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也是东汉末年魏国的两位文学家,二人的夺嫡之争更是三国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
在这场争斗中曹丕最终取得胜利,作为胜利自然那要清算以往所受的委屈,而曹植则以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七步诗》保住性命,这首诗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严格来说,《七步诗》虽然保住曹植的性命,但却并不是真正的“七步诗”,因为在此之前他还做过一首。
曹丕见指着两头打架牛,让曹植作一首诗却不能有牛字,但这首词却不像《七步诗》知名。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曹操二子:曹丕和曹植古代继承制度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曹操的长子原本是曹昂,生母虽然是曹操姬妾刘氏,但他却深受父亲的喜欢,很有可能成为继承人。
然而宛城那一战他却给自己的父亲买单,曹操因调戏张绣的婶子被报复差点丢了小命,若非曹昂让出坐骑、典韦舍命保护,估计就不会有后来的曹操了。
曹昂一死世子之位便无人,曹丕、曹植正当年富力强时刻,二人的争夺战就此拉开帷幕。
曹丕从小就显示出文武双全的才华,擅长骑射喜爱诗赋,曾随曹操出征屡立战功。他的性格稳重沉着,善于团结人心,得到许多朝臣和亲贵的支持。
更重要的事,曹丕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能够在曹操的考验和曹植的挑战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对曹操的态度始终是小心翼翼,却又恭敬而不谄媚。
曹植也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之一,因为他有着惊人的文学才能,能够即兴作诗出口成章。
很多人都说“三曹”,其实曹操、曹丕的文学水平要比曹丕高得多,这也是为何曹操更喜欢曹植的原因之一。
曹植性格豪放奔放且不拘小节,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在政治场上却容易吃亏,他以才华赢得父亲的宠幸,却因恃才傲物失去百官们的支持,与杨修同属一类人。
总的来说,曹丕和曹植的才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前者擅长军事和政治,而后者更擅长文学和辩论。
相比较而言,曹丕的才能更适合治国安邦,曹植的才能更适合风花雪月,这是曹丕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根本原因。
曹操的决心曹丕的支持者多为朝中重臣和士族大族,如贾诩、崔琰、毛玠和司马懿等,这些人都是曹操的肱股之臣,而且还有着较高的权势和声望。
曹植也有自己的支持者,但多为文人雅士和小官小民,“助力”弱曹丕不少。
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从建安十六年开始,一直到建安二十一年结束,曹丕稳健谨慎、忍耐进取,曹植骄傲放纵、任性自满,即使如此曹操依然很信赖后者。
既然如此,曹操的家业为何又会落入曹丕之手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贾诩的言论。贾诩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毒士”,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曹操的家务事,但旁敲侧击的言语依然很有杀伤力。
有一次曹操询问他应该立谁为世子,贾诩自然不能直接说,但又必须给曹丕一定的助力,于是便拿袁绍的两个儿子举例。
大致意思就是,袁绍将家业传给二儿子,以至于大儿子心中不满,最后两个二人搞内讧,这才让您有机可乘成就大业。
言外之意很简单,就是你要是把家业传给曹植,很可能会步袁绍家族的后尘。当时,曹操对世子人选并没有表态,但从后面的行为来看认可贾诩的言论。
所以说曹丕能成就大业并不是以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更多的是靠着长子身份,曹昂死后他就是老大,嫡长子继承观念深入人心。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家业,随后又代汉自立为帝开创魏国的盛世,这个时候再也没人能骑在他的头顶上。
你以为曹植的危机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曹丕即位后对曹植依然心存忌惮,担心他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毕竟支持他的人依然还在。
回想当年曹植多次靠着才华宠爱压曹丕一头,如今局面出现彻底的反转,无论是从利益角度考虑,还是从恩怨角度来看,都到了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时刻。
七步诗与“无牛诗”有一次曹丕在宫中设宴,邀请曹植和其他王公大臣,期间还故意刁难弟弟让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处死。
他指着殿上一幅画说就以煮豆为题,本以为这样一个平常的题目能够难倒曹植,到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杀了对方。
曹植何尝不明白曹丕的用意,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挑战,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七步,随后作出一首诗即《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词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用豆和萁来比喻曹植、曹丕本是兄弟,现如今却要自相残害。这首诗一出全场哗然,曹丕也大吃一惊,心里既羞愧又恼怒但又不好明说,曹植趁机告辞安全回到府邸。
上述的介绍是大多数了解的版本,但根据《三国演义》原本记载事实并非如此,严格来说“七步诗”应当是“无牛诗”(个人简称)。
曹丕第一次让曹植作诗的话题是“两头牛在打架”。但诗词中不能出现牛字,而且还必须要在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处死对方,很考验人的才华。
然而,曹植却丝毫不怯场,七步之后吟出一首:“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相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诗词的最后两句话很有意思“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可以理解为不是我“曹植”干不过你,而是我再蓄力,若是欺人太甚也干斗上一斗。
曹丕见第一首诗没能难住弟弟,反而还惹得他非常生气,更加不能放虎归山,于是让他以两兄弟为题却不能出现兄弟儿字,这才有了“煮豆燃豆萁”,而诗的最后两句才是曹植放下杀心的缘由。
曹植先是与曹丕正面硬刚,随后又以兄弟情借坡下驴,危机才得以解除。
曹植本人虽然有政治抱负,但并不贪恋权力,后期只在自己的府邸里养一群文人,每天沉浸在文学创作中,安稳度过后半生。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吃屎的曹丕,曹家被人灭口就是他乱来[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