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平桥题诗

淮安小当家 2024-09-13 16:24:38

  王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中国晚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

  他的《湘绮楼文集》第八卷中收录有长诗《淮浦秋夜歌》,是王“因贫就食四方”之时,于同治十年(1871)在淮安平桥所作。

  王闿运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少孤,由叔父教养。自幼资质驽钝但好学,《清史稿》称其“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9岁能文,稍长,肄业长沙城南书院。道光之末,年甫弱冠,与邓弥之等结社长沙,作汉魏六朝诗,手抄《玉台新咏》,当时人皆异之,后形成湖南诗派。性高旷,不事营利。

  咸丰九年(1859),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落第。因见赏于肃顺,遂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遇。十一年,发生“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此前已离开肃顺家的王闿运,后撰《祺祥故事》,为肃顺冤狱辩解。

  同治元年(1862),王闿运再入曾国藩幕,所议多不合,常相辩诘,几为曾国藩所杀。后离去,以贫故就食四方,专门从事讲学。光绪五年(1879),应四川总督丁宝祯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既要求严格,又爱护学生,每天布置日记,每月例有课卷。他倡导“公羊”学说,这就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学说产生一定的联系。光绪中叶后辞退回湖南,先后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1902年,受聘主办南昌高等学堂,但不久即辞退回湘,在自家的湘绮楼讲学授徒。王闿运前后得弟子数千人,有“门生满天下”之誉,廖平、戴光、杨度、夏寿田、刘光第、齐白石等皆出其门下。

  1906年,王闿运已届垂老之年,湖南巡抚岑春萱上书表其德行,清廷授予他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宣统三年(1911),又加封他为翰林院侍讲。辛亥革命后,任民国清史馆馆长。民国5年卒于家,自撰挽联云:“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传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逝世后,当时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公文,享誉极盛。遗著有《湘绮楼文集》及《湘军志》等。

  《湘绮楼文集》第八卷中收录有长诗《淮浦秋夜歌》,是王“因贫就食四方”之时,于同治十年(1871)在淮安平桥所作。王有一段跋文:“九月望夜,从都督府还,泊平桥,欧阳总兵利见招同刘淮扬威(咸)、袁都转保庆、吴总兵家榜、李大铭兴锐、曹郎中耀湘、田副将恩来夜集,观饮甚豪,乘兴为歌。”

  欧阳利见亦湖南人,同治四年即就任淮扬镇总兵,至光绪二年始迁任,衙门设在清江浦,光绪《清河县志》有详实记载。欧阳在淮安任上,曾率炮舰四十艘,屡创捻军,强化运河防线。离任后在中法战争中,击伤法主将船,又击沉法舰一艘,以殊勋赐头品顶戴。

  跋文中提到的都督府,不知可是设在清江浦的漕运总督行署?即原江南河道总督署,或为欧阳利见的淮扬镇总兵官署。

  王闿运还和弟子杨度(字皙子,湘潭人,清末任宪政编查馆提调。辛亥革命后,任内阁学部副大臣,积极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袁死后被通缉。此后向往革命,1922年投向孙中山,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谈起过《淮浦秋夜歌》作诗过程和有关轶事。他说:“同治十年,我由京师南下,走的是山东、江苏一路,打算到江宁去会一会曾文正(国藩),刚进入江苏,就听说曾文正到苏北阅兵,我于是乘船沿运河南下,到了清江浦,正好和曾文正相遇,他很客气地接待我,我将随身所带的几本书送给了他,有《尚书大传补注》《禹贡笺》《谷梁申义》《庄子七篇注》及《湘绮楼文》等。曾和我谈了很长一段话。

  “老朋友欧阳利见得知,硬要我上岸住几天,我不能拂他,就上了岸,住进了他的总兵衙门。后来他在平桥摆了一桌酒,请来几个人作陪,袁保庆还把他的嗣子袁慰庭(即袁世凯,时年十二岁)带来了,慰庭和欧阳的儿子在一个私塾读书,他不是来喝酒,而是来找欧阳公子玩的,袁保庆很疼爱他,将他介绍给大家。那时的慰庭矮矮墩墩的,头圆眼大,一副很聪明神气的样子,我也很喜欢他。我问他读了什么书,他说读了《百家姓》《千家诗》《论语》《孟子》,我问他三《礼》读过没有,他说那种书我不读,读了也没用处。我问他读什么书有用,他说读《孙子兵法》《鬼谷子》最有用,今后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征服别人。袁保庆斥责:什么征服别人,胡说八道!慰庭见嗣父生气,便赶紧走了。我当时想,这孩子读书不多,口气倒不小。”

  “后来我们开始喝酒谈话,我跟袁保庆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谈得很投机。他告诉我他是咸丰五年中的乡举,恰好和我是一年,我们便认了同年。那一夜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正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难并俱’之时,大家都喝得非常开心。欧阳利见说,壬秋兄,你是诗人,作一首诗纪念今夜的盛会吧!我说,好哇,让我想想。半个时辰后,我写出了一篇七言歌行,题作《淮浦秋夜歌》,还写了几句序言。”

  此处抄录全诗如下:

  淮浦秋夜歌

  纤云吐月淮浦秋,鸣茄吹作清夜游。

  楼船衔尾组练静,岸草樯灯共清景。

  上相观兵戎政闲,联翩剑舃来英贤。

  时平高会各称意,未饮先论通夕醉。

  三豪一举三百钟,欲醉不醉神从容。

  刘侯伉爽贤地主,席前飞觥作花舞。

  主人金垒相为倾,曹生半醉田王醒。

  不酒能醒酒能醉,四座观笑风泠泠。

  白露女珠玉盘昃,船头鼍更莫催客。

  自从吴楚翻江波,岂料今日同安和。

  旧游新知乐莫乐,良夜重坚后夜约。

  金山焦山在眼前,试持长瓢挽江烟。

  诗中所云“上相观兵”,当指曾国藩清江浦阅兵;“三豪”指欧阳利见、刘咸、袁保庆;“刘侯”即淮扬道刘咸;“吴楚翻江波”,指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南京;“曹生”指曹耀湘,“田王”指田恩来和王闿运本人。

  近年笔者曾看到一本书,称王闿运平桥题诗事发安徽芜湖,看来实为大谬。其一,诗名《淮浦秋夜歌》,则芜湖与“淮浦”何干?其二,诗跋中主要人物如欧阳利见、刘咸、吴家榜、田恩来等皆在淮安做官,见之于方志,袁保庆亦为淮南盐法道,均与芜湖没有关系,而与淮安大有关联。其三,诗中称淮扬道刘咸为“贤地主”,更是题诗事发淮安的铁证。此事不议可矣。

  后有资料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袁世凯任职军机大臣时,王闿运受杨度怂恿,曾将《淮浦秋夜歌》重抄寄给袁世凯,还加一跋语云“今世兄建丰功于域外,立伟业于海内,入枢府,掌军机,造福社稷,显亲扬名,远比余当日所望为过也。”看来,杨度不无借此与袁拉关系之意。

  袁世凯与淮安的关系,不仅少年时在淮安读过书,后其妹亦稼淮安人张香谷。张香谷乃张汝梅之子,张汝梅在《续纂山阳县志·人物》“流寓”目有传:张汝梅,字汉仙,密县人,官至山东巡抚,久居于淮。《续纂清河县志》则记其先“卜宅于清江浦”后“移家山阳”。

  此外,袁世凯在巴结清廷权贵谋取升迁过程中,亦得到淮安人的帮助。据辛亥元老刘成禺先生的《世载堂杂记》记载,袁世凯在中日战事后,为时论不容,心实不甘。乃招致幕友,“日夕译撰兵书十二卷,以效法西洋为主。书成,无路进献,念当时朝贵中,唯相国荣禄,深结主知,言听计从,皇太后(慈禧)至戚也,惜无阶梯可接。”后来侦知到朝廷中八旗老辈,有豫师者,最为荣禄所信仰,又察知豫师独与相国阎敬铭相得,面阎为路润生八股入室弟子,又有婚姻关系,非路氏之言,不足以说动相国。“因念路氏子弟,有在淮安服官者,家于淮安”(《续纂山阳县志》“流寓人物”中有路山夫传),“遂托香谷(表妹夫)以卑词厚币,请路辛甫北来,居其幕中,尊为上客。由辛甫而介见阎敬铭,由敬铭而见豫师,由豫师而见荣仲华(荣禄字仲华),层叠纳交,果为荣所赏,袁遂执贽为荣相国门生。”于是,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人际交往大事,就这样完成了。后袁世凯组建北洋军阀,不忘把淮安及江北纳入其控制范围,在清江浦设江北提督,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刘永庆、荫昌、王士珍、雷震春、段祺瑞等,都曾在清江浦任职。

  往事已矣,袁世凯早淹没于历史的烟尘,而一代文豪王闿运在淮安平桥的题诗,则长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0 阅读:0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