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之死:花柳病还是天花?溥仪说是被吓死的!夸张却道出了实情

读书悟文化 2024-07-11 20:07:46

这么一猜,同治之死就有了多种说法,正史说他因天花而死,野史说他害得是花柳病,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却说,同治是被吓死的!

那么这三种说法,哪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野史说

清代对皇子的教育极为严苛,但同治却是个例外。

同治的老师不可谓不好,教过他的老师都是朝廷重臣,饱学之士,如礼部尚书祁隽藻,大学士翁心存、翰林院编修李鸿均、李鸿藻,还有咸丰朝的状元翁同龢,这些人都曾做过同治的老师,但都对他无能为力。

李鸿藻长年担任同治的老师,但每天的上课内容却是聊天、讲故事、下棋。他的几位伴读,如奕详、奕询等人,都是同治的叔叔辈,同治躲还来不及。

在《翁同龢日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晨读懒洋洋,只是敷衍了事;作文腹内空空,几乎不能成篇;作诗吭吭巴巴,不忍卒读。

在清朝的所有皇帝中,同治帝恐怕是唯一一位不爱学习的皇帝,因此,有人说同治看不懂奏折,也确有可信的一面。

后来恭亲王的儿子载澄进宫伴读后,同治的生活就丰富多了。载澄能说会道 ,也不好好学习,还怂恿同治出宫游玩。

同治被他忽悠,时常跟着载澄出宫寻欢作乐,从此,竟然一发而不可收。

在清人的笔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同治微服私行的轶事。说他出宫买东西,甚至不知道要给人家钱;还说一日遇到一位失业人员,就问他想干什么,那人说想去广东海关当几年差,结果同治御笔一挥,那个人拿着信就去上任了。

可见,在野史中,同治是一位不学无术的帝王,那么,他又是如何与花柳病扯上关系的呢?

清人曾有论认为,同治“跳荡游冶之遗传性,亦得之慈禧为多”,就是说同治遗传了父母贪酒好色的毛病。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说同治帝与孝哲皇后本来感情很好,但由于慈禧不喜欢皇后,还经常责骂她,限制皇帝与皇后同房。

在朝政大事上,慈禧专权也就罢了,在生活琐事上,同治依旧受制于她的摆布,这让同治对宫廷生活极度失望,于是便放荡起来,“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

时间一长,他便染上了“淫疮”,也就是花柳病,症状与天花相似,先是发烧,之后脖子、肩背、手臂都出现紫红色的斑块,再后来脸上也长,抓破后又引发糜烂,恶臭。

最终,同治因此病不治而亡。

正史说

同治之死,据官方说法则是患天花不治身亡,在《翁同龢日记》中也有记载,说据太医所言,同治因天花而死,历史研究者们在清宫档案中也看到了保留下来的药方,从侧面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野史则认为,官方这一说法不过是欲盖弥彰。历史上有所谓的“为尊者讳”一说,特别对于帝王而言,为了避讳一些不能见光的事情,往往对其不加记录或进行修改。

即便同治真得了花柳病,此事也是不能说的秘密,因为要维护皇帝和皇室的声誉。

所以,这也是野史与正史争执不下的原因所在。

但是后来,溥仪出了一本书《我的前半生》,在书中谈到,说同治其实是被吓死的!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溥仪说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天花并不是要命的病,同治是在病中受了刺激,因此而引发了“痘内陷”病变,以致于丧命。

那么,同治受了什么刺激呢?

在书中,溥仪对此也有较为详细的说法,说一日孝哲皇后去探望病中的同治,并与他说起慈禧又骂了她,还为此在同治面前大哭。

面对强权的老妈,同治也没有办法,只能劝慰皇后,说将来总会有出头的日子。不料隔墙有耳,此话被传到慈禧耳朵里,慈禧跑到同治病榻前,当着同治的面就开始暴打皇后,还要对她用刑。

同治见状,一下吓得昏了过去,病情加重,之后便死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吓死”之说。

从上述三种说法,透露出三个信息:

其一,同治之死属非正常死亡

其二,他与母亲慈禧关系不和

其三,同治这个帝王形同傀儡

结合这三个信息,到此就会发现,同治之死与光绪之死是何其相似,更为心惊的是,他们都是同一个“妈”。

同治之死的罪魁祸首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在皇室之中却是个例外,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是一例。

武则天育有四子,她一心想称帝,这四个儿子无疑是她通往帝王路上的绊脚石。

长子李弘24岁突然暴卒,不少史料认为是被武则天鸩杀;次子李贤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后来因一场风化案演变为谋逆案,最后被逼自尽,而背后动手脚的人也是武则天;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见武则天手段如此强悍,只好夹着尾巴做皇子,母亲让上位就上,让下野就下,两人都是两度做过皇帝的人,不过总算是保全了小命。

到慈禧这里,傀儡帝王就没那么幸运了。

先是同治,他是咸丰和慈禧唯一的儿子,也是慈禧上位的最大法宝,但他们的母子关系并不好,或者说十分差。

咸丰死后,同治即位,慈禧通过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咸丰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由于天子年幼,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处理政务,慈安皇后不善政事,朝中大权尽在慈禧手中。

同治登基后,虽贵为天子,但却事事受制于慈禧。

按照惯例,14岁就该大婚了,婚后即可亲政。但慈禧视权如命,一直拖到同治17岁才为他议婚。

在备选女子中,两宫太后意见不一,东太后中意侍郎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西太后则看上了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

两太后争执不下,就让同治自己拿主意,结果同治选择了阿鲁特氏,这让慈禧十分恼火,此后更是将怨气都撒到了阿鲁特氏身上。

阿鲁特氏入宫后,即被封为孝哲毅皇后,富察氏则被封为慧妃。婚后,同治与孝哲皇后相敬如宾,情投意合。

作为母亲对此本应高兴才是,不想慈禧却心怀不满,多次在同治面前说,皇后太年轻,不懂礼数,叫他不要常到中宫去,以免妨碍政务,同时也不忘极力赞扬慧妃的贤淑,叫他多加眷爱。

更为奇葩的是,慈禧还派人监视同治,对此,同治极为不满,他偏不听母亲的话,为了表示抗议,他干脆一人住在了乾清宫。

对同治的私生活干预也就算了,最令同治痛苦的是,慈禧在朝政上的把控,时常叫他无能为力。

同治大婚后,慈安便提议撤帘,慈禧心虽不愿意,但同治年龄也不能再拖了,再不归政也说不过去了。

慈禧做出让步后,同治和大臣们都夸赞慈禧识大体,顾大局。为了给她以心灵上的安慰和报答,同治借着大婚的喜庆,于同治十一年十月为慈安、慈禧上徽号,分别为端裕、端优。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五,两宫太后正式宣布撤帘,同治正式亲政,在他亲政后,再度举办大典,为两宫太后再上徽号,慈安加“康庆”,慈禧加“康颐”,而且还主动增加了两宫太后的“交进银”,从原来的每年十万两增至十八万两。

但慈禧想要的并不是这些,在她眼中,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唯有权力才是真的,而同治在这一点上却毫无表示。

同治整日独自处理朝政,从不请示、汇报。一开始,慈禧还能忍受,后来她逐渐发现,同治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听话,于是,就把同治召来,大加训斥一番,而偏偏同治性格刚强,非常执拗,偏不让慈禧插手政事。

此后,慈禧对同治的训斥更如家常便饭,同治也看清了母亲的真面目,母子关系走向恶化。

同治的自控力本来就差,在独居乾清宫后,之前的恶习又死灰复燃,比如清朝皇帝热衷的微服私访。

同治的微服私访并非为了国家和百姓,而是单纯为了享乐和猎奇。起初,他去的地方还算正常,出行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画珍玩,后来在上述提到的载澄和翰林院王庆祺的怂恿与引导下,同治经常流连于烟花柳巷去渔猎女色,身体也因此被掏空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他去西山扫墓时,他已经直不起腰了,与他大婚时相比,王公大臣们眼中的帝王却似一个面黄肌瘦、言语迟缓的小老头。

同年九月,太监发现他的身体上出现斑疹,太医李德立给出的结论是,这斑疹可能是梅毒疹,但这种事他也不敢说,于是开了清热解毒类的药,同治喝了逐渐好转。

但到十月二十一日,同治便一病不起了,三十日,脸上出现红疹,之后全身发出了花疹,而御医在脉案中则写:病症系天花二朝之喜,十一月初二,朝廷正式发布这个消息。

在同治生病期间,慈禧则在忙着夺权。

同治不能上朝处理政事,就令军机大臣兼帝师李鸿章代批奏章,但李鸿章毕竟是汉臣,批满文奏章就不合适了,所以之后又叫恭亲王奕䜣代批满文折件。

奕䜣有资历又有能力,是满族亲贵群臣中最理想的人选,但这让慈禧十分不安,她担心同治一旦驾崩,权力就会落入恭亲王手中,于是便积极策划重新夺权。

十一月初八,慈禧特意安排同治去探视同治帝,众臣看到同治无不震惊,此时的同治奄奄一息,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之后,慈禧宣群臣殿,她说皇上不能亲理朝政,但政事不能荒废,她为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了国家社稷,要群臣拿个办法出来。

群臣立刻会意,皇帝是生病,但人家家国大事也没耽误,都安排好了,而且也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何慈禧又要别寻良策呢?这不就是夺权吗?

慈禧当着群臣的面儿,一点面子也没给儿子留,说他患病就是因为微服私游,寻欢作乐,还指责帝师们不负责任,任由同治胡闹。

之后她又一边哭,一边说,这些日子她对皇上的病情忧心如焚,为大清的江山社稷劳心费神,兜兜转转说到只有她自己才能担当起皇上的托付,代为批答奏上。

群臣当即提出“请两宫皇太后权时训谕”,但慈禧要再度垂帘听政,那就必须要取得皇帝的明谕,否则就是不合法的。

她叫群臣将奏折面呈皇帝,发布明谕召告天下。同时,又对同治做了一番思想工作,主要就是挑拨皇帝与奕䜣的关系,在慈禧的劝说下,同治一则年轻经验不足,二则有病在身,于是就批了太后训政的折子。

十一月十日,同治发布上谕,明令内外陈奏事件,一律由皇太后批阅裁断,从此,慈禧又一次执掌起了大清的权柄。

而可怜的同治帝,于十二月甲戌日(1875年1月12日)便驾崩了,享年19岁。

慈禧最终还是将同治手中的权力抢了过来,同治之死,她成了最大赢家,之后她就没有输过,接着选了年幼的光绪,重走了一遍同治的皇帝之路,不明不白的死去,再到溥仪,慈禧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指点江山,可以说,她一人主宰了清末三帝。

看似厉害,实则极度自私。

慈禧是自私的,她只关心权力,对于亲生儿子同治并没有尽到一个太后应尽的责任,同治之死,慈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者说,慈禧亲手将同治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1 阅读:235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