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是最能体现“怕井绳”效应的地方,即便是牛市气息到处弥漫的地方,也不能幸免。
10月3日9:00,富时A50期指高开1.34%;
10月3日9:15,富时A50期指涨至1.51%;
10月3日9:20,富时A50期指创新高后,大幅回调。
之后,恒生指数创近年最大跌幅,最后勉强V形反转。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突然变盘呢?
9:00,某办发了一个“清朗行动”。
本来,这是常态化的一件事,且与市场关系不大。
但在牛市暴涨犹豫期,“动物精神”特别敏感。
随着敏感神经的扩展,我们看到了,港股里市值第2的阿里,首当其冲。
最大下跌7个多点,最后收窄至-4.43%。
为什么是阿里?
因为,她最具备“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
港股这次回调,是牛市中场休息,还是酝酿着一场暴跌呢?
鲁迅:熊市初期多暴涨,牛市初期多暴跌。
在既有行为“转向初期”,矛与盾,分与歧,左与右构成的综合体,象麻绳一般纠结在一起。
创新思维者与固定思维者会发生激烈的碰撞,而各领风骚一会儿是今后的常态。
社会上不乏带着固定思维的“理性”人士,他们以“过来人”的视角,试图告诫入市未深的“娃娃”们,这是一场又一场骗局。
下面是相关群的实录:
股市: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对这个已免疫。”
“钱没这么好赚的,不要被忽悠了。”
“人为操作的市场能长久吗?”
房市:
“房价跌了40%,再好的ZC也涨不回来了。”
“蓄水池漏了,放最大的水都无济于事。”
“一堆钢筋水泥,哪值这么多钱。”
对固定思维者来说,转向是痛苦的。
固有的经验告诉他,这么多年坚持的方向,都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一次难道会例外?
转向,意味着要抹杀辛苦钻研得出来的“生存公式”。
于是,潜意识地会散发出一种不情愿,不甘心,不相信的“排斥行为”。
这种“生存公式”:股市是一场大欺骗,房市是一场大哄骗。
这种“排斥行为”:对股市走牛“嗤之以鼻”,对房市回暖“难以置信”。
对于他们的“看透”、“参透”、“悟透”,我深表同情。
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由“五彩斑斓”,调校成了“黑白相间”。
也许,黑白色才是人生真谛,可又何苦活这一着呢?
人生到头一场空,并不意味着中间不需要更多的精彩,否则与行尸走肉何异。
黑白人生,会少掉一些“折腾与亏损”,同时,也就少了一些“期盼与美好”。
言归正传。
关于两大市场(股市与楼市),确实存在着诸多分歧。
而分歧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分歧意味着下层会有更多的关注,分歧意味着上层会有更多的发力。
关注越多,发力越多,都有利于活跃两大市场。
单边行情,通常不会持久。
震荡是市场的常态,而震荡既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
所以,在接受上涨的同时,也需接受震荡。
市场的最奇妙之处在于,先到者吃肉,后来者喝汤。
更多的人是还没吃到肉,就先说肉不好吃,饱含着深深的酸意。
虽然“动物精神”堆积出来的大肉,很难全部吃到。
但不能否定,肉确实很香、很好吃这一客观事实。
市场的调整或上涨,都是一次次资产重估的过程。
而资产的价值,本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于是,在被情绪支配的市场里,价格总是被过度低估或高估。
而低估往往可以更低估,高估也可以更高估。
在没有新的利空主导下,或在不能证伪“未来会更好”的情况下,且跟随着子弹再飞一阵子又何妨?
也许,这一次的子弹带有新能源续航,能飞得更高,更久。
以上纯属个人情感展现,聊博一笑。
这次子弹创新了会拐弯的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