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中言“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用流星来形容驿丁的速度,虽有些夸张,但那种紧迫感却跃然纸上。
不过,大家可能更熟悉的表达是“八百里加急”,当边关有战事等重大事件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信件。
当它出现时,送信的人,奔跑在大街上撞倒几个行人或小货摊,谁也不敢说什么。但让人好奇的是,在古代又没摄像头,为何连盗贼都不敢拦截这种信件呢?
“驿站”在各朝的管理
驿站是古代传递军事消息的官差在路途中食宿、换马的地方。两个驿站大概相隔20公里左右,这个制度最早源于汉朝时期,但“驿站”这个名字,在元朝才开始普及。
在驿站内服役的人,一般被称为“驿丁”或“驿夫”等。除了马以外,还有车、船等,会根据信息的紧急情况不同,安排不同的交通工具。
唐朝鼎盛之时,全国驿站有1639个,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更是超过两万人。
在唐朝法律中,对驿站的各项事务都做出了相当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消息传递失误、驿站马匹的喂养等。
《唐国史补》曾记录一个官员因为疏忽漏发文书,最终导致免职。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丢失性命。
驿站相关人员每年都需要对驿站马匹的身体健康进行检查,如果有病马、死马等,由管理者负责赔偿,而且还不能私下处理它们,必须申报上级。
这些传递消息的马匹,如果不涉及军务,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使用。清朝就曾规定“如有擅动驿马、探报迎送、有累驿马者,降二级调用。容隐不举之上司,降一级调用”。
不过唐玄宗为博得美人笑,曾让驿站为杨贵妃加急从岭南运送荔枝“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传递的?
这是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传送速度最快可达到800里,通常是传递军事信息,传递消息的人一路上都需要保持最快的速度。用于传递信息的马匹也是非常强壮的宝马。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有驿站,他们到达后会在这里短暂休息。离开时,换一匹马继续,确保在消息传到之前,马不会因疲惫而倒下。
唐朝甚至有规定,如果到达驿站时,不更换马匹,驿丁可能会被处以鞭刑。
在八百里加急中,保证信件快速、及时传递是每一个驿站的首要任务。不仅要求迅速行动,而且要求驿丁对传递时间负责,每个中转驿站都需要负责,以确保每一份信件安全、按时到达。
一旦有八百里加急,整个驿站上下都会迅速采取行动,确保驿马和驿兵准备充分。如果由于驿丁疏忽导致战事没能传递到位,还会有严格的处罚。
接到八百里加急的驿丁通常会携带特殊的通行证、令牌,或者在背后插一面旗帜以示区分。这样的话,只要在路上看到类似的官差,行人、官员等,都需要停下来让路。
为何匪徒强盗无人劫信件
1、不敢抢
在古代,抢八百里加急的人都会判处重罪,如果因为抢劫耽误了重要的情报,《唐律》规定,如果因书信延误导致战事失败,会被处以绞刑。甚至会牵连到九族,无论逃到哪里,都会被抓。
强盗抢劫只是为了劫财,没必要为此冒生命危险。
再者,驿站间距离较短,如果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得到消息,驿丁走的也是官道,没有监控,但人员来往密切,一旦消息被拦截,肯定会有人通风报信,让驿站知晓。
所以,但凡是有点脑子的土匪都会主动给这些官差让路,不敢拦路打劫。
2、没必要抢
土匪打劫是为了劫财,但是驿丁一路上吃喝都在驿站,身上不会带值钱的东西。
劫马?官府养的马一般都会有特殊记号,很容易辨认,出事后很容易被识别出来。所以,普通的土匪根本没必要去抢。
如果是敌军拦截情报,送信的人,也会考虑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只派一人传递消息。
参考资料:
《大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