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丨后周开国皇帝,黄袍加身的鼻祖,赵匡胤的政治启蒙老师

雁芙说历史 2024-05-27 06:52:14

五代十国那段乱世中,涌现了很多传奇人物,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极少数从最底层打拼,最终逆袭成一代帝王的厉害角色。

郭威的人生经历不仅十分传奇,而且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

五代十国这段仅有53年的大分裂时代,从军阀混战开始走向统一的过程中,郭威无疑是扮演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他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后周帝国,往前承接的是五代十国以来的中原第五代割据政权,但他致力于改变五代以来军人专权的局面,发展文治,开启五代十国走向统一的前奏。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传奇的一生(本文穿插了一部分五代十国历史脉络,故篇幅较长)。

少年贫苦,参军获奇遇

郭威出生于904年,那时候还是唐朝末期,距离唐朝灭亡仅有3年时间,所以郭威的一生,算是经历了从唐朝到五代十国绝大部分历史。

但郭威的身世是存在争议的。

《新五代史》说,郭威的父亲郭简原本是唐末军阀李克用管辖的顺州刺史,后来被另一个叫刘仁恭的军阀杀了。

当时郭威才几岁,他母亲王氏只好带着他前往潞州,但王氏在途中不幸离世,年幼的郭威则是被姨母韩氏养大,但过得比较贫苦。

《旧五代史》则说,郭威原本姓常,后来随母亲改嫁到郭家,于是也改姓郭,但是这个姓郭的人,家庭条件也不好,郭威还是很贫贱。

反正不管怎么说,郭威自小家贫,日子过得很苦是肯定的。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郭威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而且体格健壮,勇力过人,但也养成了酗酒、嗜赌的不良习惯。

不过有一点特别之处,不知道是为了在江湖上显得与众不同还是别的原因,郭威在自己的脖子上纹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因此在江湖上得了一个“郭雀儿”的外号。

就这样,在底层混迹的郭威,18岁的那一年,他终于迎来第一个机遇。

这一年,泽路节度使李继韬招兵买马,郭威见此情景,为了谋一条出路,当即决定报名,被李继韬编入帐下亲兵队伍。

然而,郭威当兵才没几天,就给自己惹出命案来。

有一次,郭威听说街头有一个屠夫,气力过人,经常仗着自己过人的力气欺行霸市,十分跋扈,搞得周围的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一般人被他欺负了,也只能忍气吞声。

郭威知道这事儿后,好打抱不平的他当即决定替大家收拾一下这个屠夫。

于是故意到这个屠夫的门市买肉,然后各种挑毛病,找茬骂屠夫,由于郭威名声在外,屠夫也知道他不好惹,所以一向是飞扬跋扈的屠夫,这次竟然也破天荒地选择忍气吞声。

谁知,郭威越骂越起劲,各种难听的话都说了出来,最后屠夫实在忍不了,干脆就耍无赖,挑衅郭威,并解开衣服,露出肚子说道:有本事你朝这里捅一刀?

正在气头上的郭威,一刀就捅了下去,屠夫当场毙命。

事发后,官府的人立即逮捕了郭威,将其关进大牢。

按理说,这属于故意杀人,要判死刑的,但泽路节度使李继韬看郭威身材威猛,勇武过人,又欣赏他的胆气,直接就把人给放了,郭威由此逃过一劫。

可没过多久,郭威就失去了李继韬这一大靠山。

当时正处于五代十国中第一代王朝后梁末期,建立后梁政权的朱温和盘踞在山西一带的李克用是仇敌,双方经常互相攻伐。

李克用死后,他儿子李存勖继承了他的晋王之位,也和后梁打得不可开交。

泽路节度使李继韬的父亲李嗣昭原本是李存勖手下的大将,但在与后梁的战争中战死,后来李继韬承袭父爵,做了节度使后,投降后梁。

不久后,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五代十国进入第二代,李继韬又重新归顺后唐,但在暗中密谋反叛,结果被后唐皇帝李存勖杀掉。

李继韬死后,他的军队也被李存勖收编,郭威由此被编入到了皇帝李存勖的亲军中,从此失去一大靠山。

然而,祸不单行,没过几年,后唐内部发生了剧变。

李存勖攻灭后梁,称帝并建立后唐帝国以后,又发兵攻灭了前蜀政权,实力抵达巅峰,是当时唯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政权。

但此时的李存勖开始变得十分荒唐,成了无道昏君,不仅沉迷唱戏、荒废朝政,而且极度宠信戏子,甚至让戏子参与朝政,很快就搞得民不聊生,连军队都大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没过多久就爆发了兵变,李存勖先是派义兄李嗣源率军平乱,结果平乱部队半路上哗变,挟持李嗣源加入到叛军中,李嗣源无奈下只能加入叛军队伍。

得知情况后,李存勖决定亲率大军平乱平乱,结果他率领的部队再次哗变,将其射杀。

不久之后,李嗣源夺取了皇位。

此时,作为前任皇帝的亲兵,郭威也由此被调离军中,安排了其他职业。

但也正是在这最低谷的时候,郭威收获了一段传奇爱情。

李嗣源称帝后,专注于内政的治理,纠正了李存勖时代的很多错误政策,对于李存勖的后宫妃嫔以及那些养在宫里的戏子,他是没有兴趣的,所以都给遣散了。

这其中就有一位柴小姐,她家里原本是大户人家,后来被李存勖收入后宫,成了妃嫔。

收到李嗣源遣散后宫的消息后,柴小姐的父母来接她一起回家乡,结果遇到暴风雨天气,只得暂住馆驿。

这期间,郭威就被安排做了邮舍队长,工作地点就在柴小姐一行人所在的馆驿一带。

那天又特别巧,两人正好在馆驿中偶遇,柴小姐一看郭威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很是独特,又见郭威身材高大威猛,一脸英气,当场就心生爱意,简直就是一见钟情,因此有了想要嫁给郭威的想法。

谁知,她将这件事跟同行的父母说了以后,她的父母一听是个穷小子,十分反对。

毕竟柴小姐不仅是大户人家,而且曾经是皇帝的嫔妃,如今就算改嫁,也得是嫁给节度使之类的封疆大吏,怎么能嫁给一个邮舍队长呢?

可柴小姐坚持认为,郭威身上有英雄气,日后必能成大器,坚定地要嫁给郭威。

同时将自己从皇宫带出来的钱财分成两份,一份留给父母,算是尽孝心,一半充作自己的嫁妆,执意要下嫁给郭威。

她的父母见女儿如此坚定,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这门婚事。

女悉取装具,计直千万,分其半以与父母。令归魏,曰:"儿见沟旁邮舍队长,项黵黑为雀形者,极贵人也,愿事之。"问之,乃周祖也。父母大愧,然终不能夺。他日,语周祖曰:"君贵不可言,妾有缗钱五百万资君,时不可失。"——《宋史》

就这样,郭威在落魄的时候,天上掉下个柴妹妹,他不仅收获了美满的爱情,还获得了一份家业。

据《宋史》记载,柴小姐给自己留的那一半嫁妆钱,足足有500万缗钱,她嫁给郭威后,这是相当丰厚的家业。

两人成婚后,郭威十分疼爱妻子,也很听老婆的话。

在柴小姐的影响下,郭威逐渐改掉了以前赌博成性,嗜酒如命的不良习惯,整个人也变得积极进取起来。

不久之后,在柴小姐的激励下,郭威决定前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麾下投军,好出人头地。

值得注意的是,郭威还是个爱学习的人,此前他还在后唐军队的时候,就曾经认识一个叫李琼的人,两人很快结成好友,李琼也是个爱学习之人,后来也成长为一员大将。

后来有一次,郭威去拜访李琼,发现他正坐在堂上全神贯注地看一本名叫《阃(kǔn)外春秋》的书。

郭威好奇之下,就拿来翻看了一下,结果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随即便请求李琼教他书中的用兵法门。

此后,郭威便迷上了这本书。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还和用兵法门有关系呢?

其实这本书是唐朝一个叫李筌的人编写的,主要讲述从周武王攻克殷商开始,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双王,俘虏窦建德为止,共1700多年的军事、战争历史。

不过此书已失传,目前仅有一些残卷留存于世。

郭威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他从这本书中应该悟出了不少门道。

在投入石敬瑭麾下后,郭威被任命为侍卫军吏,属于军队最底层的芝麻小官儿。

当时石敬瑭手下有个大将叫刘知远,职务是侍卫都虞侯,属于高级武将,属于侍卫司这支军队的统兵大将之一。

郭威由此成为了刘知远的部下,郭威由此和刘知远结识,这将成为他一生中的重大机遇。

不久之后,后唐宣武节度使朱守殷起兵叛乱,皇帝李嗣源率军亲征,石敬瑭作为李嗣源的女婿也统领一支军队参与平乱。

此战中,石敬瑭的部队率先攻上城楼,郭威因作战勇猛,立下战功,加上他又识字,有文化,所以受到石敬瑭的器重,随即就给他升职,令其掌管军籍。

在之后的日子里,郭威和刘知远走得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受到刘知远的器重,引为心腹。

接下来大约10年时间里,中原再次发生剧变。

后唐皇帝李嗣源死于933年,他的儿子李从厚登基,但他的义兄李从珂是凤翔节度使、先帝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都手握重兵,由此受到李从厚的忌惮。

李从厚为了削弱节度使的兵权,下令将李从珂调离凤翔,改任天平节度使,节度使一旦离开了老巢,去新的地方,哪怕也是节度使的职务,由于兵将都不是自己的,就指挥不动军队了,因此调离老巢这事儿基本等同于削掉兵权。

所以,李从珂不干,随后便起兵攻入皇宫,干掉了李从厚,自己登上帝位。

但李从珂登基后,也忌惮石敬瑭,又走上了李从厚的老路,下令将石敬瑭调离河东。

石敬瑭也不愿意丢掉兵权,于是起兵与朝廷对抗,但石敬瑭的实力不济,于是干了一件十分无耻的事情。

他派人与契丹人联系,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作为礼物,并认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干爹,以此换取契丹出兵帮自己。

不久之后,在契丹骑兵的武力支持下,石敬瑭一举攻灭后唐,占领中原,同时宣布称帝,建立后晋政权,此为五代十国之第三代。

石敬瑭登基后,他的心腹大将刘知远被调到河东担任节度使,郭威也跟着去了河东。

这期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认为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臣的行为十分可耻,简直就是在卖国。

此时,由于契丹的扩张,中原北部的其他游牧民族由于不愿被契丹人奴役,纷纷归附中原,其中就包含了吐谷浑部落。

安重荣于是联合这些部落,扩充军备,决定起兵反对石敬瑭。

当时刘知远之所以被石敬瑭调到河东担任节度使,就是为了让刘知远对付安重荣。

这期间,郭威帮着刘知远谋划,并且亲自出面,策反了吐谷浑部落首领白承福,并成功让白承福所部归属到刘知远帐下,安重荣也很快兵败被杀。

但不久之后,石敬瑭病死,他的儿子石重贵登基为帝。

石重贵登基后,对契丹人不满,双方很快闹翻,于是大打出手,爆发了多起大规模战争。

而刘知远作为后晋的一方节度使,他有自己的私心,在后晋和契丹大战期间,他选择了保存实力,拒不增援,就在一边旁观。

很快,耶律德光亲率大军一举突破后晋防线,随即攻破开封,俘虏石重贵,灭亡后晋。

耶律德光借此机会攻占了中原,并且在中原宣布称帝。

但是,契丹人在中原烧杀抢掠,点燃了中原百姓的怒火,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后晋节度使,还有大量的民间力量,纷纷组建自己的武装,对契丹人发起致命打击。

契丹人虽然占领了中原,但是很快就陷入了中原百姓的汪洋大海,损失惨重。

耶律德光眼见无法在中原立足,于是下令北还,结果半路上就病死了。

这期间,刘知远有了称帝的想法,他麾下众臣岂能不明白,于是在麾下文臣武将的“劝进”下,刘知远在太原宣布称帝。

称帝之后,刘知远当即竖起抵抗契丹的旗帜,立即获得各路武装的拥护。

随后,他决定统率大军南下,攻取开封,收复被契丹占领的中原。

但实际上,刘知远这是浑水摸鱼,他并不打算和契丹人拼命,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让自己的嫡系部队和契丹主力正面交战过。

可他要夺取开封,占领中原,就必须率军南下,那样的话,难免要和契丹人发生大规模决战。

当时刘知远麾下的大将们提出了两种进军方案,但都不是特别完美。

关键时刻,郭威提出了第三种方案,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大概原则就是在行军路线上,尽可能避开契丹军队北还的路线,一路直奔开封而去。

反正就是尽量避免与北还的契丹军队交战,只要绕过契丹军队,南下顺利夺取开封即可。

这种方案是实施难度最小,代价也是最小的一个。

因为当时后晋已经被灭掉,契丹军队也在北撤,中原其实处于无政府状态,只要避开了契丹军队,那么他刘知远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开封、洛阳,进而掌控中原。

事后,刘知远当即决定采取郭威的方案,迅速向南进军,由此一举夺取了洛阳、开封。

接下来,刘知远在郭威等人的出谋划策下,逐渐掌控了整个中原,建立了后汉政权,此为五代十国的第四代。

而郭威由于在刘知远的称帝过程中,出力较大,谋划也较多,被升职为枢密副使,郭威由此一跃成为当时最高军事机构的副长官。

至此,郭威从当年家境贫寒的大头兵,经过20多年的奋斗,终于算是功成名就。

然而,刘知远称帝后,仅仅做了一年皇帝,便病死于开封,临死前指定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人为托孤大臣。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佑登基为帝,是为后汉隐帝。

但刘承佑登基后不久,便在后汉掀起了新的风浪,郭威也被逼着起兵反抗,并最终成为后周开国皇帝。

郭威崛起,成为权臣

刘承佑登基后,最开始和辅政大臣之间的相处还算融洽,君臣上下一致,基本没有发生过冲突,郭威也升职为枢密使。

但刘承佑在龙椅上连屁股都没坐热,后汉内部很快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先后起兵谋反,朝廷多次派出征讨大军,却次次无功而返。

刘承佑只好请郭威挂帅出征,负责平乱。

叛军中,李守贞是最强的一支,此人不是简单人物,早在石敬瑭还在位的时候,他就受到器重,到了石重贵时代,他又平定杨光远叛乱,因而升职为兵马督监,同平章事(宰相)。

契丹人攻入中原后,这小子投降了契丹,后来刘知远称帝后,将其招抚,任命为河中节度使。

所以,此人在军中资历极深,就连郭威率领的中央禁军中都有不少人曾经是李守贞的部下,而且还深得军心。

因此,朝廷要想对付李守贞,难度极高。

但郭威出征之前,有个厉害人物跟他说了一段话,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而且这话对郭威崛起为朝中威望第一的重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冯道,此人堪称乱世不倒翁,在五代十国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

他跟郭威说:

李守贞倚仗着自己是朝廷老将,在军队中素有较高威望,连官军士卒都有大量的人对他有旧情,你此去要注意,不要吝惜朝廷的财物,多赏赐士卒,这样就能化解他在这方面的优势了。

这段话,郭威不仅把这句话听进去了,而且奉为座右铭。

冯道的意思很简单,李守贞在军中有威望,跟士卒有感情,但你郭威可以利用朝廷给的钱财,笼络人心,厚待士卒。

反正又不花自己的钱,用着朝廷的钱,给了士兵好处,你建立了威望,士卒们很快就会忘记李守贞多年前带他们打仗的日子了,只会记得当下郭威的好。

郭威带着军队出发后,果然按照冯道的办法,对待士卒和军官非常之好。

只要有人稍微立了哪怕一丁点功劳,他就会立即给出真金白银的赏赐,朝廷赏给郭威的金银财宝,他自己也一点不留,一转手就全部分给了部下。

要是有人在作战中受了伤,他就会亲自去探望,查看伤情,以表达对士兵的关心。

如果有人犯了错误,违反了军纪,只要不是谋反,郭威就会网开一面,情节轻微的不予追究,情节严重的也就是象征性惩罚一下。

就这样,郭威在军队中很快就树立起了“爱兵如子”的好名声,这支跟随郭威出征的中央禁军,对郭威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十分拥戴他,作战也更加拼命。

值得注意的是,郭威带着大军前去平乱期间,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在日后改变了一个时代。

当时,郭威安营扎寨后,有个年轻人前来投军,这个人就是赵匡胤,他在经过两年的游历后,决定投入到郭威的军队效力。

而且赵匡胤的父亲和郭威互相认识,算是故人,因此,郭威决定收下赵匡胤,并且将其放在身边做了亲兵。

此后,郭威以重兵围困李守贞,在长期的围困中,叛军城内缺衣少粮,饱一顿饿一顿,李守贞无数次派兵突围,均被击败。

不久之后,郭威看叛军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当即发起进攻,李守贞大败,最终自焚而死,其他两镇叛军也很快被击败。

这里面最关键的其实还不是郭威带兵平乱这事儿,而是他通过这次带兵的机会,利用朝廷给的钱财以及身为统帅的权力,在军队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冯道对他说的那番话。

同时,郭威平定叛乱后,在城中发现了大量叛军与朝廷大臣之间的书信往来,这些大臣们原来都是墙头草,都在观望成败,还暗中和李守贞往来。

要是把这些书信上交朝廷,绝对足以诛杀很多大臣。

但郭威选择将这些文件就地销毁,一把火就给点了。

这就是郭威的高明之处,这么一来,朝廷里有不少人都得感谢郭威,要不是他销毁这些文件,不知有多少人会因此被处死。

因此,这件事令郭威在朝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人气值上涨不少。

后来郭威带着军队返回都城,接着又把冯道那段话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

郭威平定了叛乱,这是莫大的功劳,皇帝刘承佑打算重赏郭威。

谁知,郭威当场就推辞了,他上奏说,我领兵在外,粮草军需、后勤供应、后方安全等诸多事宜全靠朝廷各位大臣鼎立支持,因此要论功劳的话,我不敢独自居功,应该是大家的功劳。

郭威这么谦让一番,并且将功劳推给了大臣们,于是,朝廷下令对大臣们进行封赏,给钱给官儿,人人有份。

此事一出,郭威在朝野上下,顿时人气大涨,威望飙升,那么多大臣,就因为郭威一句话,都获得了封赏,哪儿能不高兴,纷纷称赞郭威。

但毕竟郭威带兵平定了叛乱,皇帝还是打算单独给他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奖赏。

谁知郭威又推辞了,他说之所以能平定叛乱,都是陛下英明,朝野上下鼎力支持,还有各大藩镇的积极配合,才能打赢战争。

好了,这下郭威把平乱的功劳再一次扩大,都推给了后汉境内的藩镇大员。

由此,朝廷又一次下令嘉奖大臣,天下各大藩镇节度使,只要没参与叛乱的,一律给予奖赏,该升官儿的升官儿,该给钱的给钱。

如此一来,郭威的人气扩大到整个后汉王朝,天下各地官员都因郭威的推辞而受益,因此人人称颂郭威是忠厚的长者。

这其实就是郭威受到冯道那段话的启示,拿着朝廷的钱,为自己收揽人心,树立个人威望,反正花的钱,给的官职,都是朝廷的,自己一分钱不需要出,一本万利啊。

就这样,原本威望并不算高的郭威,经过这次事件后,他的个人威望抵达巅峰,超越了很多前辈。

说真的,郭威做的这一切,都被赵匡胤学会了,在不久的将来,赵匡胤将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此后,契丹人进犯,郭威又带着军队北上抵御契丹,沿途各大藩镇皆归其节度,不久后,郭威大败契丹,再次建立军功。

可宫里的皇帝在做了几年皇帝后,开始想搞事情了。

刘承佑继位以来,认为父亲刘知远死前给他指定的这些托孤大臣掣肘了自己,而且还有像郭威这种掌握兵权的人,始终是个威胁。

因此,刘承佑决定对朝廷进行一番清洗,巩固皇权,而郭威也卷入其中,最后被迫起兵谋反,并成功夺取皇位。

黄袍加身,郭威称帝

950年,契丹进犯,郭威再次领兵北上抵御契丹,谁知他前脚刚走,刘承佑就在京城大开杀戒,将几名托孤大臣全给杀了。

紧接着,刘承佑开始对掌握兵权的武将下手。

他秘密下令,要求镇宁节度使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中央禁军步兵统领)指挥使王殷,令侍卫马军指挥使(中央禁军骑兵统领)郭崇诛杀郭威和王峻等人。

然而,刘承佑想得太简单了,以为下几道秘密旨意,就能干掉这些大将。

他完全低估了这些久经沙场的大将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镇宁节度使李弘义是皇帝的舅舅,可这位国舅爷接到密旨后,不仅不敢动手,还十分担心惹火上身,因为在他看来,郭威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弄不好,自己的命都得搭进去。

所以,李弘义没有执行这份密旨,还把这事儿透露给了郭威。

郭威收到消息后,一番思考之下,当场就有了主意。

他先是伪造了一份圣旨,然后召集军中主要将领说是要开重大会议。

等众将都到齐了以后,郭威就假意哭丧着脸,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跟众将说,皇帝秘密下旨,要求郭威设法将军中众多将领都给做掉,但我郭威念及与诸位的兄弟情义,不忍心这么做,所以召集大家,商议对策。

说完便将那份伪造的圣旨给大家看了一遍,这些将领多数都是粗人,哪儿见过真的圣旨啊,经过郭威这么一番忽悠,当场确信皇帝要杀他们的事儿是真的。

这时,众将都怒火难消,既然皇帝都要杀自己了,还商量什么?直接反了吧!

此时此刻,郭威根本不需要进行动员,那些将领们已经个个群情激奋,要求起兵反抗朝廷了。

就这样,在一番忽悠下,郭威获得了众将的一致支持,随即率领大军以“清君侧”的名义宣布讨伐朝廷,接着一路杀向京城。

皇帝刘承佑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镇压,同时将郭威留在京城的全家老小,全部诛杀,一个不留。

可他派出的官军却连战连败,被郭威一路杀到京城,刘承佑也在出逃的过程中被部下杀死。

郭威进入京城后,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坐上皇位时,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所有跟着他起兵的人目瞪口呆。

因为郭威不仅没有称帝,还入宫找李太后商议,最后决定拥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

这下可把众人给惊呆了,大家都不理解,郭威全家都被杀了,他也冒着生命危险起兵反抗朝廷,如今好不容易成功了,究竟为什么不登上皇位,反而还要立一个刘家人为帝?

事实上,郭威之所以没有直接称帝,是有原因的,他拥立刘赟这事儿也是有算计的。

刘赟原本是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崇又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亲弟弟,因为喜欢刘赟这个侄子,所以干脆接过来给自己做了养子。

当时郭威起兵的时候,刘承佑曾经下诏各地藩镇起兵勤王,身在太原的刘崇也响应,当即派兵南下,可还没赶到,刘承佑就死了。

郭威此时面临的局势是,刘崇作为后汉王朝的宗室亲王,手里还掌握着一支精兵,而且已经南下,正在逼近京城。

刘崇的儿子刘赟是武宁节度使,手里也有军队。

刘知远还有个弟弟刘信,是忠武节度使,手里也有军队,还有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虽然刚刚被郭威击败,但他逃回去了,手里的军队并未伤及元气。

这些人都是一方藩镇,如果郭威称帝,他们是不会同意的,而且还会发兵讨伐。

郭威此时虽然政治声望很高,但他手底下这些士兵会不会为他效死力呢?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那些将领被郭威忽悠着一起谋反,是为了保命,可那么多的士兵也跟着干,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趁乱发财,而不是真心忠于某个人。

他们今天能跟着郭威反叛朝廷,明天就有可能背叛郭威,是很难为了郭威个人的事业拼命的。

因此,郭威既面临着被讨伐的危险,内部又不够团结,他需要先稳住外面那几个虎视眈眈的节度使,争取缓冲时间来解决问题。

但是,这是郭威一箭双雕的计谋。

他拥立刘赟为帝,就稳住了最强藩镇河东节度使刘崇,而且刘赟一旦进京,离开了武宁节度使的职务,他就没了兵权,相当于解除了一大威胁。

其他两个藩镇实力不是很强,自然不敢行动,这便是一箭双雕的第一雕。

紧接着,郭威以李太后的名义派人去接刘赟进京登基,另一边的刘崇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了,当即决定将进逼京城的军队撤回太原,这对郭威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可在这个时候,郭威手底下那些将领和士兵们已经开始惶恐不安。

这就是郭威一箭双雕的第二雕。

这些将领和士兵们跟着郭威谋反,原以为郭威会趁机称帝,然后封赏群臣,他们好乘机升官发财。

谁知,郭威转身就拥立刘赟为帝,如此一来,可就麻烦了。

刘赟可是地地道道的刘家人,如果立了一个刘家人为帝的话,这些曾经参加谋反,以武力反对刘家皇权统治的士兵和将领,刘家人会放过他们吗?

要是刘赟登基后,再清算他们,那所有人都会受到处罚,谋反可是死罪,到时候肯定性命不保。

就在士兵和将领们有恐慌情绪时,郭威收到消息,说契丹进犯,要带兵北上抵御契丹,于是率军往北行进,可行军速度离奇地慢,很明显是郭威故意这么干的。

这给了士兵和将领们充足的思考时间。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刚刚不久反叛了朝廷,杀入了京城,逼杀了皇帝,劫掠了京城百姓,每一件都是灭门大罪,现在这个刘家的皇帝上台,恐怕自己全家性命难保。

该如何自救呢?士兵们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拥立郭威称帝,只有郭威当上了皇帝,自己不仅能升官发财,还能保住全家性命,就算郭威不答应,也必须逼着他答应。

就这样,士兵们之前跟着郭威谋反是出于对郭威的情感和利益诱惑,如今要逼郭威继续谋反,是为了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士兵们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郭威绑定在一起了。

这正是郭威想要的,也就是一箭双雕的第二雕。

当士兵们把自己的命运和郭威绑定在一起后,他们就会完全拥戴郭威,为了郭威称帝这事儿去拼命,因为只有郭威称帝了,他们才能保命,才有前途。

于是发生了黄袍加身的一幕。

十二月十九日那天,大军抵达澶州休整,郭威正常进入馆驿休息,这时,外面的士兵和将领已经商量好,要强行拥护郭威称帝。

二十日凌晨,士兵和将领们终于情绪爆发,数千名士兵突然朝着郭威居住的馆驿行进,郭威得知消息后,命人关闭馆驿大门。

随后,一群士兵翻墙进入馆驿,冲进郭威的卧室,高声喊道:天子必须只能由侍中大人您来做,我等将士已和刘家人结仇,决不能再立刘家人为帝!

郭威听完,当然要表演一番,于是当场拒绝,可士兵们根本不管,随即便取出一面黄色军旗披在郭威身上,外面众多士兵纷纷高呼万岁。

就这样,郭威计谋成功,在将士们的拥戴下,当即率军杀回京城,自立为帝,建立后周,此为五代十国第五代,接着又派人弄死了刘赟。

河东节度使刘崇得知儿子被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随后在太原宣布称帝,国号沿用“汉”,史称北汉。

郭威称帝后,对他有威胁的两个节度使中,刘信的水平很差,不久便被逼自杀,慕容彦超先臣服,后反叛,结果兵败自尽。

自此以后,郭威彻底坐稳皇位。

而这一切,都被赵匡胤看在了眼里,10年后,他亲手复制了这一幕,并将其发扬光大,篡夺了郭威留下的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郭威称帝后,致力于内政治理。

他废除严刑峻法和苛政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经济,在朝政方面,开始有意识地改变五代以来武人当道的局面,重用文臣,提倡文治天下。

在郭威的治理下,后周国力蒸蒸日上,一跃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郭威死后,柴荣继承了郭威的事业,一举打残了各大割据政权,柴荣死后,赵匡胤利用从郭威身上学到的本事,夺了后周江山,在郭威和柴荣的基础上,完成了“基本统一”。

参考文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本文字数过万,故不再文中引用史料原文。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7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