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题材分类(三)咏史怀古诗和边塞征战诗

老谢语文 2024-05-23 10:43:44

四、古今多少兴亡事——怀古咏史诗

1.题材内涵

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形式标志:标题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冠以“咏”、“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教材典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咏怀诗的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等。

(6)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讽刺含蓄委婉。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3.怀古诗主题

(1)怀人伤已、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①对比失落

有的怀古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怀想周瑜的英雄伟业,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抑郁沉挫地表达了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衬托铺垫 对比)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已,还伤同时代的人。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同病相怜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以景衬情、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表面上刺文帝求仙问道、不能重贤,实则暗讽现实中唐帝,崇佛媚道,不顾百姓死生,不任贤才的当朝统治者。怜贾生亦自悯,同时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病相怜、借古伤己 )

(2)怀古伤今(伤世)

伤:昔盛今衰

伤:物是人非 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

登高游览,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怀古伤今,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和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姜夔《扬州慢》,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化用前人诗句)

(3)理性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总结哲理。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警世伤时)

借古讽今,别有寄托,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恢复中原的宏愿及英雄迟暮的感慨。沉郁苍凉,豪壮悲愤。(用典 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今昔对比)

4.常见内容总结

①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型)

②通过仰慕凭吊古人,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伤己型)

5.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①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②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③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6.怀古咏史诗情感总结

①凭吊历史遗迹: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深沉,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②凭吊历史人物: 借古人的遭遇(境况)来类比(对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

③凭吊历史事件: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7.高考真题

(2011年全国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五、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

1.题材内涵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为边塞诗。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教材典例:高适《燕歌行(并序)》、王昌龄《出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形式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③景物特点

雄奇、奇丽、辽阔、壮阔、广阔

3.常见的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黄沙,日暮四垂,天空没有丝毫的云烟,境寂的沙漠只有一缕孤烟映着红日的天际缓缓升腾。意境开阔,气象雄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

李贺的《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平沙万里,月光的皎洁洒在地上铺了一层霜雪。一弯新月挂在上空,留下了燕山的剪影,流露出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无尽喜爱。

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选取明月、天山、云海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高适《燕歌行(并序)》:“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⑤凄苦哀怨的反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向往。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⑦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的矛盾。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⑧对塞外生活艰辛、连年征战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借一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4.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边塞五日游:

第一天:看到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不由得赞美感叹。

第二天:来到边塞,因生活艰苦,或遇环境恶劣,天气寒冷,不由得郁闷愁苦。

第三天:久别亲人,远离故土,于是有点思乡怀亲,哀伤惆怅。

第四天:既然来都来了,又不能回去,何不打起精神,斗志昂扬,说不定还能建功立业;

不能来的只能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第五天:作战时间久了,觉得战争残酷,渴望和平;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同情百姓。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初唐: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洋溢着一腔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高考真题

(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和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略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0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 ② 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的抒怀作了铺垫。“将军”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0 阅读:7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