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趣”的典故之6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由来

爱爱历史 2024-03-14 14:44:40

>>刘秀,字文叔,今湖北枣阳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

>>冯异,字公孙,今河南宝丰人,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义军四处起事,汉王朝刘氏宗族的刘縯和刘秀俩兄弟也参加到了义军行列。公元22年,颍川郡掾吏冯异与父城县令苗萌据守父城抵抗绿林军。冯异认为新朝没有希望,便劝说苗萌一同归顺了刘秀。次年,刘縯遇害,刘秀回还宛城时,冯异坚守父城,先后击败了更始诸将的十余次围攻。刘秀再回父城,冯异率军跟随刘秀到了河北,他们以废除苛政、释放囚犯、广布恩惠,恢复汉室为号召,取得了官僚、地主的支持。期间,冯异奉刘秀之命抚慰所属各县,其审查囚犯罪状,问候鳏寡,为刘秀争取了民意。公元24年,刘秀消灭了王郎,接着又收编了以铜马军为主的数十万农民义军,从而平定了河北。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冯异被封阳夏侯。

刘秀虽然称帝了,但并没有完成统一,而是仅据有河北、河南大部分及山西南部地区,四周还是群雄割据。

公元26年,刘秀瞄上了三辅地区,也就是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京畿重地。三辅地区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有“三辅多士”的美名,也就是三辅籍士人在各地当官的多,而民间儒者甚多且影响力大。

当时在三辅地区最活跃的是赤眉军,义军将眉毛涂红来区分敌我,故称为赤眉军,首领为樊崇,经过八年的发展已经拥有数十万之众,实力不可小觑。另外,地方的世家大族也都拥兵自重,既保卫家园,又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

早在一年前,大司徒邓禹就受命西进,其部队纪律严明,深得百姓拥戴,但是,邓禹部与赤眉军交战却连连失利,其不得不率兵东归。于是,刘秀再派冯异率军前往征讨,并授其关陇地区军事大权。

刘秀亲自送冯异到了河南,还赐与其一柄宝剑,并嘱咐冯异:三辅地区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酷政,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这次征伐关键在于安抚百姓,不在乎一城一池,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冯异谨遵刘秀的教导,其一路恩威并施,取得了沿途百姓们的拥护。

冯异是静得下、用头脑打仗的将军,战斗闲暇之余,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大树底下乘凉思考,故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和刘秀分手一个月后,冯异率军和赤眉军在华阴对峙,其沉得住气,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冯异最后成功收编了五千余人。

公元27年春,被封为征西大将军的冯异与赤眉军交战。此时,大司徒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带兵东归,两军在华阴合兵。邓禹为挽回面子,遂命邓弘领兵攻打赤眉军,不料反被赤眉军击溃。冯异率军奋力救援。赤眉军假意败退时,邓禹不听劝阻,贪功追击,结果被赤眉军打败,邓禹带兵逃奔宜阳。

情势十分不利之时,冯异收集溃卒并组织附近地主武装数万人整军复战。之后,冯异设下埋伏,又让部下换上赤眉军的服装以乱敌阵。等到赤眉军放松警惕时,冯异一声令下,汉军伏兵尽起,赤眉军惊慌失措,在黾池惨败,十余万赤眉军逃向宜阳,向汉军投降。至此,赤眉军覆灭。

于是,刘秀玺书褒奖冯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豀,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冯异传》记述了这段历史。“东隅”在这里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借指开始;“桑榆”指太阳余晖照到的地方,借指最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失败了,吸取教训后最终取得胜利,道出了“先有所失,后有所得”的辩证关系。

后话,公元27年,冯异又受命前往关中,其两战即击溃关中最强大的延岑,延岑逃到南阳郡,九年后才被汉军大将吴汉斩杀。关中的吕鲔、张邯投降了蜀国。公元28年,冯异率军迎击公孙述,程焉、吕鲔等都成了其手下败将。公元30年,汉军在陇右被隗嚣部打败后,冯异临危受命,其快速奔袭栒邑,迫使北地豪强耿定降汉;后来青山胡又率万余人投降;接着冯异又击破贾览和匈奴薁鞬日逐王。公元33年,祭遵去世后,冯异代其统率征虏大军。刘秀志在平定陇西,故又派来歙、耿弇、盖延和寇恂等大将助阵陇西。一年后,众将齐心协力,一举击退公孙述的援军,随后隗氏集团彻底覆灭。

公元34年,冯异等大将攻打雒门时,冯异因病逝于军中。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

爱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