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这样一个视频,讲的是在山西的深山中有一个寺庙,寺中有一位77岁的老僧在苦修。
但是这位老僧的苦修方式却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这个老和尚已经77岁的高龄了,这个寺庙里只有他一个人,吃的是剩饭残羹,喝的是下雨的时候接的雨水。
而且,老和尚的腿脚也不方便,进入冬天后很冷,老和尚只能在床上躺着,裹着厚厚的棉衣,盖着厚厚的被子。
在博主的询问中,老和尚都要崩溃的哭出来了!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苦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修行是解脱还是折磨?
山西77岁老僧的苦修历程在山西大同市的深山之中,一座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清圆洞寺静静矗立。
2024年10月23日,自媒体博主凡凡原本只是想探寻家乡的名胜古迹,却在攀爬陡峭山路时意外发现了这座古寺。
寺庙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树木葱郁,还有溪流潺潺。
然而,这幅画卷中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寺庙附近的一个简陋山洞里,住着一位77岁的老和尚。
这位来自山西阳高的老僧,已经在此苦修了整整13年。
山洞内空间狭小,仅容一张木板床和一个简易灶台。老和尚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当博主走进山洞时,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老和尚蜷缩在单薄的被褥中,身体瘦弱得如同枯枝。
屋内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连最基本的水电都无法保障。老人的食物也十分简陋,几个干硬的馒头和碎月饼就是他的全部储备。
老和尚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艰辛。由于山洞里没有自来水,他不得不定期到山下的溪流中取水。这对于一个年迈体弱的老人来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有时候,他甚至会在取水的路上摔倒,险些受伤。为了储存水源,老和尚不得不收集雨水,在山洞里放置了几个大水缸。
食物的匮乏也是老和尚面临的一大困境。他的日常饮食主要依靠干馒头和一些之前的剩饭。
有时候,会有善心人士给他带来一些月饼或其他食物,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大多数时候,老和尚都是靠着极其简陋的食物度日。
冬天的到来更是给老和尚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山洞里没有取暖设备,只有一个简陋的火炕。
老和尚不得不穿着厚重的衣服,蜷缩在被窝里来抵御寒冷。但即便如此,寒风仍能从窗户的缝隙中钻入,让老人饱受折磨。
更令人心痛的是,老和尚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年迈的他行动不便,甚至需要拄拐杖才能勉强走动。
他的膝盖问题严重,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在这偏僻的山区,一旦生病或遇到意外,几乎无人知晓,更别提及时救助。
当博主到访时,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
他诉说着自己的困境,声音中充满了无助和恐惧。"我真的怕自己会冻死在这里,"老人哽咽着说,"年纪大了,实在是不抗冻啊。"
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老和尚的处境更加危险。他担心自己可能会因为寒冷或疾病而悄无声息地离开人世。
这种生存危机感让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希望能够搬到有人照料的寺院养老。
凡凡被老和尚的处境深深触动,决定提供一些实际帮助。他决定去县城购买水卡和一些吃的,再给他送回来。
这个故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的苦修是否还有意义呢?
著名高僧的苦修事迹在佛教界,有这样一群高僧,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通过苦行修炼,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著名高僧的苦修是怎样的。
虚云和尚、本焕长老和广钦和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修行事迹不仅震撼人心,更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虚云和尚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他的深度禅定堪称传奇。
在福州鼓山的一个山洞里,62岁的虚云和尚开始了他的苦修之旅。
冬日的山洞寒气逼人,虚云和尚仅靠一件单薄的袈裟御寒。
有一天,他煮了一锅芋头,打算饱餐一顿。谁知刚坐下来等待芋头煮熟,竟不知不觉进入了深度禅定。
当邻居和尚复成来拜年时,发现虚云和尚仍在入定状态。
复成和尚用引磬唤醒了虚云,这时虚云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入定18天之久!
锅里的芋头早已发霉,而他却毫无饥渴之感。这一奇迹很快传遍了整个佛教界,引来无数僧俗前来朝拜。
虚云和尚的这次深度禅定,不仅展现了他超凡的修为,也为后世的修行者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目标。
本焕长老的血书精神则体现了另一种苦修方式。
在五台山的广济茅蓬,年仅30岁的本焕长老决心用十年时间进行一次特殊的苦修。
他效仿古代高僧,以自己的鲜血书写佛经。每天,本焕长老都会用手指和舌尖的血液,一笔一画地书写经文。
在寒冷的山中,一位年轻的和尚日复一日地刺破自己的手指,忍受着疼痛,专注地书写着经文。
这种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十年间,本焕长老完成了近20万字的血书,包括《华严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
虽然大部分血经因战乱而失传,但这种精神却永远留存在佛教史上,激励着后人。
广钦和尚的修行则以其坚韧毅力著称。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头陀苦行,常年在野外修行,以草果为食。
在清源山的一个山洞里,广钦和尚开始了长达13年的闭关修行。期间,他多次进入深度禅定状态,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之久。
有一次,当地农民发现广钦和尚已经数月未动,以为他已经圆寂,急忙通知寺院。
寺院住持请来了著名的弘一大师查看。弘一大师轻轻在广钦和尚耳边弹指三下,广钦和尚才从深度禅定中醒来。
这种境界连弘一大师都赞叹不已,可见广钦和尚修行之深。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期的修行中,广钦和尚与山中的动物建立了奇妙的联系。
最初,他只能捡拾猴子吃剩的野果充饥。随着时间推移,猴子们开始主动为他采摘新鲜果实,甚至将果子送到他的洞前。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正是佛法中所追求的"众生平等"的体现。
这三位高僧的苦修事迹,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不同方面。
苦修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佛教修行的世界里,苦修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从山西77岁老和尚的艰苦生活,到虚云和尚、本焕长老和广钦和尚的非凡事迹,苦修似乎既是通往觉悟的捷径,又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那么,苦修到底是救赎还是折磨?
苦修的精神内涵深远而复杂。对许多修行者来说,苦修是超越痛苦和烦恼的修行之路。
就像山西老和尚在简陋的山洞中度过漫长岁月,或者虚云和尚18天不吃不喝的深度禅定,这些经历看似痛苦,实则是他们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提升的过程。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逐渐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达到了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
然而,苦修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山西老和尚长期缺乏基本生活保障,也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
那么,苦修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中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不妨这样想,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也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苦修精神,而不是盲目追求极端的苦行。
总的来说,苦修既可能是一条通往救赎的道路,也可能成为一种无谓的折磨。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苦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坚韧、专注、慈悲的心态。
这样,我们才能利用苦修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蜕变。
参考资料抖音——山西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