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被盗7.25万,51名嫌疑人全否定,8月后竟靠一指纹破案

韦小宝谈社会 2024-09-06 11:03:55

1981年的上海,初夏的雨水绵绵不绝,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不平静。5月27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上海市公安局的宁静,松江县农业银行金库遭到盗窃,7.25万元巨款不翼而飞。

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天文数字,轰动全城。

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行动,派遣精干力量直奔现场。松江县农业银行已被围观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议论声此起彼伏,人们对这起前所未有的大案既震惊又好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焦头烂额,储户们排起长龙,要求提取存款,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现场勘查中,警方发现金库门锁被暴力破坏,室内留有未干的鞋印,显然,罪犯是在前一夜的暴雨中潜入作案。

鞋印的特殊性引起了注意:左脚鞋跟有四个气孔,右脚却仅有三个,这是一条重要线索。警方初步判断,罪犯应为身高约1.7米,年龄在20至45岁之间,且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案件调查初期,警方内部对罪犯身份存在分歧:一方认为是外来流窜作案,利用大雨掩护;另一方则倾向内部人员作案,因报警器未开启,且鞋印显示罪犯对地形熟悉。为尽快破案,警方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排查有前科的嫌疑人,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进行彻底审查。

然而,经过数周的努力,51名嫌疑人逐一被排除,案件陷入僵局。与此同时,警方对那双特殊鞋印的追查也陷入困境,同款鞋销量巨大,分布全国,如同大海捞针。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到了1982年初,案件依旧没有突破性进展。但警方并未放弃,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追回失款的问题,更是维护社会稳定、重建公众信任的重任。

1月26日深夜,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灯光依旧明亮,年轻的警员鲍家良正埋头于堆积如山的档案中。他的目光突然定格在一份旧案卷上,那是一起发生在前一年的盗窃案,案发现场提取到了一枚清晰的指纹。这枚指纹,与近期几起未解盗窃案的作案手法高度相似,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并案调查。

鲍家良立即带着这份珍贵的指纹资料,冲进了总队长的办公室。经过比对,这枚指纹与松江县喷漆厂车间副组长程史礼的指纹完全吻合。程史礼,一个有着多次盗窃前科、多次入狱记录的男人,他的名字瞬间成为了警方关注的焦点。

程史礼,一个看似普通的工厂副组长,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自幼便以小偷小摸为生,多次被捕,却屡教不改。出狱后,他凭借一副好口才和表面的勤奋,逐步获得提升,甚至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但这背后,是他从未真正放弃的盗窃行径。

警方迅速行动,对程史礼的住所进行了彻底搜查。在床底,他们找到了那双与现场鞋印完全吻合的皮鞋;同时,还搜出了大量现金、高档电器和珠宝首饰,总价值远超被盗的7.25万元。面对铁证,程史礼却矢口否认,坚称自己早已改过自新,所有财物都是合法所得。

审讯工作陷入了胶着,程史礼的心理防线坚固如磐。警方转而从其家庭入手,通过其妻子的劝说,逐渐瓦解了程史礼的心理防线。在亲情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下,程史礼终于崩溃,承认了自己就是那名潜入银行金库的盗贼,同时,还交代了多起未解盗窃案的作案过程。

至此,这起震惊上海的银行金库盗窃案,在案发八个月后,终于水落石出。1982年5月16日,程史礼被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他的余生将在铁窗之中度过,为他的罪行付出应有的代价。

此案的成功侦破,不仅追回了巨额失款,更重要的是,它向公众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无论罪恶多么狡猾,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警方的不懈努力,不仅维护了社会的正义,也重新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起案件的破获,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心中对法治的信念。

0 阅读:111

韦小宝谈社会

简介:社会学专家,剖析近现代社会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