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浙江女孩成为入殓师,16岁就入行,网上超火,生活超有原则!

趣论评趣事 2024-07-17 13:33:25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

1

最近网络上冒出了一位00后的网红小妹妹。

她可是个入殓师,突然就火得一塌糊涂。

你别的博主的评论区里,大家都是

“给我尝一口”

“借你的手来化个妆”

各种花式夸赞手艺。

但到了她这里评论区的画风就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变成了:

“汤姐,能不能帮忙把我们老板给火化了?”

“找你入殓,能打个折不?”

刷新闻时,我被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吸引,她让我想起了电影《人生大事》里的一幕。

在小文的美术课上,她笔下的画不是普通的花花草草,而是花圈和骨灰盒,纸上还笨拙地写了一个“奠”字。

老师看到后,觉得不太对劲,便问小文她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小文天真地回答:

“我爸爸妈妈是种星星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殡葬行业是个让人避讳、甚至害怕的领域,觉得它带着不祥之气。

然而在孩子纯真的视角中,父母的工作却像种星星一样美好和浪漫。

当一个年轻女孩决定成为一名入殓师,我想通过她的故事走进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去了解这些「种星星的人」背后的温情与尊严。

2

以前的人们,一提到入殓,那脸色就跟吃了柠檬一样,酸得不行。

但现在,这个话题似乎变得不再那么让人避讳,甚至开始有点“家常便饭”的意味了。

这位汤妹妹用她的专业和态度,让这个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职业,变得亲切起来,也让大家对生命的尊重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思维真是个了不起的转变呢!

很多人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从日本电影《入殓师》里得来的。那部电影整个儿都是那种庄重又温馨的感觉。

通过一个个告别的故事,我们被带进了入殓师这个与人生最后旅程紧密相连的职业。

电影里的主人公,一开始也是不敢跟人说自己是干这个的。

到最后他不仅接受了自己,还和家人达成了和解。这和我们的主角汤汤,经历上还真有点像。

汤汤大学时候,因为不是那种天天都乐呵呵的人,就选了这个不太热门的专业。

亲戚问起来,她总是说些“学美术”“学设计”“学销售”之类的话来敷衍。

但说回来,这也不算完全是假话。

仔细想想,汤汤确实学了不少东西,只不过用的地方有点特别。她学书法,是为了写挽联;学风景速写,是为了画墓地的演示图,设计墓碑;学销售,是为了推销殡葬服务。

每一样技能,都和她的入殓师工作息息相关,只是这些技能的用途,可能跟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样。

汤汤这姑娘,真是个活宝。她用那种轻松幽默的聊天方式,跟粉丝们聊起了"死亡"这个话题。这事儿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有点沉重,但她这么一搞,嘿感觉就没那么可怕了。

她不是在那儿瞎扯,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大家都开始用平常心去看待死亡。

她让大家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没什么好避讳的。你越是了解它,越是走进它,就越觉得它其实没那么可怕。

汤汤的这种"和解",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和解,更是带动了大家去和死亡和解。

3

有人把人生,比成一座桥梁。

桥头,是医生,是生的守护者;

桥尾,是入殓师,是死的守门员。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平常心去看待死亡,去接受它,去尊重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当我们不再害怕死亡,我们就会更好地去珍惜每一天,去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份美好。

在咱们的社会里,有些职业因为跟“死亡”沾边,好像就自带了一种让人避讳的属性。

比如法医、入殓师,还有搞殡葬的,这些工作的人,常常得面对一些不成文的规矩,

“不主动提自己的工作”,

“跟别人见面不握手”,

“婚礼这种喜气洋洋的场合就别凑热闹了”,

“刚出生的小宝宝也别去抱了”等

这些潜规则,说白了都是因为大家对“死亡”这个话题太敏感,有点儿避之不及的意思。

但实际上这些职业非常重要,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给家属带去慰藉。就像电影《入殓师》里演的那样,入殓师用自己的双手,温柔地为逝者送行,这份工作其实充满了尊严和敬意。

现在,随着社会观念的慢慢开放,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职业并不是什么“不吉利”的象征,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守护。

就像有的学校开始设立殡葬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还有的殡葬师用现代科技,比如数字化纪念,来让告别变得更加温馨和有尊严。说到底,每个人终将面对死亡,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那些在殡葬行业工作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事实。

所以,下次再碰到他们,或许我们可以用一颗平常心,给他们一个微笑,一点尊重,毕竟,他们做的,是一份充满人性和温暖的工作。

4

现在的小年轻们,对生死这事儿看得很开。

他们不再像老一辈那样,一提到死就避而不谈,反而是挺坦然的。

他们聊起自己将来的墓志铭,都能说得轻松愉快,想写点啥有趣的、有意义的话,这种态度挺难得的。

这帮年轻人,他们开始流行写“生前预嘱”,就是提前说自己走的时候想要怎么办,希望自己的最后一程能够平静、有尊严。

觉得这事儿提前想清楚,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纪念亲人的方式也多了去了。

有的人在网上建个纪念馆,把亲人的照片、视频传上去,想他们的时候,就上网看看,感觉亲人还在身边一样。

还有的人用微博、朋友圈来怀念,发发感慨,说说心里话,这种方式既现代又贴心。

再说,年轻人活着的时候,更懂得享受生活,追求梦想。他们觉得,活出精彩,活出自我,比啥都强。所以,他们把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实现目标上,而不是成天担心这担心那的。

总的来说,年轻人对生死的这种新看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他们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5

人生路千万条,各有精彩,最终都通向同一个终点。

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减少遗憾,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简单点说,珍惜现在,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将殡葬从业者比喻成“种星星的人”。

入殓师出现在离别的那一刻,抚慰的其实还是生者心。

种星星的人,普通、平凡,但全身都在散发星光。
0 阅读:0

趣论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