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101位苏联大将(二)

知行说军事 2024-03-26 03:34:26

截至苏联解体,大将军衔共授予133人,其中有31人晋升苏联元帅,1人晋升炮兵主帅。

本文继续介绍未获晋升的苏联大将。

瓦连京·佩尼科夫斯基,1904年生于今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参加过俄国内战,早年担任过基辅特别军区防空局副主任。

卫国战争期间,佩尼科夫斯基历任第21集团军防空主任、近卫第6集团军参谋长、第25集团军参谋长。参与了一系列对德作战和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率部一直解放平壤。

战后,佩尼科夫斯基担任过滨海军区参谋长、远东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61年5月晋升大将,1969年病逝。

雅科夫·克赖泽尔,1905年生于沃罗涅日,早年曾在第22步兵学校、共产国际射击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卫国战争期间,克赖泽尔历任第1摩托化师师长、第3集团军司令员、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第51集团军司令员,曾在战争初期率部阻挡德军十余天,身负重伤。

战后,克赖泽尔担任过第38集团军司令员、乌拉尔军区司令员、远东军区司令员,1962年4月晋升大将,1969年逝世。

伊萨·普利耶夫,1903年生于北奥塞梯,早年曾在列宁格勒骑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50骑兵师师长、近卫骑兵第2军军长、草原方面军副司令员、近卫第1骑兵机械化集群司令员,指挥部队多次完成敌后突袭,并参与过对日本关东军的突击。

战后,普利耶夫担任过第9机械化集团军司令员、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正是驻古巴军事顾问组组长,负责向古巴运输核武器。1962年4月晋升大将军衔,1979年逝世。

阿列克谢·埃皮舍夫,1908年生于阿斯特拉罕,早年加入红军后,还曾在地方党政机关任职。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过哈尔科夫民兵部队政委、下塔吉尔市委第一书记、副中型工程人民委员、第38集团军军委会委员,期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战后,埃皮舍夫历任敖德萨州党委第一书记、驻南斯拉夫大使。1962年被任命为陆海军总政治局局长后,从少将直接晋升大将,此后担任该职务23年之久,负责武装力量的政治组织、文化教育、宣传鼓动工作,1985年逝世。

阿法纳西·别洛博罗多夫,1903年生于伊尔库茨克,早年参加过俄国内战和与东北军爆发的中东路战争。

卫国战争期间,别洛博罗多夫历任第78师师长、近卫第5军军长、第43集团军司令员,参与过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东普鲁士战役和对关东军的作战,并在哈尔滨主持了胜利阅兵式。

战后,别洛博罗多夫担任过近卫第5集团军司令员、陆军作战训练处处长、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干部总局局长,1963年2月晋升大将军衔,1990年逝世。

安德烈·格特曼,1903年生于库尔斯克,早年参加过与日本的哈桑湖冲突和诺门罕战役。卫国战争期间,格特曼历任第112坦克师师长、近卫第11坦克军军长、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副司令员。

战后,格特曼担任过乌拉尔军区装甲机械化部队司令员、装甲机械化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喀尔巴阡山脉军区司令员,1964年4月晋升大将,1987年逝世。

安德烈·斯图钦科,1904年生于今乌克兰基辅,早年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航空兵指挥与领航学院学习。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45骑兵师师长、近卫第29师师长、近卫第19军军长。

战后,斯图钦科担任过近卫第2军军长、北部军区司令员、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1964年4月晋升大将,1972年逝世。

伊万·巴甫洛夫斯基,1909年生于今乌克兰文尼察,1931年加入红军。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过第962步兵团团长、近卫第9旅旅长、第328师师长,参与过解放日托米尔、华沙等城市的战斗。

战后,巴甫洛夫斯基历任第6军军长、近卫第7集团军司令员、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67年4月晋升大将。直接指挥华约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干涉,1979年在实地考察后曾反对出兵阿富汗,1999年逝世。

瓦西里·马尔格洛夫,1908年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929年应征入伍。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过近卫第13步兵团团长、近卫第49师师长,长期在东南欧作战。

战后,马尔格洛夫历任第76空降师师长、近卫第37空降军军长、空降兵司令员,1967年10月晋升大将。在他任职期间,苏联空降兵得到长足进步,大幅提高了空降效率、火力和机动性,1990年逝世。

约瑟夫·古萨科夫斯基,1904年生于今白俄罗斯莫吉廖夫,1928年加入红军,大清洗期间被开除军籍,隐姓埋名艰难谋生。

卫国战争期间,古萨科夫斯基历任第688摩托化团参谋长、第112坦克旅旅长、近卫第44坦克旅旅长,1944年9月和1945年4月短时间内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战后,古萨科夫斯基担任过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副司令员、外贝加尔军区副司令员、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干部总局局长,1968年2月晋升大将,1995年逝世。

谢苗·伊万诺夫,1907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参加过苏芬战争。

卫国战争期间,伊万诺夫成为最优秀的参谋长之一,历任第38集团军参谋长、西南方面军参谋长、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参谋长、远东总司令部参谋长,参与制定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反攻阶段的作战计划和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计划。

战后,伊万诺夫担任过驻德苏军参谋长、基辅军区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兼作战总局局长、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院长,负责了向古板运送核武器的行动,1968年2月晋升大将,1993年逝世。

彼得·拉申科,1910年生于今乌克兰切尔尼戈夫,1930年加入红军,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49集团军作战处副处长、第322师师长、奥廖尔步兵学校校长。

战后,拉申科担任过驻匈牙利特别军军长、喀尔巴阡山脉军区司令员、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席军事顾问、陆军第一副总司令,期间参与了平息1956年匈牙利动乱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军队的重建工作,1968年2月晋升大将,1992年逝世。

尼古拉·利亚先科,1910年生于伊尔库茨克,早年参加过中东路战争和西班牙内战。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106步兵师师长、第73独立海军步兵旅旅长、第90步兵师师长,作为苏联代表签订了苏占区和英战区的划分协议。

战后,利亚先科担任过近卫第11军军长、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员、中亚军区司令员。中苏铁列克提冲突后,他奉命巩固中亚战备,1968年2月晋升大将,2000年逝世。

格奥尔基·赫塔古罗夫,1903年生于北奥塞梯,参与过俄国内战和中东路战争。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21机械化军炮兵主任、第30集团军参谋长、近卫第1集团军参谋长、第59军军长,参与了攻克柏林和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

战后,赫塔古罗夫担任过近卫第30军军长、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员、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员,1968年2月晋升大将,1975年逝世。

谢尔盖·马里亚欣,1911年生于下诺夫哥罗德,1931年加入红军。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99坦克团参谋长、第150坦克旅参谋长、沃罗涅日方面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参谋长、近卫第68坦克旅旅长。

战后,马里亚欣担任过近卫第1机械化集团军参谋长、北方集群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后勤部部长,1968年2月晋升大将,1972年逝世。

彼得·别利克,1909年生于今乌克兰基辅,1927年加入红军,卫国战争期间担任第8独立摩托化团团长,凭借战功使部队获得了近卫第3独立摩托化团的番号。

战后,别利克担任过近卫第66机械化师师长、近卫第13军军长、驻德苏军第一副总司令,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期间正值中苏交恶,两国陈兵边境,爆发多次冲突。1969年2月晋升大将,1980年逝世。

阿法纳西·谢格洛夫,1912年生于特维尔,1929年加入红军。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690反坦克炮团团长、列宁格勒方面军作战处副处长、第63步兵师师长、近卫第30步兵军军长。

战后,谢格洛夫担任过近卫第4步兵军军长、基辅军区副司令员、巴库防空区司令员、国土防空军第一副总司令、华约联合部队驻波兰代表,期间参与了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和帮助埃及构建防空部队的计划。1970年晋升大将,1995年逝世。

彼得·伊瓦舒京,1909年生于今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常年在内务系统工作,历任克里木方面军特别处副处长、第47集团军反间谍处处长、驻德苏军反间谍处处长、国家安全部军事反间谍局副局长、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副总参谋长兼情报总局局长,期间尽力弥补了潘科夫斯基间谍案造成的损失。1971年2月晋升大将,2002年逝世。

叶夫根尼·伊万诺夫斯基,1918年生于今白俄罗斯莫吉廖夫,早年参加过苏芬战争。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27独立坦克营营长、第2坦克军侦察处处长、近卫第62独立重型坦克团团长,参加过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

战后,伊万诺夫斯基担任过白俄罗斯军区装甲机械化兵副司令员、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员、莫斯科军区司令员、驻德苏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72年11月晋升大将,1991年逝世。

亚历山大·科马罗夫斯基,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早年毕业于莫斯科交通工程学院水利系。卫国战争期间历任国防工程总局局长、第5工兵集团军司令员、工业建设营地总局局长,主持了一系列防御工事的修建。

战后,科马罗夫斯基担任过内务部工业建设营地总局局长、核工业设施建设总局局长、中型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继续负责工业设施的建设工作,1972年11月晋升大将,1973年逝世。

阿列克谢·拉德济耶夫斯基,1911年生于今乌克兰基辅,1929年参加红军并在基洛夫骑兵学校学习。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53骑兵师参谋长、近卫第1骑兵军参谋长、第2坦克集团军参谋长。

战后,拉德济耶夫斯基担任过北方集群司令员、苏军装甲兵主任、国防部军事教育院校总局局长、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主持出版了众多关于诸兵种合成作战的书籍,1972年11月晋升大将,1979年逝世。

叶夫多金·马尔采夫,1910年生于坦波夫,1933年加入红军,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政工干部。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74步兵师政委、第12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弟弟15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对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行动。

战后,马尔采夫担任过土耳其斯坦军区政治部主任、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政治部主任、列宁军事政治学院院长,1973年11月晋升大将,1981年逝世。

伊万·沙夫罗夫,1916年生于今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1935年入伍,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121坦克旅副参谋长、顿河方面军装甲机械化兵作战处处长、第19坦克军参谋长。

战后,沙夫罗夫担任过近卫第9坦克师师长、驻德苏军副总司令兼作战训练局局长、华约联合部队驻东德代表,1973年11月晋升大将,1992年逝世。

伊万·什卡多夫,1913年生于卡卢加,早年毕业于哈尔科夫装甲兵学校,参加过与日本的哈桑湖冲突。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216坦克团副参谋长、第257坦克营营长、第52独立坦克团团长、第96独立坦克旅旅长,参与解放了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多地。

战后,什卡多夫担任过近卫第8坦克师师长、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副司令员、驻古巴首席军事顾问、北方集群司令员、国防部军事教育院校总局局长,1975年4月晋升大将,1991年因车祸逝世。

谢苗·瓦夏金,1910年生于特维尔,1932年参加红军,毕业于共产主义大学,长期负责党政工作。卫国战争期间,历任第252步兵师政治部主任、第381步兵师政治部主任、第60军政治部主任。

战后,瓦夏金担任过远东军区政治局局长、驻德苏军政治局局长、陆军政治局局长,1976年2月晋升大将,1991年逝世。

篇幅限制,下一篇文章继续。

0 阅读:0

知行说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