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将杜牧的诗只增改几个字,意境变了,最后也成千古名篇

阿芳评诗 2024-03-18 00:20:51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相较今天冷冷清清,古人在这一天会登高远眺、赏菊、插茱萸等。诗人徜徉恣肆,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

晚唐会昌年间,唐朝廷任用李德裕为相。杜牧因与他理念不合,被认为是牛党而排挤出朝堂。

他成功申请外放,先后在黄州、池州任刺史。

845年会昌五年,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正缝重阳节,两人便一起登高。

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位怀才不遇的相见,心中感慨万千。

杜牧写下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尽管仕途不顺,屡受排挤。但杜牧并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是以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生死和短暂的人生。

正是这种乐观旷达,不怨不恨,让它成为一首影响深远、流传千古的重阳佳作。被后人多次檃(yǐn)括借鉴。

《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苏轼这首词,几乎是照搬杜牧的诗,只是增改几个字,意境变了,读起来更加豁然淡达。

1080年,昔日名震京师,被王安石钦点的接班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现如今没有实权,没有官粮、没有官舍。只得借居慧院寺僧房。

看到发出去的书信石沉大海,昔日簇拥的好友现在都隐去踪迹。苏轼从满腔热血,到孤独难耐,完成了一次蜕变的转换。

家人的到来给苏轼莫大的安慰。故友黄州通判马正卿担心他为钱所累,从中周旋上书太守徐君猷,把城东荒置的旧营地给苏轼安置一家老小。

他盖起“东坡雪堂”自嘲自己变成了黑鬼: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当他发现当地人喜欢吃鱼和竹,不喜欢吃猪肉,贵者又不愿意吃猪肉时。

极有美食天赋的他,尝试猪肉的各种做法。

“黄州好猪肉……慢着火,少作水……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生活充满烟火气,心境变了,感悟就多了起来。经过岁月洗礼和打磨的苏轼开始满血复活。

宦海沉浮曲折百回,从站队到土地农耕,苏轼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豁然开朗: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他的眼界和心胸所汇聚的意象,成就了大气磅礴的文字风格,随着文学修养日渐完美,这位黄州“老农”逐渐成长为一代精神大儒!

这是苏轼走向苏东坡的一个过程。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不知不觉苏轼来黄州已有两年。他与黄州太守徐君猷等朋友一起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看到眼前的情景,他回忆起昔日黄州太守杜牧和好友张祜在重九一同登高。

于是,苏轼以游戏之笔将杜牧的旧诗《九日齐安登高》檃括而成新词,为佳节助兴,与新太守共赏这美丽的景色。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开头两句将杜牧的诗倒置过来,交代与友人登山看到“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两幅开阔的秋景。

重阳节这天,和客人一起带着美酒登高望远。江水倒映着秋天的景色,抬头看到大雁刚刚飞过。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人活在世上难得遇到一次赏心悦目的美景和心情,我们一定要尽情享受这份快乐。

趁着年轻,头上插满菊花,尽兴而归!

这两句词触景生情,真诚道出自己人生感叹,人生苦短,一定要趁着年轻畅言欢笑,及时行乐。

上阙以景入情,写了当时登高赏菊把酒言欢的情景。体现了词人愉悦的心理。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重阳佳节里,习俗就有登高、宴饮,所以有酒你只管痛饮,不要担心喝醉了。有山你就去攀登、去征服。别顾忌太阳快落山了。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苏轼将“只如此”改成“谁不老”,将“独沾衣”中“独”字改成“更”,中间添加“多少”两字,意境完全转变。

古往今来,红尘之中谁不老去?数不清,道不尽。当我们老去,青春不复返,无需忧愁。实在没必要像齐景公在牛山感叹哭泣,为生死之事忧心挂怀!

苏轼想向世人传达:衰老与死亡是自然规律,人为很难掌控。既然无可奈何,何不看淡!

他这首词,几乎全用杜牧的诗句,但意境完全不同。读起来没有杜牧的世事艰辛、生死无常的悲哀。

传达的是苏轼不忧虑过往、不担心将来,随遇而安乐观的态度。

这两首重阳的诗词,你更喜欢哪一首?

0 阅读:0

阿芳评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