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功自立门户,开启属于自己的说书生涯的起因,在现在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竟然是发缘于一碗杂面。当时在短时间内张俊功即在说书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其潜力被师傅进一步发掘。师傅断言,假以时日,他完全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在学习的关键阶段,张俊功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坚持自立门户,独自闯荡江湖。
本来师傅还希望他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学艺,直到真正引导其走向开宗立派的道路。师傅当时认为,张俊功虽然在说书方面天赋极高,但在短期内自立门户的条件显然还不够成熟。但是当师傅认为,在短期内开宗立派还为时尚早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也就是,张俊功在说书方面,其实不过是师傅稍作启蒙就基本上摸清了这行的门路,或者就是他走向成熟,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现炒现卖,灵活运用的过程,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成长。也可以说,他对这行真的是无师自通,其天赋之高,不仅超出了师傅的预料,也是其他同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上述所言,张俊功自立门户不完全是他的自信,说实在的,他当时也不能完全确定,凭借个人的天赋是否能够行走江湖。但是一碗杂面激发了他的勇气,让他毅然决然的走出独立创业的第一步。事情是这样的:
在过去的乡村,请书匠说书或者请戏班子唱戏,必是隆重而盛大的节目,一般是庙会或者红白喜事等,当然更有向神佛许下口愿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时,许诺得偿所愿以后一定会上布施,通过说几天书或者唱几天戏,是最常见以示答谢神恩的方式。不过后者多见于庙会等,因为戏班子毕竟是大场面的表演,一般家户是请不起的,只有民间出资才有力量请戏班子。而前者相对来说,说一场书基本上都在一般庄户人家的能力范围内,所以家户多请书匠。
当初,张俊功就是跟着师傅到王家洼说书,请他们说书的叫王三,王家说书就是为了还口愿。在以前,书匠在说书之前通常是不能吃饱饭的,只有说完书以后,才能饱餐一顿,也就是所谓的“饱吹饿唱”,可以说,这个规矩由来已久。说唱行业认为,吃饱了饭唱会伤气,说书是以说唱为主,按照规矩当然要饿着肚子上场表演。
说完书的当天,王三婆姨已经做好了两碗杂面,端上了炕。张俊功以为师徒二人一人一碗,所以他也没有多想就准备端起碗吃。但是王三婆姨对他说:娃娃你甭吃,让你师傅先吃,等你师傅吃的剩下了你再吃!饥肠辘辘的张俊功,刚要下筷子,就被主家婆姨阻止,一时间心里很不是滋味。师傅看出徒弟的尴尬,就推说他肚子疼,让徒弟先吃。
此事在张俊功的说书生涯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刺激他下定决心,摆脱学徒的命运,走出自立门户的第一步。现在人可能无法理解张俊功当时的心态。其实那根本不是一碗杂面的问题,而是严重伤害了他敏感的自尊。在旧时,不管是哪个行业的学徒,可能同时还扮演仆人的角色,多半要看师傅的眼色,或者还要为师傅干本行手艺以外的其他事情。
尤其在吃饭方面,一般是先让师傅吃饱,师傅吃剩下徒弟才能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可能对吃食方面并不是特别在意,很难理解吃饭先后能意味着什么。但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吃饭先后可能就象征地位,或者至少也是判定是否受人尊重的标准。由此可见,此事对张俊功的刺激,虽然也算不上是什么受辱,但至少让他有受歧视的感觉。也就是,不在于吃食本身,而是由吃食的先后待遇,让他倍感寄人篱下,做人徒弟的处境。那晚是一个不眠之夜,经过一晚上的反复考量,他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决定自立门户,第二天就告别了师傅,开始了他一生漫长而艰辛的卖艺生涯。
其实在张俊功的学艺生涯中,也不是限于跟一位师父学,他虽然自立门户,但还是博采众家之长,摈弃门户之见,灵活运用。当时陕北说书这一行,最著名的艺人就是韩起祥,张俊功说书受到了韩起祥极大的影响,至今还有人认为,张俊功大有韩起祥之风,在名师的指导下,张俊功的说书技艺日益提高。不过在此之前,张俊功说书,基本上还是默默无闻,这倒不是张俊功的说书艺术还不够趋于成熟,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还是处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他仅仅是在延安地区有一定的名气,真正让他名声鹊起,走出陕北,影响力覆盖宁夏、甘肃、山西、内蒙等地,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社会环境趋于宽容的大背景下,随着文艺的解冻,迎来各种文化和艺术,包括民间艺术也进入了发展高峰期,张俊功的成功,像很多各界的知名人士一样,都是拜新时期开放的文艺政策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