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堂弟毛碧珠是“富农”,主席59年回韶山没见到他,连发三问

孙桓谈国际 2023-06-10 06:13:05

1959年6月,阔别家乡32年之久的毛主席回到家乡韶山!

6月26日晚,毛主席在招待所摆下宴席,热情招待家乡父老。

一时间,无论是主席的亲朋好友,还是曾经的师生发小,全都收到了邀请。

大家心潮澎湃,扶老携幼前去与主席团聚,共叙家常。

然而,谁都没想到在如此融洽的氛围中,主席却罕见地发怒了。

正当所有宾客到齐入座,秘书表示可以开餐之际,主席却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高大的身躯开始环视四周,可是人已经都到齐了,大伙儿一时间都猜不出主席的用意。

就在这时,主席问道:

“老五呢?怎么没看见?”

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低头,默不作声。

“毛碧珠呢?是没有邀请他吗?”

主席立即又问了一遍。可是现场依旧无人应答,鸦雀无声。

主席这下子有点生气了,厉声问道:

“我五弟毛碧珠呢?为什么没有请他来?”

这句话令在场所有人都彻底惊到了,村干部低着头小声回答道:

“毛碧珠是富农,所以……”

那么这个主席口中的“五弟”毛碧珠到底是谁?面对这种情况,主席后来是怎样做的?

毛碧珠是何方神圣

在韶山毛主席故居中,有一张主席晚年还乡时的合影,照片中毛主席和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手挽手行走在田埂上,心情格外舒畅。

这位和主席并肩行走的人叫作毛宇居,他既是主席的堂兄,同时也是主席的启蒙老师。

毛主席最早便是在毛宇居的私塾上的学,因此二人的关系十分要好。

毛宇居的父亲名叫毛福生,是主席父亲毛贻昌(字顺生)的兄长。

毛福生有一个小儿子,便是上文中提到的毛碧珠(又名笔珠)。

根据家谱排序,毛碧珠亲切地称呼主席为“三哥”,而主席则唤毛碧珠为“五弟”或者“老五”。

由于毛主席孩提时代每天到私塾上学,且毛碧珠与主席年龄相仿,故而二人在童年时期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0年,时年17岁的毛主席写下了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随即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去寻求革命的真谛。

当时,毛宇居和毛碧珠等人都赶来为毛主席送行,他们十分敬佩主席的远大志向,同时又多有不舍。

这一别,竟是整整十年。

毛泽东

十年后,主席返回家乡,并发动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以及堂妹毛泽建一起革命。

主席的魄力同时也感染了血气方刚的毛碧珠,他告别兄长,跟随自己敬爱的“三哥”一起踏上了前往长沙的漫漫征途。

到达长沙后,主席指示毛碧珠充当毛泽覃的副手,协助他处理长沙的地下工作。

1925年,毛碧珠追随主席回到韶山,并在家乡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毛碧珠带头参加了农会,给予了主席莫大的支持。

照此发展下去,毛碧珠也将成长为党的核心骨干力量,然而一切的好局面在1927年戛然而止。

当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随即,白色恐怖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长沙于5月21日发生了“马日事变”,百余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

严峻的斗争形势让党组织开始担心大家的安慰,中央下达命令,让同志们先自行隐蔽,注意安全。

毛碧珠因此与组织断了联系,不得已回到老家韶山务农。

至此,毛主席与毛碧珠这一对兄弟就此分道扬镳,二人的人生也各自走上了一条天差地别的道路。

革命年代分道扬镳

与此同时,他的大哥毛宇居也重新办起了私塾,一边授课一边关注时局,期待能够听到毛主席的好消息。

毛主席把亲人都带离家乡后,留在家乡的田产就没有人打理了。

这时候毛碧珠承担起这个重任,他根据毛主席1920年回乡时的交代,把这些田产都交给了毛震公祠来管理,同时帮着修缮毛主席的老宅。

随着斗争形势发生转变,毛碧珠得知毛主席已经到了陕北,并在延安领导着全国抗日,此时毛碧珠感到无比骄傲。

虽然毛碧珠现在只是农民身份,但是在主席身边的这些年令他视野大开,也掌握了普通农民根本没有具备的先进知识。

因此,他在老家的这些年苦心经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一口气买下了几亩地。

难能可贵的是,毛碧珠并没有为富不仁。

反之,他始终谨记毛主席的教诲,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

毛碧珠经常对村里的贫困户伸出援手,帮他们修建房屋,或是发粮食。

毛碧珠的这些善举也得到了父老乡亲的认可,大家都十分拥护这个毛主席的堂弟。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主席回乡罕见发怒

由于毛碧珠家中既有田产又有家私,但考虑到他为人仗义,且主动响应国家政策,将多余的田产全部上缴。

所以当地政府并没有将他列为地主,而是划分成为“富农”。

毛碧珠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改革,没有丝毫埋怨,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三哥是国家主席,决不能因为自己的这点田地,就给主席添麻烦。

1959年6月,主席即将返乡的消息传遍了韶山冲,家乡父老欢欣鼓舞,纷纷等待着与主席见上一面,互诉衷肠。

根据中央办公厅的指示,韶山的地方干部着手拟定参加主席招待宴会的人员名单。

毛主席对这件事也是高度重视,并且提出要求,此次宴会,家乡的亲朋好友、师生同学等都要邀请到。

按照主席的要求,很快一份长长的名单就被确定下来。

然而,进行审核的时候,有一个人是否应该被邀请却成为了大家争论的焦点,这个人就是毛碧珠。

一村干部看到毛碧珠的名字赫然在列,便立即提出反对意见。

理由主要是因为毛碧珠是“富农”。

就这样,原本好端端的一次聚会,突然间就被抬高到了上纲上线的程度。

在这样的氛围下,其他人不好再坚持,于是毛碧珠的名字就从名单上被粗暴地划掉了。

得知消息后的毛碧珠十分委屈,也感到万般无奈。

此时他与三哥已经几十年未见,而自己也早就不是什么“富农”了。

他的田产早就分给了穷人,自己不光平日勤勤恳恳,每日还要不辞辛劳地下地劳动,日子过得也十分艰苦。

6月26日当晚,待嘉宾全部入座后,毛主席站起身来环视四周,他并没有看到毛碧珠的身影,这让主席有些失落。

更令主席感到生气的是,在他连问三遍毛碧珠在哪里的时候,现场的工作人员居然说毛碧珠是“富农”就没有邀请他。

其实,就在主席罕见发怒的同一时间,毛碧珠就在一墙之隔的门外,他想要见主席却被无情地拦在了门外。

毛碧珠不禁潸然泪下,一屁股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哭了起来。

屋内,毛主席厉声地和当地的干部说道:

“立马去请毛碧珠过来赴宴,他是我堂弟,难不成他会害我?”

就这样,这些干部一推开大门,就看到毛碧珠佝偻着身子坐在台阶上,于是立马上前去搀扶,将他请到屋内与毛主席相见。

主席看得泪眼婆娑的毛碧珠,已然猜到了八九分,只见他老人家立即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毛碧珠的双手,动情说道:

“五弟啊,你怎么苍老了这么多?”

听到主席的关怀,毛碧珠再次泪流不止,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地点头,从牙缝中蹦出两个感人肺腑的字眼来:

“三哥!”

字里行间都是关怀

宴席散去,主席单独把毛碧珠留了下来,他有一番心里话要同自己的五弟好好聊一聊。

主席让工作人员给毛碧珠泡了一杯清茶,二人坐在沙发上促膝长谈。主席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

毛碧珠告诉主席自己的原配妻子很早之前就过世了,后来续弦娶了杨氏为妻,结果杨氏不久后也去世了。

毛碧珠想到自己一连去世了两任妻子,于是就此断了续弦的念头,过着鳏居的生活。

听到这里,主席不禁连连摇头,他不曾料想毛碧珠的家庭生活会如此坎坷。

然而,更令主席伤感的话还在后头。

毛碧珠育有一子,名叫毛远翱,可惜这个独子也已经过世,自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好在毛远翱留下了一儿一女,如今祖孙三人相依为命。

听到这里,毛主席唏嘘不已,也终于明白了缘何毛碧珠会变得如此沧桑,显然是生活令他尝尽了苦楚。

“地方政府关心你吗?”

毛碧珠看着主席身边的村干部,回答:

“没有!”

主席看着眼前的五弟,恍惚间想到了鲁迅文章中闰土的形象,内心十分伤感。

结束谈话后,主席与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而毛碧珠则出现在照片角落的位置。

在送别毛碧珠时,主席抚摸着他的后背,动情地说道:

“你老了,回去注意身体,让孩子多干些活,好好听党的话。”

毛碧珠走后,主席久久无法入眠。

他深知国家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要处理,人民还有许多的诉求没有解决。

因此他很快返回了北京,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此后,但凡有家乡来的亲人到北京探望毛主席,主席都会关切地询问一下毛碧珠的现状。

毛宇居到北京后,主席还专门准备了一批布料,让毛宇居和毛碧珠兄弟二人分一下,做几件新衣服穿。

还有一次,毛碧珠的堂弟毛纯珠进京,主席得知消息后热情地在家中设宴款待了毛纯珠。

席间主席再度询问毛碧珠的情况,并写了一封信委托毛纯珠带回韶山交给毛碧珠。

信中主席替毛碧珠加入了农民合作社而感到高兴,并鼓励他努力工作,祝福他安康。

收到主席来信的毛碧珠格外高兴,在当地的待遇也逐步得到改善。

主席一生严于律己,却宽以待人。

结语

在主席的带领下,人民翻身作主,国家欣欣向荣,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们肩负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不同的人生境遇。

但是他们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如今的中国,如果没有当初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就不会有今天繁荣强盛的局面,历史终究属于广大人民,历史由广大人民所书写。

0 阅读:78

孙桓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