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简称“广州社促会”)策划实施《党建引领 焕燃益心——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强基计划》项目,致力为广州市社区社会组织赋能,梳理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先锋和品牌项目,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创新模式。
项目实施期间,广州社促会在全市范围内走访、了解并梳理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党建+”社区社会服务的典型样本,旨在为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提供借鉴参考,推进广州社会组织党建整体提升、全面进步,切实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携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平安促进会与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组织策划的《“3+1+3”的车陂社区社联自治创新实践》入选本次广州本土特色的“党建+”社区社会服务典型样本案例。
一、项目概况
(1)案例背景: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始建于唐宋时期。作为千年古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拥有厚重本土文化传统的多族群社区。车陂龙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其与祠堂文化结合。与一般村落不同,车陂姓氏众多,有郝、苏、王、梁、简、黄、黎、麦、马九大姓氏,组成12个龙船会。车陂村因历史悠久、多族群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元的传统民俗文化。沿袭至今的有:龙舟、摆中元、粤曲、龙形拳、乞巧等,其中以龙舟文化最深入人心。历年来,车陂村弘扬龙舟文化更多地依靠各大宗祠的自发动员,开展宗祠间的龙舟竞技和庆典活动,并未形成规模性效应和扩张性的影响力。
目前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由于受到水域的硬性条件限制,龙舟文化发展趋于分散;其二,由于龙舟文化的受众面积广,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规模;其三,局限于龙舟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未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车陂街位处广州国际金融城东区,是连接广州国际金融城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发展通道,对促进广州市东部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积极和现实的意义。金融城的总体定位,是精品珠江三个十公里“中十公里”核心区域,与琶洲、珠江新城组成黄金三角区,是东部沿江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乡土社区的异质话导致原本的乡土秩序逐渐瓦解,乡土文化面临被都市文明侵蚀的危机,原来的熟人社区变得多元和复杂,其经济、社会、环境矛盾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如何保持本土特色,以及撤村改居的过程中社区治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当下乡村文化保育发展中亟待攻破的一道道难关。
(2)案例整体情况:
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车陂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采取“党建引领、多元联动、精准提升、专业服务”的运营模式,以“3+1+3”的社区治理路径,集成基层党建促进平台、社区文化营造平台和公益服务枢纽平台,打造一个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提供社区治理专业人才培育、创新社区治理品牌引领、社区志愿公益平台搭建等专业服务,推动全域创新社区治理纵深路径。围绕“一水同舟”品牌文化,打造“一馆、一节、一剧、一曲、一视频、一项目、一电影”的“七个一”活化非遗项目,逐步让传统龙舟文化焕发与时俱进的新活力。
二、项目具体实行措施
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坚持采取“党建引领、多元联动、精准提升、专业服务”的运营模式发展车陂龙舟文化。
各级党委政府出资推动村内环境整治、道路改造、立面美化,“三线整治、垃圾分类、水质治理”等做好方方面面的基础保障,让居民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享受社区治理的成果。基层党组织则担负宣传教育、文化推动和监督反馈。例如,车陂街道党工委牵头挖掘和整理车陂村12个祠堂共9个姓氏的家规、家训;积极开展爷爷奶奶一堂课、家风家训传承等活动,搭建本地人与来穗人员互助交流平台等;通过将“党小组建在龙舟上”完成12个龙舟会联合共建,龙舟“扒手”既是龙舟文化传承者也是车陂涌巡河志愿者。
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振兴整体性和互动性得以协同发展,同时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的有效管控,党建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组织动员的效率更高。
以在地特色文化作为社区营造的纽带,通过为社区注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凝聚、融合、协调社区青年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骨干、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借助街道和村委的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盘活社区资源,实现了社区与社会组织互促共建、社区群众自治互助,内外融合共享。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共同努力下,车陂涌治理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不仅实现了文化-环境的双保育目的,而且在社区融合、基层党建、文化交流与互鉴方面也达到了示范效果,成功撬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创新。
三、项目成效
(一)党建引领带来社区治理合力,破解转制社区治理难题。
通过社区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企业党支部等多方联动,将原有平行模式变成了锥形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发挥党建联动机制的效能,引领更多“新车陂人”参与文化共治。除了15个社区党员服务队,还成立了4支民间河长志愿服务队,至今已超过1300名民间河长参与志愿巡河服务。
“学党史 强信念 守初心”之百名小河长培育:水滴计划
(二)打造一个多元化资源整合平台,成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枢纽。车陂街社会组织联合会利用自身影响力,撬动街道内各类资源,协同助力社区发展。以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枢纽,建成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目前已有13个会员单位,并与高校、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党支部结对共建,为社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指导。党建引领结对共建活动
(三)凝聚志愿服务驱动力量,构建起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经过一年多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全覆盖、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打通了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就近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市民群众乐享的生活方式。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功孵化了新时代新车陂联防共治守望相助志愿队、退伍老兵联勤联防巡逻队伍、河流守望者志愿队,并培育了车陂救援平安志愿队、车陂涌悦和志愿服务队、车陂女子凤船队、车陂艺术团近10支志愿服务精品团队。突出服务指导职能,注重志愿服务常态化,逐步推进志愿服务有计划、有分工、有平台、有保障、有考核,强化志愿者培训力度,邀请专业队伍开展理论授课、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能力。
“花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四)创新文化营造,提升社区融合治理新动能。车陂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依托车在地独有的文化平台,将车陂独有的龙舟文化及其他传统节日文化紧密联系,以此帮助来穗人员感受车陂文化,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体现车陂包容及大爱的精神。以“新车陂社区融合之家”项目为契机,从车陂传统文化资源出发,以龙舟文化展览馆和车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阵地,组织来穗人员参与非遗课堂、组建车陂艺术团等,推动来穗人员融入社区文化,提高社区认同度和活动参与度。
(五)突出党史教育与区域文化特色结合,转化与创新传统民俗的优秀沉淀。
牢牢把握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围绕“一水同舟”品牌文化,打造“一馆、一节、一剧、一曲、一视频、一项目、一电影”的“七个一”活化非遗项目,逐步让传统龙舟文化焕发与时俱进的新活力。
2018年“一水同舟·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开门迎客,由开馆的408件展品,至现在达到724件,均为车陂村民、民间艺术家无偿或捐赠展出。2019年打造了“尚天河文化季 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将一座自然村落创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并通过联动政社企校等社群参与,多维度传播以粤剧、龙舟、武术、形式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
2021年,车陂街道办事处和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公司全体党员,分批到龙舟文化展览馆参观,并实地举行专题党课。作为村一级党校分校,龙舟文化展览馆仅2019年就开展党课20场,有近800人参与党建活动。这些党课,不仅针对车陂街各社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党员,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党组织和党员。在疫情前期,龙舟文化展览馆完成全景VR线上导览平台构建,将全馆的故事索引、分区讲解、馆藏讲解收录其中,以线上线下两种渠道,打通龙舟文化的线上学习平台。
六、项目启示
一是面对本地多族群、来穗大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等发展现状,在众多基层治理问题中坚持不偏不倚地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党领共治中党政权力的统合与集中。由此,亟需形成以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核心、社区党委为纽带、两新组织党支部和基层党小组为轮轴的乡村振兴“动车组”,形成覆盖整个街道社区的党建格局。
二是逐步改变传统的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方式,社区所在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动围绕社区建设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方面。
三是社区所在政府要主动还权于社区,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各种自治组织等,让社区治理自己的事情。政府职能要从“划船”转向“掌舵”,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一切事物的观念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社区组织的观念,使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和公共政策更有利于促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保障和促进社区自治。
四是树立法治思维,营造法治环境,开展法治活动,加强法治保障,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