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刘亚楼,听完神秘老人一句话,1953年后便再没有回过家乡

孙桓谈国际 2023-06-10 06:13:0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病榻上翻看《史记》的刘亚楼将军,看到项羽说的这番话时,不禁潸然泪下。

刘亚楼

此时,他因肝癌晚期而在上海接受治疗,病魔将他折磨得疲惫不堪,自觉已经时日无多。

掐指算来,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刘亚楼将军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53年,那是他建国后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回乡。

当时全乡的乡亲父老都来欢迎这位大英雄荣归故里,真可谓衣锦还乡。

然而,也恰恰就在那一天,家乡的一位老人在他耳边说了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让他作出了一个痛彻心扉的决定:

有生之年再也不回家乡!

那么,这位神秘的老人到底是谁?她在刘亚楼将军耳边说了什么让刘亚楼不回乡?

能文能武的小“马头”

19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武平县里,一个名叫刘兴昌的孩子呱呱坠地。

父亲指望着这个儿子能改变家里一贫如洗的现状,故以“兴昌”为他命名,然而这个孩子非但没有获得好运,反而童年坎坷。

就在刘兴昌出生的第二天,母亲就因身体虚弱撒手人寰。

悲痛万分的父亲只能够靠着上山砍柴勉强养活这个孩子,可惜的是,父亲的身体也日渐不堪,已然无力再养活这个孩子,最终刘兴昌被生父过继给了好友刘德香。

刘德香家中的条件也十分普通,而且自己也有孩子。

但是他十分心疼刘兴昌,于是一咬牙把这个孩子接了回家,交给妻子梁玉娣抚养,并给他改名叫作刘振东,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

渐渐地,刘德香发现,刘振东和自己那几个亲生的孩子不太一样,具体表现为这个孩子不仅乖巧懂事,而且十分聪明。

基于刘振东的表现,刘德香做出了一个令后人高度赞扬的决定:

他把唯一的读书机会给了刘振东,而他自己亲生的孩子们则就此失去了上私塾的机会。

或许刘德香根本不会知道,他的这个举动对未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会起到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

懂事的刘振东自然对养父的“大公无私”无比感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将来出人头地报答自己的养父母。

刘振东确实十分争气,他顺利地考入崇德小学,此后又一鸣惊人考取了省立中学,是村子里第一个在省城读书的学生。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中遭遇变故无力支付他学习的费用,刘振东不得不半道辍学,返回到贫苦的家乡。

但可贵的是,就是在短暂的中学生涯里,他接触到了一种进步的思想——马列主义。

回乡后,刘振东进一步感受到了家乡的落后,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

于是他开始一边研究马列原理,一边积极实践自己的主张。

在崇德小学刘克模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刘振东开办了当地第一个义务教育班,任何交不起学费的农家孩子,都能够到他的班级里免费学习文化知识。

他的这个善举赢得了家乡人民极大地尊重。

刘振东口才极佳,经常会在自己的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介绍马列主义,很快乡里便有一群年轻人被他的课堂深深吸引着,并被刘振东点燃了革命的火苗。

他们自发地围拢到刘振东的身边,希望践行这种先进的理念和制度。

此时,刘振东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带着这群进步青年走出大山,去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就这样,他很快就作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重要决定。

革命路上的“铁血团”

1926年的一天,刘振东把愿意投身革命的年轻人全部召集到自己身边,清点人数后共计有48人,于是刘振东向着大家宣布从今天起,志在革命的“铁血团”成立了!

刘振东组建的“铁血团”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协会管辖,主要职能就是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与当地反动派和地主进行武装斗争。

刘振东头脑灵活,能征善战,武平县的斗争形势在他的推动下一片大好,这就成功引起了时任中共武平县委书记张涤心烈士的注意。

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张涤心对刘振东这个年轻人高度赞赏,便亲自作为入党介绍人,于1929年8月帮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正式党员的这一天,刘振东把自己名字正式改为了“刘亚楼”,意为革命事业必将取得胜利,更上一层楼!

随即,刘亚楼回到家乡,和铁血团的战友说出了自己考虑已久的一个决定:投奔工农红军,参加革命战争。

要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今后将会有更加残酷的斗争在等待着他们。

铁血团的成员听闻这个想法后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跟随刘亚楼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可惜的是,他们中有的人最终因家人的反对而未能成行。

刘亚楼拿着名单挨家挨户向这些年轻人的家属讲解自己的革命主张,告诉他们自己要带领这些年轻人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他们将去践行一项光辉伟大的正义事业。

最终有26人收拾了行囊,跟随刘亚楼告别了家乡父老,踏上了寻找组织的光辉历程。

这一年是1929年的9月,临行前刘亚楼对着前来送行的人们高呼道:

“革命不成功,我辈绝不还乡!”

人群中,刘亚楼的养父刘德香眼含热泪高喊着:

“马头(刘亚楼的小名),爹等你打胜仗回来!”

然而,此刻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别就会是整整二十四年的漫长等待。

战火淬炼的开国上将

刘亚楼的这支小分队离开家乡后,在沿途百姓的向导下就近顺利找到了组织——闽西游击队。

不过,当时革命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国民党当局对福建、江西两地的红军进行多次高压围剿。

在多次艰苦作战和紧急转移中,刘亚楼和他的26名老乡逐渐分离,最终所有人四散开去,大家彼此间彻底失去了联系。

当与最后一名老乡刘文贵话别时,刘亚楼激动地握着刘文贵的双手说道:

“保重,等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我们再相聚!”

从军初期,刘亚楼就很快展露出惊人的军事天赋。

军事地图他基本上过目不忘,连河流的走向、山峰的海拔他都能一一还原。

更厉害的是,所有的枪支,只要是教官介绍过一遍的,他就能闭着眼睛进行拆卸和组装,且双手能够左右开弓。

不少和他一同参军的战士都戏称刘亚楼一定是国民党特务,一看就不像是新兵。

如果刘亚楼仅仅会“纸上谈兵”,那么他还不足以令大家瞠目结舌。

打实战的时候,刘亚楼的军事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当时红军主要的打法是游击战,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从未受过游击战训练的刘亚楼却偏偏在短时间内参悟了游击战的精髓。

毛主席与刘亚楼

每一次指战员交代作战任务后,刘亚楼已经能够从脑海中推演出大致的战斗流程,随即利用地形巧妙与敌人进行周旋。

刘亚楼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军中人人佩服的“常胜干部”。

凭借出色的战绩,刘亚楼于1930年被升任为营长,率众参加了文家战斗、长沙战斗、吉安战斗等战役,积累了大量指挥经验。

1934年10月,已经担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的刘亚楼随军参加长征,并在一线协同指挥“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经典战役。

然而,当部队行进到草地时,刘亚楼遭遇了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段经历。

当时刘亚楼担任“开道先锋”,指挥先头部队挺进。

突然他看到一名瘦骨嶙峋的战士一头栽倒在泥潭里,刘亚楼立即奔上前去搀扶这名极度虚弱的战士。

然而当刘亚楼替他擦拭干净脸上的污泥时,刘亚楼瞬间震惊了——这名奄奄一息的战士居然就是自己的老乡刘文贵。

刘文贵是当年跟随刘亚楼参加革命的战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出征前年仅16岁,刘亚楼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来照看。

此时刘文贵短暂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看到刘亚楼十分激动,他眼含热泪刚要开口,奈何长时间的饥饿导致刘文贵的身体太过虚弱说不出话来,很快再次陷入了昏迷。

刘亚楼泪如雨下,不断呼喊着刘文贵的名字,并将他背在自己的背上,表示就算是背,也要将刘文贵活着背出草地。

可惜的是,刘文贵最终牺牲在了刘亚楼的背上,这也是刘亚楼将军一生的伤痛回忆。

刘亚楼晚年回忆说,当时自己悲愤异常,他亲手将刘文贵烈士葬在了一处土坡下,并用叠石块的方式做了记号。

革命胜利后,刘亚楼曾专门派人到刘文贵牺牲的地方去寻找英烈的遗体,刘亚楼打算将他迁葬回老家。

结果那里被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了个遍,当年的小土坡早已面目全非,刘文贵烈士的遗体也已经尸骨无存。

胜利结束长征的刘亚楼更加坚定了革命信仰,他随即进入到红军大学进行深造,并在日后升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为革命事业培养军事人才。

1939年,刘亚楼受组织重托,只身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刘亚楼

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短时间内自学了俄文,并在学业上取得专业第一的成绩。

1942年,刘亚楼毕业后留在苏联红军中实习战斗,随即参加了著名的卫国战争。

凭借军功刘亚楼战后被授予苏联少将军衔,所以他是中国、苏联两国都公认的实职将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刘亚楼婉拒了苏联的高薪挽留,宣布退出苏联红军并于1945年8月返回祖国,投身到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

组建空军的总司令

回国后的刘亚楼立即被组织委以重任,与林彪、罗荣桓组成东北战场“王牌三人组”,被毛主席称为“林罗刘”。

解放战争打响后,刘亚楼就任东北军区总参谋长,协助林彪先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其中,刘亚楼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了著名的“天津战役”,以2.3万人伤亡的代价,仅耗时29个小时就歼灭了国民党天津守军13万人,俘虏天津守将国民党陆军中将陈长捷,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攻坚大城市的最快时间纪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刘亚楼终于见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

听着毛主席慷慨激昂地讲话,看着天安门广场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此时的刘亚楼心潮澎湃,他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离开家乡整整二十年了。

随即,他写下了当初跟随自己投身革命的26个战士的名字,派人去逐一打听他们的下落。

令刘亚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26个鲜活的生命已经全部牺牲在了革命的战火中。

听闻噩耗,刘亚楼肝肠寸断。

他明白是时候要履行当年许下的承诺了,也是时候把战士们的牺牲告诉乡亲父老。

1953年,刘亚楼拨冗回到了家乡。

听说功成名就的刘亚楼回来了,乡亲们无比激动,纷纷跑到村口去迎接这个大功臣大将军。

人群中,一个神秘的老婆婆步履蹒跚地挤到刘亚楼跟前,扯着嗓子问道:

“马头,文贵回来了吗?怎么没看见人呀?”

来人正是刘文贵年近九旬的奶奶。

听闻此话,这名开国上将终于抑制不了内心悲痛的情绪,眼泪一下子喷涌而出,他把26名战士们牺牲的情况逐一告诉众人。

大伙儿听闻刘亚楼的说明后纷纷掩面啜泣,但是没有一个人怪罪刘亚楼,更没有一个人表示后悔。

他们反而安慰刘亚楼,因为这些淳朴善良的百姓知道,此时内心最痛苦的便是刘亚楼。

面对乡亲们的善意,刘亚楼内心更加愧疚,他知道这辈子自己都永远亏欠了乡亲们,自己如今的地位和名誉都是那26名战士用牺牲换来的。

自此以后,刘亚楼暗下决心余生都要兢兢业业为革命事业奋斗,此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

辞别家乡后,刘亚楼立即返回到工作岗位上。

此时他担任的是中国空军司令员,奉命从无到有组建人民自己的空军。

为了这项事业,刘亚楼呕心沥血,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空军的建设中,被誉为中国的“空军之父”。

长年高强度的工作摧毁了刘亚楼的身体,从1963年起,他的身体就出了问题,但是刘亚楼不以为意,依旧抱病参加工作。

1964年底,刘亚楼常常疼得满地打滚,毛主席亲自下令安排刘亚楼到解放军医院做体检,结果是肝癌晚期。

1965年5月7日,这位百战不败的一代名将最终败给了病魔,享年55岁。

结语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刘亚楼将军生前最喜欢的一首词,也是他一生所践行的英雄主义。

没有刘亚楼,就没有“天津战役”这样彪炳史册的模范战例;没有刘亚楼,更不会有如今中国强大的空军力量。

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刘亚楼将军的历史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深切缅怀。

参考文献:

①钟兆云:《刘亚楼上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

②孙维韬:《空军司令刘亚楼》,北京:中共财富出版社,2014年。

10 阅读:5028
评论列表

孙桓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