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的程钟

淮安小当家 2024-06-16 20:37:28

  《淮安河下志》卷十三“流寓”中罗列了众多程姓盐商,他们为河下、为淮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姑且介绍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程钟(晚清时期的河下还有另一位程钟,字袖峰,性耿介,诗文古朴有真意,亦能泼墨写米家山水,著有《淮雨丛谈》等)。

  明末,歙县有位叫程必忠(字以信)的盐商迁到安东,此人“性宽和,好周人之急”,乡里有争议的事情经常请他出面协调解决,因此乡人都称其为“程翁”,而不直呼其名。必忠有三子,分别是朝聘(字虞工)、朝宣(字辑侯)、朝征(字叔献)。朝聘有子增(字维高),“好读书,能诗工书,有干济才”,熟稔河漕盐务,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浚河有功,被南巡阅视河工的康熙皇帝御赐“旌劳”二字褒扬。增有子钟(字葭应,号嶰谷),捐职知县。程钟秉承了家族乐善好施的传统,做过许多善事。

  清乾隆七年(1742年)水灾之后,疫疠盛行,遍地流民病毙者,程钟斥资巨万,买西门外南四铺地方民房,建普济堂以栖之。清光绪《淮安府志》记载了程钟所建普济堂的概况:“大小瓦房屋一百二十八间,在西门外南四铺。捐置绶河秧麦田十三顷二十一亩零,包租一千八十七石九斗零,又置淮北东里菜地一块,外有捐银九千二百两存典生息。漕院咨准盐政每年拨津贴银二百两,漕院同善堂津贴银二百两。又,堂款自置田四亩二分零,包租六石二斗零,邑人捐置田四十四亩六分零,包租六十二石四斗余。”上述史料说明了这样几个事实:其一,普济堂是程钟所倡建的;其二,普济堂的创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每年划拨了一定数额的津贴银;其三,在程钟的感召下,地方有识之士亦有所襄助。

  普济堂建成后,明文列出救济范围、救济标准等,为普济堂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杨庆之(字云五)《春宵寱剩》卷三记载了普济堂的规则如下:“乡中瞽聋癞哑而老断肢体而无收恤、疲癃残疾而无期功亲,与耄耋而不能食力者,由保举入堂。男归男宅,女归女宅。每人房一间、支脚床一具,早一膳、晚一膳,盐渍杂菜一盘。病有堂医,药至药局领,炊爨另有雇人。毋许钩结滋事,毋许不遵堂规。每逢节,亦有犒赏。但以百人为额,住房不多。本资未增,既入而复出,许;既出而又复入,不许。本以多收立愿,后有借此息肩,有美事,仍复他去,而徒使真苦之人不能投入。故限定人数,缺出方补,亦不得已也。司事者三日一点名。有暴亡者,堂倅报司事。亡者如有亲友可赠棺者,听其收敛;否,则仁人君子予以棺,亦不禁止。例概予以席土工。舁葬义冢所。”盐商做事,向来细致,如此完备的运转规则,可见程钟的良苦用心。

  普济堂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淮安河下志》记载:“凡远人抱病投其中,蒙活者前后数万计。”程钟由此也获得了许多殊荣,他被“禀请督抚具题,奉恩旨赏加一级职衔,御书‘谊敦任恤’匾额,遣侍郎沈德潜便道赍赐,以示褒奖”。当然,除了建普济堂招抚流民,程钟还“建鲍烈女祠,以显久沉之节义,刻吴山夫《别雅》,以饫好古之士,皆事衷于道义”。即便晚年家道中落,他的好德之志始终不衰。

  程钟的善举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据方志记载:“徽商程葭应,乐善好施。中岁无子,忽梦一妇抱一儿谓曰:‘君善士,当以此延君后。’程梦中问曰:‘子何人?’曰:‘吾鲍烈女也,有墓在某处。’及醒,记识宛然,自此得子。然素不知所谓鲍烈女者,如梦中言,物色之。于下一铺关旁,得其迹,询之故老,益悉颠末。既心感其施,又憬然于芳洁之魂,久而不灭,乃大出资,陈其贞节事迹于官,乞请旌典,恢廓其祠宇,葺其墓,建坊树碑,置人奉香火。其子稍长,每令节朔望,必令躬诣祠焚香展拜。”这里提到的鲍烈女,亦是徽商的后代,程钟为其请求旌表,得到批准。根据《重建鲍烈女祠碑记》可知,新建的鲍烈女祠“辟故基,拓而大之,缭以门垣,堂寝具备,于是绰楔巍焕,栋宇崇隆,而贞烈之迹历久而愈新”。乐善好施的程钟因此之故在中年得子,此过程虽多少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人们对人性之善的褒扬。

0 阅读:1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