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对联“烟锁池塘柳”,举子对不出,乾隆:状元就是你了

自说文史 2018-12-11 09:22:23

自从有了对联后,也就有许多千古名对流传下来,让今天的人得以欣赏。不过对联的著作权不比诗词歌赋那样,文人墨客很重视,所以许多对联都是通过附会名人才得以流传至今。

比如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由于他对自己的文采足够自信,又贵为皇帝,所以许多奇闻异事往往都会附会到他身上,毕竟大家喜欢听。

相传有一年,科举考试,经过层层考,层层选之后,有两个人难分高下,他们容貌都俊美,也都擅长诗词,文章写的也好。于是进入殿试阶段,即由皇上亲自考察,并决定谁是状元。

乾隆在问过几个问题后,觉着两人的确都不错,可又必须选出一人做状元,怎么办?他忽然想到一个对联,于是他说,朕这里有一副对联,谁要是能对出来,谁就是今科状元,上联“烟锁池塘柳”。

烟锁池塘柳,只有五个字,描述的也只是简单的景色,但关键是这五个字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个偏旁部首,属于中国人讲究的五行。

这对联并非乾隆原创,而是明代陈子升在一本琴谱《中洲草堂遗集》中所提到的,当时无人能对,直到乾隆时也没人对出来。

两位学生一听,其中一个略一思索,立刻回答:这个对子我对不出来。另一个学生不甘心,苦苦思索,过了许久才说自己对不上。

乾隆二话不说,立刻对第一人说,你就是状元。第二个人想不通,明明都没回答出来,怎么就点另一个人为状元了呢?可他又不敢问,只能心有不甘默默地站着。

满殿大臣也不明所以,请教乾隆之后才搞懂。

乾隆说:此对是几百年绝对,没人能对的出来。状元当时只是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自己对不出,可见他很快就领悟到了这副对联的精髓,而且他清楚自己的才学,知道对不上来。榜眼想了很久,可见要么是不知此联之精髓,要么是不知自己才学,故而朕没把状元给他。

榜眼听了,心悦诚服。

烟锁池塘柳,清代人梁章钜曾在《巧对续录》中提到过,并以“炮镇海城楼”对,不知道是他所创还是记录别人了。另外,此联还有人以“灯染钓鱼城”对,后来到今天,有人以“锈堵油烟机”对,可谓有趣。

0 阅读:1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