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方面继续准备武力侵略中国,一方面推行以华制华策略,网罗一众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在沦陷区成立多个傀儡政权,压榨人民,搜刮资源。
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成立于1932年3月1日,是日本在中国扶持的第一个伪政权。成立当日,伪满政府发表所谓《国旗制度布告》,规定了“国旗”式样。
关于这面旗帜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一,蓝、红、白、黑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黄色象征统治天下的中央。
二,白、蓝、黑、红、黄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
三,红、蓝、白、黑分别象征大和族、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在黄色象征的满族统治下五族融合,建设伪满洲国。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12月25日,日本人扶持的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改称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这也是继伪满洲国之后,日本在关内扶持的第一个伪政权,统治范围包括冀东22县和延庆、赤城等地,使用民国时期的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1938年2月并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伪蒙古军政府、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蒙古自由邦1936年2月10日,日本扶持内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在苏尼特旗成立伪蒙古军政府,使用蓝底(象征蒙族)红(大和族)、黄(汉族)、白(回族)竖纹旗。九一八事变后,伪蒙古军被傅作义重创,名存实亡。
1937年10月,日本继续扶持德王在归绥(今呼和浩特)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统治察哈尔、乌兰察布、巴彦塔拉、锡林郭勒、巴彦塔拉五个盟,沿用伪蒙古军政府旗帜。
1939年9月1日,在合并了察南、晋北两个小傀儡政权后,伪蒙政府改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新设计的“国旗”象征大和族的红色粗条在中,象征回、蒙、汉的不同宽度横条在两侧。
1941年8月4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改组为蒙古自治邦,直到1945年与日本法西斯一起灰飞烟灭。
伪察南自治政府、伪晋北自治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旗
伪晋北自治政府旗
1937年9月和1937年10月,日本在占领张家口和大同等地后,分别在当地扶持了两个小范围的伪政权。使用颜色基本一致,只是排列不同的旗帜。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后,二者皆并入其中,降为察南政厅和晋北政厅。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4日,日本扶持王克敏、汤尔和、齐燮元等人在北平建立了一个统治华北地区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范围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市,使用五色旗。汪伪政府成立后,改组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华北日军扶持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后,华中日军不甘示弱,于1938年3月28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以梁鸿志为行政院长,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国旗”以五色旗加上火焰和和平建国字样。汪伪政府成立后,伪维新政府并入其中。
汪伪国民政府1940年3月30日,由中国头号汉奸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傀儡政权,也是整个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伪政府,名义上统治着除伪满洲国外的所有沦陷区。
为了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争夺“正统”之名,汪精卫坚持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起初遭到日本人的强烈反对,不得已加入了一个写有和平反共建国的黄条(人称猪尾巴),后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