并告诉了荀跞,以缓解智氏对赵氏的猜忌。

相比于韩氏、魏氏,赵氏一门显得忠臣辈出,甚至甘心为赵氏赴死,在三晋中可谓是别具一格。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时,赵氏家族又涌现出一位忠臣。这位忠臣,甚至比程婴、公孙杵臼、董安于等人还要完美。

晋哀公时期,智伯荀瑶坐上了正卿之位。他先后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却在赵氏处碰了钉子。为此,荀瑶马上联合韩、魏二家去攻打赵氏。

赵襄子为此焦虑不已,马上找来大臣张孟谈前来商议哪里可以作为抵御三家进攻的基地。张孟谈一听,马上回答:“当年董安于是先主简子(赵简子,即赵鞅)的干臣,一辈子都在治理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继任的尹铎也遵循他的治理方法,他们政治教化的遗绩还在,您还是到晋阳去。”

来到晋阳后,赵襄子巡视了一番,马上就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我看晋阳城郭都很完备,府库物资也足够,但没有箭怎么来守城?”

对这一难题,张孟谈显得胸有成竹:“我听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时,凡是宫室城墙,都是用荻、蒿、楛(hù)、楚建起来的;墙高都有一丈多,您可以敲开这些墙壁看看。”赵襄子马上命人敲开了墙壁,发现各类杆子强度甚至要胜过竹子。

赵襄子又问张孟谈:“箭杆是够了,可箭头没有怎么办?”

“我听说董安于修建宫殿的梁柱,都是用铜铸就,只要敲开这些梁柱,那么铜就有绰绰有余了!”

赵襄子马上命人取铜,各种防御物资很快都已准备完全。

赵氏刚准备好,智伯就率领韩、魏两家杀到了晋阳城下。由于晋阳防御工事坚固,三家军队连续攻打了三个月,都未能攻克。屡攻不下之后,智伯突生一计,掘开晋水,引水去淹晋阳城!虽然还是没能攻破晋阳,可被水淹了三年后,城中人就被迫在高处搭建巢穴来居住,还必须把锅盆悬挂起来做饭!更要命的是,城中物资财物都将耗尽;士兵们长期营养不良,普遍体弱多病,再也难以支撑下去了。

赵襄子的信心也动摇了,问张孟谈:“粮食匮乏,财力将尽,士大夫普遍生病,我也支撑不住了。不如投降吧,如何?”

张孟谈却坚决反对:“不能阻止国家灭亡,国家危险不能安定,那就用不着智士了;请您不要再说了。下臣请求先去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这是最后搏一把,去策反韩、魏二氏。

这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赵襄子也找不到更好办法,只得同意了。

见到韩康子、魏桓子后,张孟谈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二人心中长久以来的隐忧:“下臣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韩、魏之军讨伐赵氏,赵氏眼看就要灭亡了。可赵氏亡灭之后,恐怕韩、魏就将蹈赵氏之覆辙了吧?”

智伯刚愎自用,向来就不安好心,韩康子与魏桓子心中早就有数。历史上,韩氏之祖韩厥与赵盾交往甚密;魏氏虽然与赵氏没什么交情,但魏犨与赵衰都是长期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大臣。两厢一权衡,韩氏、魏氏立即就同意与赵氏合作。

成功策反韩、魏二氏后,张孟谈回到了晋阳城中。赵襄子听了,顿时感激涕零,当面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拜!

这时,一个意外消息突然传来:智氏族人智果突然离开了智伯大营,并宣布更姓为辅氏。听说这一消息,张孟谈大惊失色,马上找到赵襄子商议:“下臣在辕门外不小心碰到过智果,看他神情有怀疑下臣之意。智果后来去见智伯,出来后就更改了姓氏。今天晚上如果不出击,恐怕就会迟了!”

赵襄子也吓坏了,马上就同意了张孟谈的计划。于是,张孟谈再次出城,与韩康子、魏桓子密会,约定提前到当晚行动。到了晚上,韩、魏、赵三氏先杀死了守卫堤坝的士兵,掘开晋水反灌智伯大军。突如其来的大水,让智氏大营陷入一片混乱。这时,赵、韩、魏三军趁势掩杀,一举全歼了智氏大军。刚愎自用的智伯也被杀,其头颅还被赵襄子当作了便器!

这次赵氏能死里逃生,张孟谈堪称首功。常人都以为,张孟谈会肯定会被重赏了。

可还没等赵襄子赏赐张孟谈,张孟谈却主动前来申请退隐了:“简主在世时曾说过:‘五霸之所以能得到天下诸侯拥护,是约束得当,使君主权势能控制下臣,不让下臣权势控制君主。所以,贵为列侯之人,不能让他担任相国;将军以上的武官,不能让他担任大夫。’现在下臣声名显赫,位高权重而国人信服,下臣愿捐弃功名,放弃权势以离开民众!”

刚立下不朽功勋,张孟谈就主动申请退隐以免功高震主,这份忠君之心确实远超常人!

听张孟谈这么说,赵襄子显得异常悲伤:“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主之人声名显赫,功劳巨大之人身体尊贵,担任相国之人位高权重,心怀忠诚信义众人自然就臣服了。这是古代圣贤治理国家的办法啊!您为什么不这么做?”

张孟谈答道:“君主所说的,是成就功名后的美谈。下臣所说的,是保守国家的方法。下臣览遍古今,发现天下成功的道理都相同;但君主与下臣权力均等还能成就事业,却是从未有过之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君主如果不考虑这些,那么下臣的能力也无法做到。”说完,张孟谈就显露出了悲伤决别的样子。

赵襄子听了,无话可对,只能让他先行退下。

张孟谈回到家,躺了三天,派人问赵襄子:“晋阳之事,下臣如果不能从命,那该怎么处罚?”

张襄子毫不犹豫,让手下人回复:“杀掉!”

张孟谈听了,坦然地说:“左司马(张孟谈自称)被国家驱使,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君主还是动手吧!”

眼见张孟谈如此一心求死,赵襄子终于无法强行挽留了:“您还是去做您想要的事吧!”

最终,张孟谈得以辞去高官与封地,安心到赵国一块偏远之地隐居去了。在巅峰时功成身退,张孟谈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臣亡”的悲剧,人生堪称完美。

可事情还没结束。

三年后,韩、魏、齐、楚突然联合起来,计划合攻赵国。事态突然变得严重,赵襄子赶紧再次求助于张孟谈:“从前智氏土地,赵氏多分了十座城邑。如今他国不服,谋划联合进攻我们,该怎么办?”

张孟谈冷静思考了一会,答道:“君主还是背剑为下臣驾车回到都城,让下臣住到宗庙,将任命官吏大夫的权力交给我,下臣将试着替您谋划对策。”

赵襄子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

于是,张孟谈再度出山,派他的妻子前往楚国,长子出使韩国,次子出使魏国,幼子出使齐国。张孟谈一家分别到了四个国家,四国听说后互相生疑,伐赵的阴谋因此破产!

二度复出的张孟谈,再次拯救了赵国!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丝毫怨言;甚至为不妨害君主,不惜献出生命——这就是赵氏一族的“完美大臣”张孟谈!然而,如此完美无缺,是真实历史中的张孟谈吗?

综合各类史料分析,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可不论是否真实,赵氏一族忠臣之多却显得别具一格:程婴、公孙杵臼、董安于,再加上堪称完美大臣的张孟谈。同样源出于晋国,韩、魏二氏就没有这么百折不挠的忠臣出现,这是怎么回事?

或许,这是因为三国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三晋中,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二国都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对大臣的考核与监督。赵国却缺少类似变革——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多是针对军事领域,鲜少对政治领域进行变法。或许正因如此,赵国在考核与监督大臣方面存在制度性缺失,才更需要别具一格的教化之功;为此,赵人才有意无意地制造出了众多完美忠臣,以利后世教化。

虽然赵氏忠臣显得特别多,不过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沙丘宫的事实证明,多树完美大臣的教化之力远不如制度约束来得有效。韩、魏二氏虽然鲜少涌现过张孟谈式的“完美大臣”,却没出现过大臣弑君之事;对比赵氏的“完美大臣”文化,是不是更具讽刺性?

赵氏的“完美大臣”文化,或许还妨害了赵国:后世廉颇、李牧的悲剧,难道不是赵王对下属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心态造成?一味强调大臣的愚忠,却不考虑大臣的人尽其才,这就是“完美大臣”文化的最大弊端:张孟谈尚且能“去”,廉颇、李牧又如何不能“去”?

12 阅读:3175
评论列表
  • 2021-05-15 22:06

    有道理,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谢谢!
  • 2021-06-05 08:08

    历史都是这三家写的,晋国无靠谱国君,三家无不是之祖宗。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表情】
  • 2021-06-04 14:45

    高见,佩服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谢谢~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